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文武双全一代名臣,却劣迹斑斑、争议满身—从杨素看封建君臣困局

文武双全一代名臣,却劣迹斑斑、争议满身—从杨素看封建君臣困局

文:正史漫谈

图:来自网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封建王朝士大夫阶层的人生指南。但这种积极的入世态度,却并非永远受统治者欢迎:

当内忧外患之际,封建帝王自然求才若渴,以功名利禄甚至"知遇之恩",调动人才替自己卖命;

在天下太平之时,在绝对排他的皇权眼中,能臣、功臣带来的威胁,却恰恰与其能力成正比。

所以,"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成了封建王朝君臣关系的死结。笔者上一篇文章里,对隋文帝杨坚忠心耿耿、为开皇盛世立下首功的高颎,就是鲜活的案例。

那么,在这一尴尬政治生态下,面对理想、权势、名声与富贵的多重诱惑,士大夫阶层如何做到既能治国平天下,又能安身立命?杨坚麾下的另一位名臣—杨素,就为我们展示了鲜活的案例。

游走于"两朝、四帝、一权臣"的政坛奇迹

杨素,字处道,生于公元544年,出自赫赫有名的弘农华阴杨氏,与隋文帝杨坚同乡。杨素初入政坛,是在北周权臣宇文护掌权时期;逝世之际,则是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先后历经两朝四帝一权臣。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此规律在杨素面前貌似无效,在每一位掌权者麾下,他都混得风生水起:

宇文护执政时连杀三位帝王,被视为恶臣的代表。但他却是杨素的"伯乐",史书记载,宇文护对杨素"见而器之",任其为中外记室(负责文书),后转礼曹(朝廷礼仪相关工作),并且"加大都督"。

宇文护被周武帝宇文邕除掉后,杨素不但未被清算,反而被拜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即享受的仪制与三公同规格),并且"渐见礼遇"。

周宣帝宇文赟,大肆屠杀先帝留下来的功臣勋旧,但杨素仍旧未受影响,他承袭了父亲"临贞县公"的爵位,还与名将韦孝宽一同率军南征。

隋文帝杨坚篡权后,杨素则更是青云直上:爵位攀升,从"临贞县公"升级为"清河郡公"、直至"越国公";职位上,从大将军,到信州总管、荆州总管,其后进入中央,担任尚书右仆射(宰相),与当红炸子鸡左仆射高颎共同朝政;其后更是取代后者,大权独揽。对他当时的地位,《隋书》中如此描述:

素之贵盛,近古未闻。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又加封杨素为太子太师、司徒,"前后赏锡,不可胜计"。同年杨素病死后,被追加"景武"的荣耀谥号。

可以看出,杨素称得上是位极人臣的政坛不倒翁,在我们的概念中,这样的人应该是四面逢源的老油条。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杨素不仅性格鲜明,而且可谓"劣迹斑斑"。

与道德高尚的高颎相比,杨素为人充满争议

治军残暴。爱兵如子,是名将的标配,但一代战神杨素却像个屠夫:临阵对敌之前,他总是先把数十、上百名平日里有过失的部下当众斩首,以此立威;开战后,他会先派一二百人冲锋,若战胜自然万事大吉;如未能完成任务却活着回来的,不管多寡,一律问斩;然后派两三百人继续冲锋,如此循环。手下人血流成河,杨素却谈笑自若。

待民残忍。公元593-595年,杨素负责建造皇帝别院仁寿宫,他督促严苛、毫无怜悯之心,大量民夫不堪劳作而死;对那些因劳累倒地的百姓,杨素不问死活、一律掩埋,先后有数万人因此丧命。

铺张奢靡。杨坚以身作则,要求朝臣厉行节俭,太子杨勇、秦王杨俊甚至先后因铺张浪费而失宠。但杨素则成了例外:他修建的仁寿宫,"制度壮丽",极尽奢华;对自己就更加不客气了:家丁数千,"后庭妓妾曳绮罗者以千数",上千妻妾无不绫罗绸缎,与很多帝王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性格孤傲,排除异己。杨素"性疏辩",为人不可一世,当朝文武中,只有高颎、牛弘、薛道衡、封德彝入得了他的法眼;其他权贵,则被其肆意羞辱;贺若弼、史万岁、李纲、柳彧等忠心为国的功臣,更是因不买杨素的账,落得丢官甚至丧命的下场。

以权谋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素得势后,他的所有亲戚宗族都随之飞黄腾达,"诸子无汗马之劳,位至柱国、刺史";那些巴结他的官员,即使才能一般,也能加官进爵。因此"朝廷靡然,莫不畏附",各级官员纷纷对其溜须拍马。

综观杨素以上所作所为,像一个典型的"酷吏、奸臣",与李林甫相比也毫不逊色。那么,他是如何在政坛屹立不倒,甚至被视为一代能臣的呢?

