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代宗:我的叔叔,李白支持那个永王,他不是反贼

唐代宗:我的叔叔,李白支持那个永王,他不是反贼

在登基之初的那几年,他试图与所有人和解,包括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他要集中一切力量平定叛乱,恢复以往那个强盛的大唐,但是昔日隐藏在大唐繁华表象下的矛盾却一个接一个爆发,一个个要命的问题按下葫芦浮起瓢,大唐盛世,终不可复。

唐宝应元年(762年),已经当了6年太上皇的李隆基病逝,大唐盛世在他手中走到巅峰,又在他的手中极速坠落,他获得了万邦来朝的机制快感,也经历了被儿子赶下权力宝座的落寞,如今烽烟未熄,大唐盛世的第一见证者却已离去。

6天后,唐肃宗李亨病逝,6年前,他发动兵变夺过了大唐这个烂摊子,经过6年奔波,如今他不得不将这个烂摊子再交到他的儿子手中。

从肃宗手中接过权柄的是太子李豫,即后世所说的唐代宗。

李豫的皇帝之路充满坎坷,肃宗病重时,当时的张皇后准备与宦官李辅国联手,准备废掉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为太子,但张皇后最终与李辅国闹翻,在张皇后准备向李豫下手的当天,李辅国与李豫联合,反杀了张皇后,李豫顺利登上帝位。

李唐帝国的皇帝有政变上台的传统,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干掉大哥和三弟登上帝位,睿宗李旦通过神龙政变夺了母亲武则天的帝位,唐玄宗李隆基干掉姑姑太平公主登上帝位。

从这个角度上看,代宗李豫通过政变干掉张皇后登帝位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李豫干掉张皇后的这次政变,主要参与者是太监李辅国。

不要小瞧了这背后的含义:它意味着东汉后期猖獗的太监干政乱象,此时又在大唐帝国内部上演了。

太监干政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内廷与外廷的分离,而内廷与外廷的分离代表至高无上的皇帝与其统治的帝国之间的联系被严重削弱,皇帝不再相信正常的官僚系统能够继续被信任,所以不得不启用本身没有权力,所有权力都来自自己的太监。

当然,代宗时代还只是唐帝国太监干政的开始阶段,太监的能量还没那么大,但即便如此,扶持李豫上位的李辅国仍仗着自己的拥立之功骄横无比,代宗李豫在继位之初事事都要与李辅国商议。

代宗干掉李辅国拿回权力的方式也很不光彩,他派刺客刺杀了李辅国,而后再对外宣称要严惩凶手,显然,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在皇权式微的情况下,代宗不得不这么做。

李辅国之于代宗,只能算半个权阉,代宗只是有事要同他商量,还没到事事都要听从李辅国的地步,代宗能够有幸避免成为傀儡,主要是因为他登上帝位前就拥有一定的能量,只是这份能量的获得,伴随着洛阳人民的血泪。

代宗继位后发布诏书,赦免了大量有罪在身的李唐皇室成员,其中包括被李隆基杀死的废太子李瑛,也包括反叛被杀的永王李璘,既然永王得到赦免,那么因协助永王谋反的李白而获的谋反大罪也自然不在了,只是李白已经等不到他摘掉“反贼”帽子的一天了。

事实上,在肃宗时期,李唐王朝就已经开始频繁大赦了。

大赦天下是皇帝的政治工具之一,它代表着最高统治者与其他势力和解,这些势力中也包括以前的政治对手,大赦的好处是能够快速团结起尽可能多的力量,坏处是破坏了皇帝的传统威胁和社会的传统规则。

大赦的特点注定了它不能被当做一个经常性工具来使用,诸葛亮治蜀时,执法严格且从不大赦,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平均三年大赦一次,背后的原因是诸葛亮有能力在维持现有规则的情况下平衡各方利益,而刘禅则不能,只能通过大赦一次次团结蜀汉政权各利益集团。

