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被冠以“妖僧”之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帮助朱棣夺取江山

被冠以“妖僧”之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帮助朱棣夺取江山

古语有云: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每个人一出生,他们的先天起跑线都是平等的,通过后天不停的学习和积累,最后在适合的平台上发挥自身的才能。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但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每个人都有机会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厚积薄发”的代表性人物首推姜子牙,这位商朝末年的落魄之人,原为大禹时期四大部族首领之一姜氏后人,家道中落之后他一面为生计而奔波,另一面抽空刻苦学习天文地理、五行八卦、军事谋略、治国安邦的各种理论知识,终于在72岁那年,在渭水之上垂钓的他被赏识自己的伯乐,一代明君周文王相中并带回朝中,辅佐周武王兴师伐纣,最后开创了西周成就一番伟业,也真正让自己一生所学没有掩埋于黄土之下。

但是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厚积薄发”并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虽然出身佛门却师从道家,不仅精通阴阳五行却又研习杀人兵法,熟识“儒释道”三教的他曾亲自设计了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也主修过《明太祖实录》,编撰过《永乐大典》,既是僧人又在朝为官,既让皇帝喜爱却又受亲人朋友和百姓们的唾骂,他就是被人称为“黑衣宰相”和“妖僧”的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佛学家的姚广孝。

姚广孝(公元1335年~公元1418年),原名姚天僖,出生于苏州长洲县的一个行医世家,然而他真正的身份却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一生之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将朱棣送上了九五之尊的位置。

公元1348年元朝统治末期,14岁的姚广孝剃度出家,法号道衍,当时的元朝统治阶级对汉人极端歧视,汉人通过科举进仕之路困难重重;据史料记载,元朝统治不到百年的时间里,总共举行了16次科举考试,中进士者共计1139人,录取率不足十分之一,即使中举后也只能担任一些芝麻绿豆大的小官。

因此,元朝任命国家官员主要是从蒙古人当中选拔,或者是从佛教中挑选人才,刘秉忠就是典型的例子;刘秉忠原名刘侃,祖上曾在金国为官,金国被蒙古灭亡后,全家迁至河北邢州;刘秉忠弃官当过道士,后来被天宁寺虚照禅师收为弟子,当上和尚后又改名刘子聪,幼年聪颖的他不仅饱读诗书,也同样熟识儒释道三教,对《易经》也有深度涉猎。

刘秉忠的博学多才声名在外,公元1242年,燕京大庆寿寺海云禅师奉忽必烈奉召,在途中听闻刘秉忠之名,于是便邀请他同行。经过海云禅师的引见,此时还没有上位的忽必烈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刘秉忠推崇备至,将其留在自己身边所用,并改名刘秉忠;刘秉忠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忽必烈推上了皇位,并辅佐了忽必烈三十多年。

从姚广孝两次凭吊刘秉忠的墓地时,曾写下:良骥色同群,至人迹混俗;知己苟不遇,终身不怨……一朝风云会,君臣自心腹;大计业已成,勋名照简牍。以上可见在姚广孝的心目当中,已经将刘秉忠视为自己的榜样,因此相对于十年寒窗苦读的科举制度,从佛道进入朝堂的进仕之路无疑会简单许多,而且更容易受到重用。

姚广孝在其幼年时就聪明好学,出家后更是一边研习佛法,一边学习诗词兵书,为增长阅历还到处云游,擅长写诗作词的他广交天下英才,明代画家王宾,元末明初著名诗人高启、杨孟载等都是他的至交好友;在20多岁那年,姚广孝拜元末明初江南道教的杰出代表人物席应真为师,席应真精通三教和阴阳术数,二人亦师亦友的忘年交,姚广孝深得席应真真传和影响,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姚广孝在四处游历的过程中依旧潜心修学增长见识,亲眼目睹了元明的朝代更迭,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性的阴暗面都有了深刻透彻的感悟,随着不断学习进步,人生阅历和经验的积累,姚广孝满腹经纶,学识渊博;此时朱元璋江山已定,明朝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姚广孝以为自己此生定碌碌无为之际,在游历嵩山途中遇到了著名相士袁珙。袁珙见到僧人装束的姚广孝之后大惊,道:“这是个什么样的和尚?长着三角眼像只病虎,定是刘秉忠之流的嗜杀成性”。正不甘心埋没自己一身所学,无处实现抱负的姚广孝顿时大喜,这家伙外表是个循规蹈矩的出家人,内心却是愤世嫉俗的“老愤青”。