首先,软硬件优秀

爱学习,有才华。杨素出身于豪门世家,教育条件优越,而他毫无富家子弟习气,积极向上:

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

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大部分领域都有所涉猎;善于写文章,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并且还精通易经。史书记载,杨素在替周武帝写诏书时,"下笔立成,词义兼美"—不假思索就能完工,而且言辞华丽、完美体现皇帝的心思。

外形佳。杨素"美须髯,有英杰之表",跟关羽一样是个美髯公,而且长相帅气。公元589年,杨素率水军征讨陈朝,当他坐在大船上沿江而下时,由于"容貌雄伟",敌对阵营的南陈军民也被其风采所折服,纷纷惊叹:"清河公简直就是江神在世啊!"

其次,能力突出、战功卓越

杨素能在杨坚手下青云直上,靠的是自己南征北讨立下的赫赫战功。

参与平定陈朝。隋朝建立后,杨素多次为朝廷进献平陈之策;因此被任命为信州总管后,他针对隋朝的短板,在永安建立起一支庞大的舰队,最大的船只可容纳战士800名。在公元589年平陈之战中,他率领水军沿江而下,摧枯拉朽,令陈朝"巴陵以东,无敢守者。"

镇压叛乱。第二年,由于不满隋朝的严刑峻法,多年来"刑法舒缓"的江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

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

面对这一乱局,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的杨素软硬兼施,没用几个月就平定了全部江南地区。回京后,杨素代替苏威担任尚书右仆射,从此进入了权力中心。

打哭突厥。公元599年,突厥都蓝可汗、达头可汗结盟,攻打隋朝扶植的突利可汗。杨素奉命出征,与达头可汗的十余万骑兵遭遇。他一改之前隋军的防守阵型,命人撤去防御骑兵的鹿角,以骑攻骑。达头大喜之下率全军出击,结果却被数量弱势的隋军彻底击溃,数万人被斩首,幸存者嚎啕大哭而逃。

第二年,杨素与杨广、史万岁、长孙晟等人再次北征。经此一役,不服从隋王朝的达头可汗势力彻底远逃,朝廷扶植的突利可汗(此时改名启民可汗)则上书称杨坚为"圣人可汗",成为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

奖惩分明。杨素虽治军手段残酷,但也出奇的公平公正。跟随他的将士,即使立下微不足道的功劳,也会被如实记录在案,并且会得到应有的奖赏。而在同时期其他将领手下就不一定有这种待遇。所以杨素虽狠辣,但将士们也愿意在其麾下效力,作战异常勇猛。

第三,政治敏锐,善于站队

杨素不仅才华出众、行军打仗能力突出,同时还具有敏锐的战略眼光与政治触觉,既能为眼下的大佬服务,又能及时对形势走向做出判断,进而把握风向、准确押宝。

周武帝宇文邕亲政后,杨素屡次上书,想替自己丧身于敌国北齐的父亲杨敷讨个说法。由于此事发生于宇文护掌权时,且杨敷是被俘后而死,周武帝并不愿处理,甚至让人把杨素拉下去砍了。杨素不仅毫无畏惧,且放出狠话:

臣事无道天子,死其分也。

被称为"无道天子",宇文邕非但不生气,反而对这位以文笔出名的才子颇为好奇。就这样,不但杨敷如愿被追封,杨素也得以进入皇帝的视野。

杨素之所以敢口出大言,是建立在对皇帝性格了解的基础上。在雄才大略的宇文邕面前,理直气壮地体现自己的"忠孝",反而显示出自己并不是宇文护的派系,由此产生奇效。

在野心勃勃的杨坚辅政后,与其他豪门望族普遍所持的观望姿态不同,杨素"深自结纳",也就是主动贴上去示好,这对于杨坚来说无异于及时雨。其后尉迟迥反叛,杨素被封为大将军,替杨坚立下了汗马功劳,算是用行动递交了一份"投名状"。

在晋王杨广与太子杨勇的权力之争中,杨素更是根据自己对杨坚夫妻性格的了解、对形势的判断,果断站在了相对弱势的杨广一方,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积极为其出力,把杨广扶上了太子之位。经过此事,皇帝杨坚、皇后独孤氏、太子杨广都对杨素青睐有加。

