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对英雄有种独特的情结,在人们心中他们是威严的、庄重的、需要憧憬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诗经》中的佳作,很好地描述了人们对英雄敬而远之的心理。可是对英雄本人而言,他是有血有肉、会开心会悲伤的,李世民也是如此。后世对于李世民的评价是相当之高的,综合起来,为历代封建君王之首。可晚年的李世民也展现了心灵柔弱的一面,变得沉迷炼丹、大兴土木、不恤民情,那为何李世民统治下的唐王朝没有出现大乱子呢?徐贤妃功不可没,这个二十岁的姑娘成为了李世民晚年的“长孙皇后”,贴心的小棉袄庇佑了垂垂老矣的“天可汗”。
说起李世民身边的女人,人们第一会想起长孙无垢这位千古贤后,其次,就是女帝武则天了。可李世民晚年最重要的女人,却是鲜为人知的徐贤妃,你可以把她理解为第二个长孙皇后。李世民成就的伟业,前半生靠长孙无垢襄助,后半生离不开徐贤妃的劝谏。两个传奇女子,分别用花容月貌使李世民迷醉;用温婉贤淑使唐太宗倾心;用永远的陪伴见证不朽的爱情。而这可歌可泣的背后,是大唐国力蒸蒸日上,李世民的成功离不开一个半女人。
而徐贤妃就是那半个,至于为何不是一个,客观的讲她陪伴李世民的岁月太短了。徐贤妃出自名门之后,五个月就会说话了;四岁可以读《诗经》、《论语》等著作;八岁就写下了给屈原的“情诗”。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八岁的徐惠此文一出,在上层社会广为流传,这个小小的女童,有追随屈原为国尽忠的愿望。李世民都有耳闻,在徐惠十四岁那年,她以才人身份应召入宫。豆蔻年华的徐惠,满怀对心目中大英雄的崇拜,欢喜的走进了深宫内院。皇宫自古悲情地,多少芳龄黯然消?徐惠虽然有着精致的五官和姣好的姿色,可三千佳丽,最不缺的便是貌美如花之人。晚年的李世民,并没有将目光放到她的身上。徐惠由欢喜入宫,变的怨恨宫墙。
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守分辞芳辇,含情泣团扇。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荐。
《长门怨》中徐惠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孤苦无依和冷清落寞,另一方面,十分大胆的讽刺了君王的多情善变,和爱容颜轻才华的通病。《长门怨》道尽了深宫之中红颜消逝的无奈与苦楚,广为流传。李世民看到后,对这个才情极佳,又敢于讽刺自己的小姑娘来了兴趣。
在徐惠和李世民的交谈中,她用横溢的才华惊艳了李世民。他们一起诵读诗书,互相讨论,引为知音。多少年了,长孙无垢病逝后,他再没有真正的“观音婢”了。二八芳龄的徐惠,照亮了李世民晚年的全部。李世民读书、理政,最喜欢召见的就是才思敏捷的徐惠,对于她,李世民极其温柔。相传,一次徐惠迟到了,李世民很生气,徐惠一篇诗词,就逗得李世民开怀大笑。
朝来临镜台,装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这种调皮的“小情趣”,瞬间打破了冷肃的气氛,对于她的聪慧、多才、调皮、温情,李世民毫无抵抗力。但得宠的徐惠,一直和善待人,从不盛气凌人,相反,还劝谏李世民体恤民情。
守初保末,圣哲罕兼。是知业大者易骄,愿陛下难之;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
这段节选自《谏太宗息兵罢役疏》的文字,就是徐惠针对唐太宗晚年大兴土木、连年用兵的劝谏。全文千字上下,引用历代贤君事迹和治国经典,结合唐太宗晚年的行为进行劝谏。手法高超,观点鲜明,针砭时弊,是女性书写的政论文的巅峰之作。
唐太宗看着刚过二十岁的徐惠,脑海中浮现了昔日长孙皇后的音容笑貌,两个身影仿佛可以重叠在一起。当年秦王受建成太子压迫,“观音婢”为他缓解与后宫妃嫔的冲突。甚至玄武门之变的凌晨,长孙无垢偷偷地藏在人群中,一如往昔一样陪伴在李世民身旁。秦王府将士备受鼓舞,他成了大唐新的主人,而她是李世民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国后,唐太宗要重重地封赏长孙家,长孙无垢却亲自推辞掉了赏赐。魏征的破口大骂,让他愤愤不平,动了杀心。长孙无垢不加言语,回到寝宫换了朝服拜见贤君。“贤臣敢直谏,只因明君当政”的温言细语,使他开怀大笑,如获至宝。可她先走了,留下了自己度过那漫漫余生,没有了“观音婢”的岁月,李世民如嚼石蜡。
徐惠的出现改变了一切,她像长孙皇后一样陪他读经书、议先贤,甚至还学会了劝他理政。不同的手段,一样的高明。比起长孙皇后的温婉贤淑,徐惠多了点调皮机灵,晚年的李世民分外欣喜,上天好像再次降下“观音婢”。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李世民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占据了雄主全部的心。长孙无垢成为了千古贤后,徐惠也是贤妃典范,她们用温言细语、红袖温香抚慰了唐太宗的心。大唐的兴盛与这两个奇女子密不可分,盈盈细语,温润的是黎民苍生。
可惜天不假年,李世民不久病逝。徐惠为情所困,悲痛欲绝,卧床不起。写下《陈情表》诉说先帝的礼遇,和自己的追忆后,拒绝服药。于次年病逝,陪葬唐太宗与昭陵,年仅24岁,史称徐贤妃。
徐惠十四岁进宫起,用情诗撩拨了李世民的心弦;用政论谏言征服了唐太宗的心;二十四岁选择为爱舍身,陪葬昭陵。她就是李世民晚年的贴心小棉袄,第二个“观音婢”,饱读诗书而又温婉善良。
参考资料:
《新唐书.后妃上》、《全唐诗》、《中国女性文学史》
本文系汉史钩沉原创,欢迎关注,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