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开元十八年,李白已经年过30岁,在唐朝文学界已然是一个享誉朝野的大诗人。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人生境遇却并未因此而获得改善,依旧是一介平民的身份,未能跻身仕途。对一个古代文人而言,未能在朝廷获得一官半职,意味自己的才华并未得到官方承认,名气再大也弥补不了这个巨大的缺憾。更何况李白一直雄心勃勃,很想出将入相,一展抱负治国平天下。于是他开始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前途打算。
那么,李白这次翰林生涯为何会以失败告终?到底是他怀才不遇,还是唐玄宗有眼无珠不识人才?这要从李白在翰林院任职期间的一件事说起。唐朝史书《酉阳杂俎》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唐玄宗有一次在宫中举行御宴,李白也在席间奉陪。君臣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唐玄宗让李白赋诗助兴。李白当即欣然提笔,准备作诗。然而在作诗之前他做了个动作,却毁掉了自己的前途。
更为关键的是,高力士并没有像后来的魏忠贤那样,倚仗皇帝宠信,狐假虎威堕落成一个为非作歹的奸臣。他数十年如一日,忠心耿耿协助唐玄宗处理国事,经常直言进谏,很多意见都能切中时弊。他看唐玄宗不理朝政,放手重用李林甫、安禄山等奸臣,于是犯言直谏:“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权既振,孰敢议者!”结果还惹得唐玄宗大怒。世人对高力士的忠诚和能力都予以肯定,盛赞他是“贤宦”。
参考史料:《旧唐书》《本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