公元1375年,明洪武八年,朱元璋诏令天下精通儒家的僧人来到京城礼部应试僧官,40岁的姚广孝虽然获得了应试资格,却没有为官;后在僧录司推荐下,姚广孝前往南京天界寺任僧职。

但是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薨;朱元璋选拔高僧随侍众藩王诵经祈福,姚广孝经僧录司僧官右善世宗泐举荐,和燕王朱棣有了接触的机会;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姚广孝婉言谢绝了其他藩王的随侍要求,他在等待朱棣对他的邀请;朱元璋众多儿子之中,燕王朱棣是最有野心也是最有抱负的一位藩王,其不甘屈居人下的信念,是姚广孝实现理想的不二之人选。

在其他藩王都选定了自己的随侍高僧之后,有公务在身的朱棣才姗姗来迟,见兄弟们已经选完了,朱棣认为他们把好的都挑走了;但姚广孝听到后并未表现出任何不满,反而微笑着双手合十对朱棣行礼,说道:“贫僧要送给燕王一份大礼。”朱棣非常不屑,自己身为大明燕王,要什么得不到?一个和尚也敢口出狂言,于是便哂道:“敢问大师是什么大礼?”

姚广孝盯住朱棣说道:“贫僧送给燕王一顶白帽子。”听到此言的朱棣不禁大惊失色,低声斥道:“胡说些什么?你不要命了?”原来朱棣是燕王,在“王”字上加个“白”字,就是皇帝的“皇”,这是大逆不道的言论,足够让姚广孝人头落地并株连九族。不过有这个心却没这个胆的朱棣,也并没有把姚广孝的话往心里去,因为此时太子朱标尚在人世,别说一个素未谋面的姚广孝,就是把诸葛亮、张良、刘伯温、孙武全部一股脑打包送给朱棣,他也不敢与自己的老子朱元璋和兄长朱标对着干哪!

在一番深思熟虑之下,朱棣还是让姚广孝随侍在自己身边,不久后就带着他来到自己的封地北平府,并安排他在庆寿寺当住持,这一年姚广孝已经五十岁了;但坐不住的他哪里会老老实实地呆在庙里诵经念佛,三天两头往燕王府跑,并且和朱棣相谈甚欢,言里言外都在暗地鼓动朱棣染指江山。

公元1392年四月,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爱屋及乌的老朱将嫡长孙朱允炆立为太子,这时候的朱棣第一个不服气;朱标生前朱棣不敢去争取,那是因为朱标各方面都比众位藩王包括自己优秀,不仅处理国家大事井井有条,而且对诸位兄弟也是仁爱宽厚,是位好储君更是位好兄长,当然更大的原因是朱标是嫡长子,自己老子无条件地支持他,但这朱允炆何德何能?朱棣心中无可遏制地升起了取而代之的念头。

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惊悉噩耗的朱棣前往京师应天府奔丧,半道之上却遇到了朱允炆派人送来的敕命,令他原路返回,朱棣原本不想理会直奔京师,但姚广孝劝道:“燕王以至孝之心渡江,奈何有违诏命,反为不孝也!愿殿下养成龙虎之威,他日风云际会,羽翼高举,则大江只投鞭可断也。今日何得屑屑于此哉?”朱棣心中非常不满,但还是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带领兵马回到北平府。事实证明,姚广孝的建议完全正确,若朱棣执意带兵强行奔赴应天府奔丧,下场则是被当场格杀。

公元1399年,朱允炆正式继承帝位。建文帝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针对各位皇叔的“削藩政策”,此时在兵力最强的三王中,晋王朱棡已经病逝,燕王朱棣和宁王朱权还在,担心啃不动硬骨头的建文帝听从了亲信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先从势力最弱的叔叔下手;在1399年的下半年,周、湘、齐、代、岷五王先后被剥夺爵位,或杀或贬或流放或禁棝,其余藩王人心惶惶,担心下一个轮到自己。

