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2年,懿文太子朱标逝世,时年仅三十七岁,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洪武帝朱元璋悲痛不已,然而人死不能复生,对于新建立的明帝国而言,当前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选择新的储君,以确保大明社稷后继有人。
按照中国帝制时代历朝历代的传统,假如太子去世或者被废,新的太子就应该从太子的兄弟中产生,然而朱元璋却并未这样做,而是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新的储君,称皇太孙,他就是后来的建文帝。那么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为何朱元璋会看中朱允炆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得从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朱标说起,朱标是洪武帝朱元璋的正宫皇后马氏所生的嫡长子,出生之时也正是朱元璋领兵攻打集庆之时,得知朱标出生之后,朱元璋还兴高采烈地来到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而集庆之战恰恰又是朱元璋开创帝王霸业的开始,因此朱标的出生对朱元璋的意义可想而知。
从被册封为吴王世子开始,朱标就一直被朱元璋作为唯一继承人培养,从小师从明初文学大家宋濂、接受了良好的儒家教育,从二十二开始监国执政,实际参与洪武朝的决策,且在朱标在世之时,朱元璋也为朱标精心打造了一套执政班底,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这个长子能在自己百年之后平稳即位。
由此可见朱元璋为培养朱标做江山社稷的继承人,是下了很大一番功夫的,从大明王朝建立的开始,朱元璋心目中的继承人就只有朱标一人,没有考虑其他人。在父亲光环的加持之下,朱允炆能被朱元璋选中成为皇位继承人也就不足为奇。
与其父朱标一样,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朱允炆性格宽仁,与性格暴烈为了一个空印案诛杀成千上万的官员的朱元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乱世当用重典”,他在位时明帝国的基业才刚刚创立,为了确保明王朝统治的稳固,朱氏江山社稷能够千秋万代,他不得不采取严苛暴虐的手段,为后世的皇帝清除障碍,然而到了自己死后,既然威胁皇权的因素已大部分被清除,要开创接下来的治世就必然需要一个“以文治国”的仁君来稳定民心,而非像自己这样的暴虐残酷之君。
通过自己的暴虐来与朱允炆的宽仁形成对比,也能帮助皇太孙即位之后,较快地在朝中树立威信,从而巩固皇权。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在朱元璋的铁血政治下被压得喘不过气的洪武朝大臣们,也的确渴望朱允炆从速即位,以摆脱暴虐嗜杀的老皇帝的阴影,因此对这个皇太孙也是极为拥护。这也就是朱元璋几乎从未考虑选择能力出众,却如自己一样性情暴虐的燕王朱棣,做自己的接班人的原因。
在太子朱标去世后的七七忌日,朱元璋来到儿子的灵位前,发现皇孙朱允炆面容憔悴地为父亲日夜守孝,被朱允炆的孝顺所感动的朱元璋,自然认为自己的这个皇孙,非常有望成为他眼中的治世仁君的潜力,如此一来,朱元璋心里的天平自然也就会向朱允炆那边倾斜。
从太子薨逝之时开始,最具竞争皇位的实力的燕王与晋王,很快加入到了皇位竞争当中,首先是晋王进京以祭奠太子的名义,在朱元璋面前表孝心,随即趁机向朱元璋告状,说燕王与朝鲜使臣勾结,收受贿赂。
两个儿子面对皇位继承权时的蠢蠢欲动与相互攻击,让朱元璋不免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大规模的权力斗争,让自己的家族两败俱伤,甚至于就此丢失江山社稷。立皇孙不立皇子虽然前景不明,但总比让皇子们同室操戈好。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允炆并非朱标的正室所生,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的惯例,朱元璋就算要立皇孙继位,也应该立嫡孙朱允熥才对,那么朱元璋会立庶出的朱允炆为皇太孙?除了前面提到的朱允炆宽厚仁孝的性格,符合朱元璋对自己的继承人的仁君期望以外,更在于朱元璋对外戚干政的防范。
朱允熥是朱标的嫡子,因此在他身后有着以凉国公蓝玉为代表的强大的勋贵外戚势力,假如自己突然驾崩而朱允熥年幼即位,那么在皇帝年纪尚小的情况下,这些勋贵外戚势力就极有可能趁机专权擅政、架空皇权,从而直接威胁到朱家的江山社稷。
“惠帝天资仁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史书对建文帝的评价
自从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就一直忙着清除勋贵外戚集团的势力,以此来为自己的继承人继承大明帝国的江山社稷扫清障碍,假如朱元璋真的选择了朱允熥而非朱允炆的话,那朱元璋为打压外戚勋贵所做的努力,岂不是会功亏一篑。
综合上述多方原因之后,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了将江山社稷交到朱允炆,只可惜朱元璋机关算尽,却唯独没有算到自家人头上,以至于自己的这个“好圣孙”即位仅仅数年,就被自己的叔父燕王朱棣用武力赶下台来,从此不知所踪。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史今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