频繁进行大赦无异于饮鸩止渴,本质上是损害长远利益来满足眼前利益,但是一个行将饿死的人是不会在意什么长远利益的,当初的刘禅如此,李亨李豫父子也是如此。

当然,相比于李亨李豫父子干的其他饮鸩止渴的事,大赦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李豫得到父亲的赏识并进而被立为太子是因为他在一件事上的随机应变。

至德二年(757年),当时还是广平王的李豫率领唐军与回鹘联军15万(号称20万),与安史叛军大战于香积寺,是役,叛军主力被全歼,唐军顺利收回都城长安。

在唐军收复长安的战役中,回鹘军起到了重要作用,战前,为了鼓励回鹘军,唐肃宗与回鹘太子叶护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如今长安已被收回,回鹘太子叶护表示要按照约定进城抢劫。

关键时刻,还是广平王的李豫对回鹘太子叶护说:现在东京洛阳还在叛军手中,如果允许回鹘军立刻进长安抢劫,则东京洛阳的百姓会帮助叛军死守洛阳,希望待攻下洛阳后,再执行约定(允许叛军进洛阳抢劫)。

回鹘太子十分高兴,当即表示愿意帮助唐军收复东都洛阳,李豫的随机应变让长安暂时避免了被劫掠的命运,当时的肃宗李亨对此十分高兴,当即表示:我不如广平王。

由李豫、郭子仪、仆固怀恩所率领的唐军与叶护率领的回鹘军继续追击叛军,安庆绪聚兵15万准备死守洛阳,但是在唐军和回鹘军的两面夹击下惨败,安庆绪不得不放弃洛阳撤退。

回鹘军入城后直奔府库,在搬空府库后,又开始大肆劫掠,最后是洛阳城中百姓献出罗锦一万匹给回纥后才停止劫掠。

唐肃宗李亨和当时的广平王李豫不知道允许外族军队在大唐都城劫掠会导致丧失民心的严重后果吗?他们当然知道,但是正如上文所说,一个行将饿死的人是不会在意长远利益的,大唐从这一刻开始就开启了饮鸩止渴模式,但凡事皆有代价,肃宗死后,他儿子代宗李豫将会把所有的代价全部品尝一遍。

代宗李豫继位时,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6年,唐军与叛军转战四处转战,山河破碎的悲剧不断上演,如今安史叛军已是强虏之末,代宗认为,是时候结束这场早就该结束的叛乱了。

李豫任命自己的长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骑兵等共十余万兵力,对安史叛军发起决战。

此时的安史叛军首领已经换成了史朝义,李豫继任当年,已经日薄西山的安史叛军竟然又攻克的东都洛阳,这便是李亨李豫父子饮鸩止渴所要付出的第一个代价,因为有允许回鹘军在城中劫掠的“劣迹”,洛阳百姓对于唐帝国的认同度大减,所以即便叛军实力不强,洛阳的抵抗意愿也不高,这就导致了叛军在实力大减后竟仍能拿下洛阳。

唐军凑齐能够调动的所有兵力,一举攻克叛军洛阳,尝到了一次甜头的回鹘军这次更加肆无忌惮,在洛阳城中疯狂抢劫。

按照代宗李豫的设想,反正安史之乱已经被基本平定,最后纵容叛军一次也无伤大雅,丢掉的民心可以以后慢慢找回来,但是事情哪会有想象中的那样简单。

收复两京后,代宗李豫仍面临着一个大问题:安史旧部仍占据河朔地区,如果选择武力收回,就得调集更多军队,如果使用怀柔手段,就得给他们相当大的自主权。

短暂犹豫后,代宗放弃了彻底收回河朔地区的方案,而选择听从仆固怀恩的建议,就地封安史旧部为当地节度使,大唐获得了名义上的统一,但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河东地区仍处于半割据状态。

按照代宗的设想,即便只是维持名义上的统一仍是意义非凡的,因为这意味着作为皇帝的他可以再次调动全国大多数资源,如果假以时日,唐帝国中央不断扩大与地方藩镇之间的差距,彻底将藩镇势力收回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只是这次代宗又把问题将简单了,安史叛军不过是大唐帝国看得见的危机,而不是唯一的危机,如今看得见的危机虽然被解决,但是诸多更多隐性的危机正在暗处酝酿。