身处燕京的朱棣也是坐立难安,寝食不顺,姚广孝趁此机会又来劝说朱棣兴兵夺取大明政权,但朱棣顾虑重重,此时的朝廷深得民心,自己起兵有几成把握?姚广孝道:“臣,只知天道,不理民心。”朱棣手下的张玉、朱能(靖难名将)等心腹将领也纷纷赞成起兵,朱棣见众志成城,这才下定决心发动“靖难之役”。

为坚定朱棣的造反决心,姚广孝还将相士袁珙和其同乡卜算子金忠引介给朱棣,朱棣身边有了三位易学大师;这三人为朱棣和靖难的将领们算卦,卦象则显示朱棣是真命天子,九五之尊,四十岁之后必定继承大统,其他的亲信们都是王侯将相;这当然只是姚广孝等人串通了故弄玄虚,为了鼓舞这帮人下的迷魂阵而已。

然而要发动“靖难之役”,共举大事必须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准备,这段时间里燕王府暗地里对内招兵买马,召集奇人异士,训练军队,锻造兵刃盔甲,购买粮草;对外又要造成假象麻痹外人,躲避朝廷的查探,真正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但锻造兵刃盔甲,还有大肆购买粮草这种事如何做到掩人耳目?姚广孝出了个主意,让朱棣先购买了大批鸭鹅,饲养在燕王府后苑,利用鸭鹅的叫声来掩盖后苑中打造兵刃的声音,并以喂养鸭鹅为由购买粮食,这样便不会让旁人起疑。由于需要大量时间来完成这些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又开始装疯卖傻,三伏天坐在火炉旁烤火来诱导外人。

见时间差不多了,朱棣派出燕王府长史葛诚前去应天府打探消息,却不料葛诚将朱棣装病之事透露给建文帝,朱允炆这才知道自己被骗,在长史葛诚的告发下,朱棣起兵造反之事遭到败露,走投无路之下只能以“清君侧”诛杀齐泰、黄子澄等獠之名义,于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发动了“靖难之役”,控制住北平府并诛杀叛徒葛诚、卢振等人。

但在这支“靖难之师”即将出征之际,朱棣刚刚才鼓舞完将士们,晴空万里的天空突然间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阵狂风将燕王府屋顶上的瓦片都掀飞了,“出师未捷,落瓦为先”,这在当时是不祥之兆,军心开始动摇之际,姚广孝又跳出来忽悠道:“风云变幻乃是化龙之象,旧瓦坠地代表着要换皇帝用的黄瓦!”此言一出,朱棣将心放回肚子里,又鼓舞了动摇的军心,“靖难之役”正式打响,姚广孝和燕王世子留守北平府,辅佐朱高炽的同时又可以为朱棣在后方出谋划策。

此时经过朱元璋时期的大清洗,朱允炆手上已经没有领兵可用之将才,只好启用了早已卸甲归田的老将耿炳文;随着朱棣在滹沱河畔击败了北伐的耿炳文后,朱允炆又派出经验不足的李景隆替换耿炳文,临阵易将乃是兵家大忌,虽然李景隆手上有五十万南军,朱棣与之相比兵力悬殊,在姚广孝的建议下,朱棣前往大宁兼并了宁王部属和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共八万余人,这才班师回营。

李景隆见朱棣去了大宁,以为北平府空虚遂领兵前来,哪知有姚广孝辅佐的朱高炽将北平布置的如同铁桶一般,李景隆久攻不下损兵折将,更由于在朱棣的燕军回援内外夹击下,李景隆连夜带着残兵败逃,朱棣与朱允炆叔侄双方就在这种拉锯战中互相损耗。

公元1400年,明建文二年,由于李景隆的无能导致南军连遭败绩,朱允炆以盛庸替换李景隆,在东昌击败了轻敌的燕军,朱棣爱将张玉于此役阵亡;公元1401年,明建文三年,燕军连胜南军,攻占了河北大部分地区;明建文四年,“靖难之役”到了关键性的阶段,齐眉山一战,在徐达之子徐辉祖的支援下,燕军损兵折将不说,还处于不利的地形和恶劣的天气,军中疾病流行,然而朱允炆错误的决策竟然撤回了徐辉祖的军队防守京师,灵璧之战中南军前线军事力量大大削弱,被燕军一鼓作气大败。

