全文共1612字,阅读时间约为2分钟
唐太宗李世民是公认的才德兼具的皇帝,在他的治理之下唐朝成为世界强国。李世民早期征战沙场,显示了他超高的军事才能,一半儿的李唐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可见实力不俗,尤其是在突厥的问题上更显杀伐决断。
隋朝时,突厥就对华夏中原有威胁,在隋文帝的离间下,突厥在那时分为了东、西两国,唐朝初期王朝内部尚未完全安定,宿敌突厥一直对唐朝觊觎,不停进行骚扰。唐朝对于突厥的态度也是根据时势变化。
初期以维稳的怀柔为主,当内部稳定了之后,开始武力平定。李唐统治者并不好战,但面对贪婪的突厥,也不得不进行多次周旋,最终保边境平安。
玄武门政变发生后,东突厥准备利用唐朝内部不稳定的时机,对唐朝开始骚扰并准备消灭唐朝。公元583年6月15日时,突厥出兵渭州,被柴绍打败。
此战东突厥没有料到唐朝的军事实力,以求和告终。紧接着2个月后,唐朝新帝李世民即位,又给了东突厥一个机会,就此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渭河之盟。
李世民即位,东突厥认为有机可乘
1、受禅即位,关中不稳
李世民得到皇帝之位并非符合封建的礼数,当李渊自动退位,将皇帝之位禅让给李世民之时,整个关中地区的治安并没有那么稳定,李建成、李元吉的余党尚存。这种不安在东突厥眼中看来,是一个绝佳的攻打唐朝的机会。
于是突利可汗率10万军前往泾州,泾州守将燕郡王本是太子李建成一党,听信了突利可汗的“国内有难,新即位”的说法,将东突厥放过了边境线,一时间东突厥南下,直指长安。
2、兵分三路,直抵渭水便桥
东突厥的军队趁着唐朝内部矛盾混乱,没有浪费一丝兵力越过了边境线,然后以三分军队直指长安而去,期间唐太宗曾经派尉迟敬德阻击东突厥的军队,将其一翼军队击败。
但是另外的两翼没能及时阻断,最终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在渭水便桥的北岸汇合。此时长安已经全部在东突厥眼下,如果不能及时阻止东突厥,恐怕整个长安都要归于东突厥的势力之下。
长安城内兵力空虚,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东突厥
1、东突厥集结在渭水畔,长安内部空虚
李世民在此危难时刻彰显了出众的军事才能,当东突厥的大军集结在渭水岸边之时,长安城内实际上可以动用的兵力只有几万而已,周边可以勤王的兵将也不可能马上到达。
此时的长安城极其危险,李世民刚刚即位,唐朝内部也未能达成一致,内忧外患之下,最终李世民听从了李靖的建议,准备和谈。虽说是和谈,也不能一味的显示虚弱,毕竟东突厥并非善类,恐怕会趁机灭唐。
2、李世民为自己制造和谈基础,以防东突厥起势
李世民深知和谈也要有自己的优势,以东突厥的贪婪,根本无法阻止他们对大唐吞并的野心,为了能够和谈成功,李世民首先派李靖断了东突厥的退路。
然后又将长安城内的百姓全部武装起来,以此迷惑东突厥,意在表明决死一战的信心。这一切都安排好后,将一个誓死守城的形象摆在了东突厥面前,再稳稳的进行和谈。
3、与东突厥隔岸和谈之时,故布疑阵
一切准备就绪后,唐太宗和自己的亲信一行只有六人来到渭水南岸。为了显示唐朝的军容齐整,大兵压境,故意制造了尘土飞扬的场面,而那些由百姓装扮的军队看起来也是十分的整齐且肃穆。
唐太宗此时以绝对的气势隔岸对东突厥进行责备,指责他们不遵守盟约,违反两国之间的道义,软硬兼施之下,李世民许诺东突厥可以从唐朝拿走财物和金帛。此时的颉利可汗,一方面被唐朝军队的阵容所震慑,另一方面心中有亏,所以终于放弃攻打长安。
渭河之盟,也算得上是一次渭河之耻,东突厥一路长扬直逼长安,而城中空虚之下,李世民不得不以使用计谋来退去东突厥的大兵。此次渭河之盟虽说唐朝并没有得到任何利益。
但是在城中空虚无兵可用的情形下,未动用一兵一卒,使得东突厥退兵而去,虽说损失了唐朝境内一些地区的的财物,但是退兵之前太宗和颉利可汗还在城西歃血为盟,缓解了长安危机,是一场著名的战役。
此战显示出唐太宗的智慧和胆识,预示着唐太宗未来治国之中将显示出不凡的才干,最终唐太宗在稳定了唐朝内部局势之后,将东突厥一举消灭。
参考文献:《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