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被隋文帝杨坚清除的功臣,宇文忻不得不提。
宇文忻的父亲,是西魏开国的十二位大将军之一,宇文忻本人更是杨坚篡位时的主要支持者之一。
按说这样的身份,应该会在隋朝受到重用才是。
可杨坚刚上位没多久,就把宇文忻给免职了,理由是杨坚猜忌他。
忻既佐命功臣,频经将领,有威名于当世。上由是微忌焉,以谴去官。
和宇文忻命运相似的是梁士彦,他也是杨坚篡位时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却也被免职,理由和宇文忻差不多。
高祖忌之,未几,征还京师,闲居无事。
在杨坚篡位时,刘昉立下的功劳更大,但杨坚照样把他也给免职了,理由与上面两位差不多。
及受禅,进位柱国,改封舒国公,闲居无事,不复任使。昉自以佐命元功,中被疏远,甚不自安。
如果客观看待上述三位的遭遇,你或许会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杨坚忘恩负义,但好在没有动手杀人,多少还保留了一点良知。
基于杨坚本人的角度,恐怕和后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心态差不多:我只是解除你们的权力,但荣华富贵管够,你们安心退休颐养晚年吧。
可问题是,基于这三人的角度,恐怕不愿意就此罢休。
大家想想,敢于撺掇杨坚夺权,那可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玩命的亡命徒,一旦失败,整个家族都要遭殃。
一个人的赌性能强到这个程度,他必然不会只满足于所谓的荣华富贵,而是希望能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突破,顺便把家族经营成超级世家。
因此,对于杨坚削夺权力的做法,这三人决定反抗到底。
比如说,梁士彦就找到了自己的外甥,希望他能帮忙一起谋反,可梁士彦的外甥当时就被吓得不轻,赶紧找机会向杨坚告密。
结果呢?这三人很快被杨坚砍掉了脑袋。
对此,有不少人嘲讽梁士彦的外甥:你出卖了自己的舅舅,换来了这种结果,开心吗?
可是在我看来,这种嘲讽毫无必要。
谋反历来都是灭族的大罪,可这三人谋反的最终结果,居然只是他们三个人被杀,家族并未受到连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杨坚对这三人都做到了宽大处理,并且没有诛连。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三人谋反成功,难道会只杀杨坚一人吗?不会。
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杨氏全族都要被杀得一干二净。
随后,杨坚又处理了王谊和元谐。
王谊是杨坚的亲家,按说能算亲戚,但杨坚听人说,王谊喜欢给自己算命,认为自己有帝王之相。
杨坚当然不能忍,所以就把王谊给杀了。
隋大司徒郢公王谊与隋主有旧,其子尚帝女兰陵公主。帝待之恩礼稍薄,谊颇怨望。或告谊自言名应图谶,相表当王;公卿奏谊大逆不道。壬寅,赐谊死。
元谐是杨坚的同学,一直担任重要的职位,可杨坚听说,元谐骂他是窃国大盗,于是把元谐也给杀了。
乐安公元谐,性豪侠,有气调,少与上同学,甚相爱,及即位,累历显仕。私谓滂曰:‘我是主人,殿上者贼也。’因令滂望气,滂曰:‘彼云似蹲狗走鹿,不如我辈有福德云。’”上大怒,谐、滂、鸾、绪并伏诛。
这两人的罪很重吗?恐怕不见得,因为这两人说的话,都算得上大逆不道,显然不可能在公开场合宣扬。
而如果这两人在私密场合宣扬,显然不会造成多大影响,更大的可能是被他人污蔑。
但杨坚不辨真假,直接动手杀人,显然是存心想要了这两人的命。哪怕没有这种所谓大逆不道的言论,杨坚恐怕还会找其他理由。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杨坚做得太过分了。
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呢?这两人如此大逆不道,杨坚也只是追究他们本人的责任,并未牵连家族,所以状况依旧在杨坚的可控范围内。
虞庆则是隋文帝时代的四贵之一,却被自己的小舅子举报,说虞庆则要谋反。
杨坚得知以后,就杀了虞庆,并让虞庆则的小舅子升官。
可根据史书的说法是,虞庆则的小舅子和虞庆则的爱妾私通,担心被虞庆则发现,于是先下手为强,诬告虞庆谋反。
杨坚这种做法,就等于主动把底限又下降了一点:只要能帮我清理功臣,诬告也不要紧,朕还给你升官!
于是,王世积被举报,说他某年某月找人看相,得知自己以后能当皇帝,非常开心。
没过多久,王世积被杀,举报者升官。
在调查王世积的同时,高颎也被牵连进来。
据说,是高颎最近一段时间心情不佳,他儿子安慰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想当年,司马懿也经历过蛰伏岁月啊。”
乍一听,高颎的儿子只是在劝他老爹,心态要放好。
可问题是,司马懿的孙子,可是盖棺定论的篡位者,而司马氏篡位的根源,一向要被追溯到司马懿头上。
你希望你爹高颎像司马懿学习,那么你是不是准备向司马师和司马昭学习呢?
杨坚当时已经决定要杀高颎了,但又觉得杀人太多,而高颎是自己非常倚重的心腹,所以最终放了他一条生路,让高颎回家养老。
与高颎结局类似的还有贺若弼,由于没能成为第一功臣,贺若弼一直是满腹牢骚的。
如果在平时,发发牢骚倒还能理解,但在杨坚大杀四方的时候发牢骚,多少会显得有点不识时务。
杨坚最终也没有杀贺若弼,而是仿照高颎模式,让贺若弼回家养老。
后世总喜欢强调,在北宋赵匡胤之前,中国的君臣关系一向脆弱,鱼大吃虾、虾大吃鱼。
可实际上,只要皇权抽出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集权。
这不是赵匡胤开的先河,而是基于人性,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