杨素的这一政治素质,说得好听点,是善于判断形势;直接而言,则是典型投机倒把、骑墙派。但这就是他能能躲过"一朝天子一朝臣"魔咒的秘诀所在。

第四,善于迎合帝王心思

杨素之所以能准确把握形势走向,与他对帝王心思的把握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的封建帝王,无论昏君明君,对臣下抱有一个基本的标准:绝对忠诚且无威胁。具体的道理太枯燥,我们对比高颎、杨素这二位杨坚时期的宰相来说明:

对于杨素与高颎,史书中评价如下:

其才艺风调优于颎;至于推诚体国,处物平当,有宰相识度,不如颎远矣。

就是说,杨素才华与气质胜于高颎,但在为国尽忠、处事公平这些宰相的基本素质方面,他与后者相比就差得远了。

但《隋书》是魏征等大臣写的,在英明帝王的眼里,高颎这样的臣子自然是值得表扬的,但他们更多的是为国服务,甚至敢为了公事而违背君主的意愿,这是能臣,也是国之忠臣;

杨素则时时处处体现出在为帝王个人着想,以皇帝的意愿为出发点。为了皇帝,他们甚至愿意让自己背黑锅,放弃士大夫的礼仪廉耻。这样的臣子,才是君主们最喜闻乐见的忠臣。在这个基础上,如果这些臣子还有点能力,那就实在太完美了。

杨素的所作所为,显然体现出他对这一帝王心术烂熟于心:

在修建仁寿宫时,虽然明知杨坚要求风格质朴,但杨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惜牺牲数万百姓的性命,将其建造的无比壮丽。面对杨坚的质问,独孤皇后一句话就令各方皆大欢喜:

公知吾夫妇老,无以自娱,盛饰此宫,岂非忠孝!

最后两个字很重要。杨坚果然转怒为喜,甚至还对杨素大加赏赐。他的真实心态其实很简单:辛苦打拼了一辈子,谁不想在晚年养尊处优?但力行节俭是自己提倡的,不能自扇耳光;杨素竟然愿意冒着骂名替自己完成心愿,这可是求之不得的忠臣啊!

所以,在满足了"忠孝"的大前提下,杨素靠着自己战功得来的赏赐,生活铺张浪费,自然不是毛病了;至于他性格乖张,收拾一些功劳显赫的名臣,杨坚更是乐见其成。

改立太子之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杨坚夫妻心思已定的情况下,高颎以"长幼有序"为名反对,看似合乎道理,但有拉帮结派、为自己姻亲站队之嫌;杨素则无条件支持皇帝,甚至积极出谋划策,则无疑是大忠、大孝之举。但讽刺的是,后来的事实恰恰证明了是后者在投机。

结语

封建皇权下的君臣关系:封建帝王要求的,是对自己效忠、为自己分忧的能臣,而非对整个国家效忠、以挽救天下百姓为己任的直臣。

封建王朝的本质,是家天下。既然天下都是皇家的,臣子若时时刻刻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甚至不惜与帝王据理力争,其实冒着极大的风险。

对于这一行为,雄才大略的明君可以明辨是非,以政权的利益为出发点,亲贤臣、去小人,鼓励甚至保护臣子"治国平天下"。但在天下歌舞升平之际,基于人性"讳疾忌医"的基本特点,即使最开明的君主,也会不可避免的对之前的功臣产生排斥心理。

对于杨素,可以借用《三国演义》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出身好、长得帅,既聪明又努力,而且身居高位、位极人臣,这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状态。但如何发挥他的最大能力,又能加以适当限制,对君主以及所在的王朝制度有着极高的要求。

杨素甚至在临死之际,也体现了他对帝王心思的精准把握。知道隋炀帝对自己颇为忌惮,他在生病之后拒绝吃药,并且对其弟弟说:"我岂须更活邪!"—我哪里还能继续活下去啊!人精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了。

参考资料:《隋书》《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坛,隋文帝,帝王,杨素,满身,劣迹,名臣,功臣,杨坚,争议,观点评论,宇文护,周武帝,杨素,杨广,杨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坛,隋文帝,帝王,杨素,满身,劣迹,名臣,功臣,杨坚,争议,观点评论,宇文护,周武帝,杨素,杨广,杨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坛,隋文帝,帝王,杨素,满身,劣迹,名臣,功臣,杨坚,争议,观点评论,宇文护,周武帝,杨素,杨广,杨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