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如果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那么朱瞻基和汉王朱高煦谁能继位?

如果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那么朱瞻基和汉王朱高煦谁能继位?

前言:在大明276年的历史中,唯有太宗朱棣永乐朝之时,出现了激烈的夺嫡之争。围绕着皇太子之位,朱棣的三个儿子太子朱高炽、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之间发生过激烈而尖锐的斗争。

历史上朱棣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七月十八日去世,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继位,是为仁宗。但是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就于次年五月去世。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有那么一个平行宇宙,里面的朱棣晚死了一年,而朱高炽早死了一年,皇位该传给谁?是由太子长子、太孙朱瞻基,还是汉王或者赵王来继成呢?

依笔者所见,即使发生了这样极端的情况,继位的只可能是太孙朱瞻基,而非汉王或者赵王。

成事不足的汉王

对于燕王家族来说,入继大统本就是一个意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封燕王镇守北平,皇位和他本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后,为了太孙朱允炆能顺利继位,下狠手清除了以蓝玉、冯胜和傅友德为首的开国武勋集团。

这样做虽然消除了武人干政的危险,却也让皇太孙陷入文人集团的包围,最终以文抑武的政策遭到了包括亲王和武勋在内的集体反弹。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北平以“奉天靖难”的名义举兵造反,和朝廷之间展开了一场为期三年的皇室内战。

由于日后汉王谋反,明代史书在靖难战争的记录中大量删除了朱高煦的表现。但实际上在多场艰苦的战斗中,朱棣本人频频陷入险境,多亏朱高煦舍生忘死才得以脱难。就在渡江前的浦子口之战中,朱棣面对朝廷大军的反扑陷入困境,再次靠着朱高煦才得以解围。当时大难不死的朱棣拍着儿子来了这么一句:“勉之!世子多疾。”可以说这一句话害了朱高煦一生。

兵至浦子口,盛庸诸将逆战,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长期以来一直身子较弱,大概率是身体肥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明史朱高煦传》就提到:“仁宗(即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因此朱棣在登基之后犹豫了近两年,才最终册封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而在这段时间内的夺嫡之争,一定是异常的惨烈。

即使是在太子之位已定的情况下,汉王依然没有放弃。他找出各种借口,就是不去封国就藩。而朱棣对这个儿子百般优容,估计也是看在当年靖难战功的份上。但是汉王显然是认为自己还有机会。于是乎永乐朝著名的才子解缙,就因为站队太子,而被汉王想方设法置于死地。

由于靖难战争的缘故,汉王和军方大佬的关系非常深厚。但是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淇国公丘福北伐失败,其本人又被杀害。丘福战死,成国公朱能早逝,英国公张辅长期在安南平叛,汉王一系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最终在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的时候,汉王彻底失去朱棣的信任,被打发到山东乐安州就藩,身边更是只有一护卫官兵。至于赵王,因为在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的那场未遂政变,也彻底失去了继位的可能性。

久经考验的皇太孙

实际上朱允炆之所以会失败,除了朱元璋剪除武勋贵族的原因之外。其本人仓促上位,没有从小接受接班人的培养,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朱棣称帝时的年纪是43岁,考虑到他大哥朱标38岁去世,二哥朱樉和三哥朱棡也只活了40岁和41岁,想必他除了考虑太子,还会吸取老爹的教训,提早布局第三代接班人的培养。

当年造反之前,为了取得朝廷的信任,朱棣曾经把三个儿子全都派去了南京。谁给他这样的勇气?当然是两个月前出生的大孙子朱瞻基。可以说正是朱瞻基的出生,才给了朱棣继续拼搏的勇气。不然即使他起兵造反,朝廷把他三个儿子一咔嚓,这皇位传给谁去?

因此朱棣在南京登基后,第一件事想得不是让留守北平的长子朱高炽来南京,而是派人把长孙朱瞻基给接了过来。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9岁的朱瞻基正式出阁就学,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到了永乐六年年底,朱棣将蹇义、金忠这两位朝廷重臣,以及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等太子东宫班底全部派去辅导皇长孙。事实上已经确立了朱瞻基作为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巡视北京,这是他造反成功后第一次回北京,意义十分重大。而朱瞻基,则奉旨陪皇祖父一同出巡,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丘福战败之后,朱棣决定在次年亲征漠北。大军在外,奉命留守北京的是12岁的皇长孙朱瞻基。

庚子,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进所议留守北京事宜:一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行在所。—《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一》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文官六品以下及考满起复例应升降复职等常规官员任命,朱瞻基不需通知朱棣和朱高炽,即可自行决定。同样武官之中“例应袭替优给升降者”,也可由皇长孙决定。这充分证明了朱棣对于孙儿的信任。

这一次的留守任务,朱瞻基完成得非常出色。于是心情大好的朱棣在永乐九年十一月十日正式册封其为皇太孙。太子还在世,就立了太孙,而且皇太孙冕服和皇太子也是一模一样。

礼部又请冕服、玉圭之制。上曰:“冕服如皇太子,玉圭如亲王。”—《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北伐,皇太孙朱瞻基扈从。这一次明军三月出征,直到七月底才返回北京。祖孙俩这一次朝夕相处长达五个月之久,朱棣一定会将自己毕生的军事经验对孙子倾囊相授。

北征回来后,朱棣又在次年设立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将其作为皇太孙亲军。这支部队拥有五名指挥使、十名指挥同知、二十名指挥佥事,是普通卫所的五倍。不但如此,这些随侍皇太孙的“幼军”,都是各地卫所的幼官,将来都要回去掌管各自卫所的。换句话说,朱棣已经为朱瞻基在军中铺下了一层纵横交错的关系网。

结语:即使真的有平行时空,里面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那么毫无疑问会由皇太孙朱瞻基直接继位。身在山东的汉王会服气吗?他当然不会服气,可他能做什么呢?

皇太孙朱瞻基在军中根基深厚,比起脱离一线近十年的汉王更有优势。乐安州地处南京和北京之间,朝廷调兵平叛极其便利,乐安州更是无险可守。事实上汉王在宣德元年那次失败的造反,已经证明了朱瞻基的手腕远比他二叔厉害得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朱瞻基,永乐,皇太子,赵王,朱高煦,儿子,公元,朱棣,汉王,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朱棣,皇太孙,汉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朱瞻基,永乐,皇太子,赵王,朱高煦,儿子,公元,朱棣,汉王,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朱棣,皇太孙,汉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朱瞻基,永乐,皇太子,赵王,朱高煦,儿子,公元,朱棣,汉王,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朱棣,皇太孙,汉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