安史之乱平定后,代宗朝廷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收回手握重兵的大将手中的兵权,皇帝收回大将手中兵权的方式一般都是明升暗降,名义上给大将一个很高的爵位,暗地里将其调离军队,在一个国家政权运行良好的时期,这一手段是奏效的,大唐帝国前期就有出将入相的传统,在战场上立下大功的将领,在战争结束后可以入朝为相。

这个办法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很好地避免武将做大,但收回武将兵权是个技术活,稍微处理不当就会酿成大麻烦,朝廷要让武将交出兵权,除了给武将爵位、金钱等好处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给武将安全感。

对于强盛时期的大唐,这并不难做到,但是对于如今这个千疮百孔的大唐,却很容易搞砸。

唐代宗首先以明升暗降的方式收回了郭子仪、李光弼这两位最重要的武将的兵权,但是在收回仆固怀恩的兵权时,却出了大问题。

是铁勒人,与哥舒翰、高仙芝一样,都是大唐帝国著名的胡人将领,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追随郭子仪转战南北,又在大唐兵力不足的情况下,积极推动回鹘与大唐的联合,帮助大唐在安史之乱最艰难的时候顶住了最后一口气,安史之乱中,仆固怀恩的家族战死46人,可以说是满门忠烈,但即便如此,仆固怀恩还是没能在战争时候后的权力斗争中幸免。

朝中的宦官和奸臣指责仆固怀恩起源于宝应元年由仆固怀恩平息的一次危机,彼时,已经穷途末路的史朝义说服回鹘登里可汗攻唐,登里可汗遂引兵10万准备进攻。

仆固怀恩的女儿嫁给了登里可汗,唐代宗赶紧命仆固怀恩前去说服登里可汗,仆固怀恩不辱使命,登里可汗率领的回鹘军不但放弃攻唐,而且还反戈一击,与唐军共同夹击史朝义。

仆固怀恩此番劝阻登里可汗本来是大功一件,但朝中佞臣却抓住了仆固怀恩与胡人关系过于密切的把柄不断攻击他,仆固怀恩十分害怕。

广德元年(763年),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婿(登里可汗)和女儿回漠北,监军骆奉先诬告仆固怀恩与胡人勾结,代宗派宰相裴遵庆前往慰问,仆固怀恩痛哭流涕,裴遵庆劝仆固怀恩立刻回朝向代宗将事情解释清楚,仆固怀恩恐脱离军队回朝后就会遭遇不测。

处于极端恐惧之下的仆固怀恩在反复权衡下做出了不理智的决定:他认为给自己扣上反贼帽子的是唐将辛云京和宦官骆奉先,只要干掉这两个混蛋,就可以向皇帝解释清楚自己的处境。

于是派其子进攻辛云京,双方展开火并,仆固怀恩军击败了辛云京,但在随后进攻榆次的战斗中进展不顺,其子仆固玚被部下杀死。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声称唐代宗去世,再度引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总共数十万人来犯,郭子仪率兵抵御,郭子仪成功顶住了各路军队的围攻,同年九月,仆固怀恩突然病逝。

仆固怀恩的叛乱是大唐帝国内部政治斗争走向白热化的标志,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一旦与朝廷的关系失控,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引发一次又一次小规模的“安史之乱”。

内部的矛盾已经将此时的大唐折腾的焦头烂额,但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那个在高原上窥视着大唐的猛虎,要下山了。

自唐太宗时期,唐与吐蕃之间就维持着既战又和的微妙关系,高宗时期开始,吐蕃与唐之间的关系由合作为主转为竞争为主,近百年的时间里,大唐与吐蕃围绕西域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夺。

玄宗时期,随着唐帝国的实力达到巅峰,吐蕃在与大唐的对抗中处于全面劣势,势力范围被压缩回青藏高原。

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安西都护府军队被大量调回平叛,唐土之间的攻守关系发生根本性逆转。

