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唐宋八大家”中算得上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但曾巩的才华与成就可谓毋庸置疑。作为被欧阳修赏识,又得到王安石、苏轼等人盛赞的文坛大家,曾巩在北宋文坛已经堪称领军人物。与此同时,他也是两宋期间在南丰一地先后涌现的七位曾姓才子,即所谓的“南丰七曾”的代表人物。那么,这七人分别都是谁呢?
北宋时期南丰县隶属于建昌军,大概位于如今的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一带,而当地的曾氏家族则堪称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始祖曾洪立唐朝时因担任南丰令而定居于此,后来家族中踏上仕途者数不胜数。两宋时诞生于曾氏家族的“南丰七曾”分别是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和曾敦。其中,上文已经提到的曾巩虽不是官位最高的一个,但论年纪、学识、文采、成就和知名度都位居其中的首位。
曾巩生于北宋天禧三年(1019),根据同为“南丰七曾”的其弟曾肇的描述,曾巩自幼便展现出了超群的记忆力,以至于数万字的文章读罢就能轻松背诵。长大后,曾巩前往京城,并在那里得到了欧阳修的垂青。嘉祐二年(1057),曾巩考中进士,正式踏足官场。然而,由于不认同昔日好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他被迫四处外任。
直到元丰三年(1080),曾巩才被宋神宗召见并留在京城,此后官至中书舍人,最终于元丰六年(1083)去世,终年六十五岁。官途坎坷的曾巩在文坛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积极参与由恩师欧阳修主导的诗文革新运动,又继承唐代韩愈、柳宗元等先驱“文以明道”的主张,通过文学创作探索治世之道。
前文提到了曾巩之弟曾肇,其实,“南丰七曾”中曾巩、曾布、曾肇乃是三兄弟,其中曾布生于景佑三年(1036),比曾巩小十八岁,而生于庆历七年(1047)的曾肇更是比异母兄长曾巩小了近三十岁。曾布自幼跟随兄长曾巩学习,后来又与曾巩一同登第,但和兄长不同的是,曾布对于王安石变法相当支持。
正因如此,曾巩被贬的同时曾布却不断升迁,他提出治国理政的两大根本在于“厉风俗、择人才”,而八项要点则分别是“劝农桑、理财赋、兴学校、审选举、责吏课、叙宗室、修武备、制远人”。曾布的理念与王安石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也收获了宋神宗的器重。然而,由于后来对王安石推行的市易法进行批判,曾布被王安石愤而罢免。
得罪了变法派的曾布被四处贬谪,直到宋哲宗亲政后才得以回到京城,并官拜知枢密院事。艰难回到朝廷的曾布大力支持宰相章惇继续推行新法,而宋徽宗即位并罢免章惇后,曾布便成为了新任宰相。崇宁元年(1102),曾布因提拔亲属而遭到政敌蔡京弹劾,被罢去了相位。五年后,他于润州知州任上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再说曾肇,他于治平四年(1067)考中进士,随后不断得到晋升。元祐初年,曾肇被任命为中书舍人,后又调为吏部侍郎。宋哲宗即位后,曾肇因得罪权贵而遭贬谪,直到宋徽宗即位后,他才再度出任中书舍人。建中靖国元年(1101),曾肇官拜龙图阁学士,但次年便遭受牵连被贬至和州、岳州等地。
大观元年(1107),曾肇在镇江去世,他为官四十余年,足迹遍布十四州,还曾先后在吏部、户部、刑部、礼部担任侍郎,经历可谓十分丰富。如果说曾巩、曾布、曾肇可以算作是“南丰七曾”的第一代,那曾纡就是第二代,曾协、曾敦是第三代,曾纮则是第四代。
作为第二代的曾纡乃是曾布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曾巩、曾肇之侄,他生于熙宁六年(1073),凭借父亲的恩荫入仕,宋哲宗在位时期又考中博学鸿词科。崇宁二年(1103),曾纡因被划分为元祐党人而遭到贬谪。南宋建立后,曾纡历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江南西路转运副使等职,最终于绍兴五年(1135)去世。
曾协是曾肇之孙,他五岁时丧父,绍兴年间屡试不第,最终靠着恩荫才踏上仕途,但最高也只做到正奉大夫。尽管学问广博、才思敏捷,但《四库全书总目》批评他道:“夸大其词,以文偏安之陋。”曾敦是曾布之孙、曾纡之子,绍兴年间曾历任黄州、台州、光州等地知州。最后是第四代的曾纮,他更多是作为文学评论家为世人所知。
综上所述,“南丰七曾”当中有入选“唐宋八大家”的文豪曾巩,有官拜宰相的曾布,也有担任大学士的曾肇。但随着第一代逐渐凋零,后面的曾纡等人在成就、地位等方面都逐渐降低。到了曾纮这一代,就连其人的具体事迹都难以了解,可见“七曾”恰如两宋一般,终究不可避免地由辉煌走向了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