姚广孝又对朱棣献策,先不要攻打城邑,趁兵力空虚之际直取京师,朱棣采纳了姚广孝的建议,渡过长江直取京师;此时的京师已经乱成一团,百姓们不分昼夜被士兵驱赶着,拆屋搬砖运木协助守城,因过度劳累死亡者数不胜数,但南军已经军心涣散毫无抵抗之力,文武百官纷纷投降,开门迎接燕军的到来,建文帝朱允炆在宫中火起之后下落不明。

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其困难程度不是一般的大,有好几次燕军差点全军覆没,每次都是姚广孝的出谋划策帮助朱棣渡过了灭顶之灾,虽然他从未临阵作战,但若论功行赏,姚广孝居功至伟。明成祖登基成功后,授其为僧录司左善世,官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旧姓姚赐名广孝,先后教导朱高炽和朱瞻基两任未来的皇帝。

朱棣又命姚广孝蓄发还俗,还赏赐了府邸和美女,姚广孝予以婉拒,或许对于他来说,他帮助朱棣夺取天下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施展一生所学;在前往苏、湖赈灾之时,顺到回家的姚广孝还将朱棣赐予的黄金分发给长洲的宗族乡人,在朱棣五次御驾亲征蒙古,往返于北平和南京时,姚广孝一心一意辅助朱高炽监国。

白天他穿着官服上朝,晚上换回一身黑色僧衣住在寺庙,因此被世人称为“黑衣宰相”。姚广孝的晚年是非常迷茫的,他回到家乡长洲想要见自己的姐姐和儿时的朋友时,他们全都闭门不见,因为他们都认为姚广孝是推翻正统皇帝的帮凶,是个叛贼;王宾等知交好友,也因为姚广孝撰著的《道余录》诋毁儒者而与其绝交,更由于其策划的“靖难之役”,这场由统治阶级内部因争夺皇位而历时四年之久的战争,为大明初期刚刚恢复不久的社会经济又带来破坏性伤害,无数百姓因此而流离失所,姚广孝又被世人冠以“妖僧”之名。

公元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姚广孝84岁,暂居庆寿寺的他已经无力再上朝了,明成祖曾两次前去探望,谈起以前的岁月,两个人还是非常高兴;当朱棣问他还有什么心愿时,姚广孝希望将因建文帝而牵连,被关押了十多年的主录僧傅洽释放,朱棣答应了他的要求。

不久之后,这位一代人杰病逝,勤政的朱棣为此两日没有上朝,将姚广孝赐葬房山东北,亲自为其神道撰写碑文,追赠上柱国、荣国公,并以文臣身份配享太庙,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除此之外全部是出生入死的武将,包括大明开国元勋徐达。

由于后世对朱棣公然夺取大明江山感到不耻,必竟名不正言不顺,但又不敢对明成祖大不敬,这个黑锅必须要有人背,于是便将矛头指向了姚广孝,以僧人身份参于国家政治大事的姚广孝不得已背上“妖僧”之名,若抛开一切,姚广孝的才能实际上也不在诸葛亮和刘伯温之下。

姚广孝辅佐明成祖朱棣夺取了江山,并不是为了金钱和权利,也不是为了自己的享受和私心,只是想将自己的学有所成找到个平台可以发挥,也是想证明自己,可惜在那个封建社会,他的所作所为不被所有人理解,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结局,他的一生也被人误会。

正应了那句话:强者的世界是孤独的,没有其他人的存在,也没有人能理解,因为高处不胜寒!

(以上文字,如果喜欢,请在右上角点个关注吧!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风油精历史”吧!每一期将带给您不同的阅读感受。您的关注和支持,是我创作的无尽动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什么,统治,忽必烈,朱元璋,人物,黑衣宰相,刘秉忠,公元,朱棣,观点评论,姚广孝,李景隆,朱允炆,刘秉忠,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什么,统治,忽必烈,朱元璋,人物,黑衣宰相,刘秉忠,公元,朱棣,观点评论,姚广孝,李景隆,朱允炆,刘秉忠,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什么,统治,忽必烈,朱元璋,人物,黑衣宰相,刘秉忠,公元,朱棣,观点评论,姚广孝,李景隆,朱允炆,刘秉忠,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