吐蕃先是不断蚕食西域,而后开始出兵直接侵扰大唐边境。

当时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的主要矛盾,唐肃宗决定以承认吐蕃对西域的控制,割让少许土地,给予对方金钱的方式先稳住吐蕃。

唐肃宗的战略部分奏效,唐军与安史叛军对战期间吐蕃虽经常小规模进攻边境和蚕食唐帝国在西域的势力范围,但并未对唐帝国发起灭国级别的进犯,这让唐帝国能够腾出手来专门对付安史叛军。

但是,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就在安史之乱刚刚被平定的时候,吐蕃军却突然大举进犯。

吐蕃军由大震关而入,尽取河西、陇右之地,吐蕃军队进攻至泾州时,守将高晖献城投降,吐蕃军长驱直入,直逼长安。

吐蕃选择此时进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彼时的唐军为了彻底消灭安史叛军而大量东调,长安周边防卫空虚,吐蕃军抓住这个机会,打了唐军一个措手不及。

面对不断逼近长安的吐蕃军,唐代宗李豫束手无策,只得匆忙任命儿子李适为关内元帅负责长安周边防务,自己则逃往陕州避难。

唐代宗匆忙召回郭子仪,但此时郭子仪亲兵均已解散,返回长安周边准备对吐蕃作战的郭子仪最初只带着20骑前往商州集结。

唐军集结缓慢,无法阻止吐蕃军进攻的脚步,吐蕃军顺利占领长安并大肆劫掠,虽然以郭子仪为首的唐军将领在商州汇合后,很快便出巧计吓得吐蕃军退出长安,但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在安史之乱后再次被攻陷,其对帝国信心的打击是空前的。

唐代宗李豫共在位18年,他执掌这个所谓强大帝国的时间比他的父亲更长,他结束了祖、父辈都没能结束的安史之乱,却又在叛乱之后不得不面对帝国内部与外部的诸多已经几乎无解的挑战。

代宗没有躺平,他一直试图解决困扰这个帝国的矛盾,但那一个个问题却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些矛盾在大唐帝国全盛之时便已经存在,只是当帝国强盛时,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但是当帝国的力量下降,这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都会以十倍百倍的力度反噬。

代宗与他所领导的大唐帝国,恰似今天被困在系统里的中年人,他们不断的安慰自己:等平定了安史之乱就好了,等收回武将的兵权就好了,等铲除朝中奸佞就好了,等赶走了吐蕃就好了……

代宗李豫,以及他的父亲李亨和他的儿子李适一直在拆东墙补西墙,当东墙终于补好后,却发现西墙已经所剩无几。

而在李唐皇帝们不断拆东墙补西墙的过程中,大唐盛世也从一个具象的目标,渐渐退化为一个回忆里的画面。

没人能永远不死,没有哪个强大帝国在绚烂的盛世后不走向寂灭,历史像个无情的赶路人,从不为任何事回头看上一眼。

……

之前说要秦汉内容,这不,《长安三万里》上映了,也算蹭个热度写了一些大唐的内容,当然,写的并不系统,以后会单独出一个大唐合集,这篇写完之后还是会写秦汉,因为历史是连续的,中国古代王朝历史的逻辑在汉代就基本成型了,写清楚了秦汉内容,对大家理解大唐时期发生的事也有帮助,对了,写大唐的时候,相比于大唐盛世,我倒是更想多写写后唐,那个中央皇权与地方军阀并存且总体保持稳定的奇怪的晚唐时代,这事后话了,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豫,大唐,李白,大赦,洛阳,皇帝,叔叔,李辅,支持,永王,故事传记,李豫,唐军,大唐,李辅国,洛阳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豫,大唐,李白,大赦,洛阳,皇帝,叔叔,李辅,支持,永王,故事传记,李豫,唐军,大唐,李辅国,洛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豫,大唐,李白,大赦,洛阳,皇帝,叔叔,李辅,支持,永王,故事传记,李豫,唐军,大唐,李辅国,洛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