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考官卖考题被判死罪,临刑前为求生高喊“告变”,唐高宗:免去死罪

考官卖考题被判死罪,临刑前为求生高喊“告变”,唐高宗:免去死罪

在隋朝之前,我国古代更多的选官标准是根据门第推荐而来,由此盛行了九品中正制,隋朝建立之后,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普通人参与到朝政之中,避免世家大族垄断发明了科举制,不过在隋朝科举制还不是很完善,经常会有人作弊以便取得好结果。

到了唐朝开始完善科举制,并且为了保证科举的公平,采取了很多防范措施和惩治科举考试作弊的手段。

但也不是就没有人不敢作弊了,唐高宗时期就发生了一次著名的科举作弊事件,这也是唐朝第一个科举作弊事件。

科举制的发展

科举制贯穿了我国历史,现在的高考制度也可以说是科举制的延续,科举制创建于公元605年的隋朝,随后在唐朝时期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地位,完善于宋朝,之后的历朝历代也都一直沿用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科举制废除于清朝的1905年,持续了将近1300年的时间。

说到考试就一定会有作弊的事情发生,唐朝时期科举制还不完善,只是刚刚提出而已,所以规则上面有很多的漏洞,唐朝当时有一名“枪手”叫做温庭筠,想必他的名字大家不陌生吧,他的诗词在如今大受赞赏,可当年却屡次考不中进士,于是他便开始当“枪手”。

当时的考官看到温庭筠来到考场也深知他的脾气,让他坐到了自己眼皮下面,准备好好盯着他,但没想到就是这样温庭筠还是帮助考场上的8名同学完成了作弊,可见唐朝时期的科举管理十分简陋,而且刚开始对于作弊的人也没有什么严格有力的处置方法。

考官卖考题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在古代诸多学子都希望能够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成功改变自己在社会中的阶级地位。

在唐朝发生过一次很严重的科举作弊事件,这次事件的主要人员不是参加考试的学员,而是主持科举的主考官,当时朝中的右史的董思恭和员外郎权原崇一起主考科举,他们在开考之前就将题目泄露出去以换取利益,这次的事件发生在龙朔三年,也被称为龙朔科案。

董思恭是苏州吴人,唐高宗时期官中书舍人,初为右史,后派任为科举主考官,他曾和中书令许敬宗、孟利贞等一同编撰《瑶山玉彩五百卷》,在龙朔二年被唐高宗大为赞赏,在龙朔三年被任命为当年的科举主考官。

要知道科举主考官可是个肥差,首先,凡是在当年中举的都将自动视为他的门生,以后但凡这些人中有人能够飞黄腾达也一定不会忘记你的提携之恩。

当时的董思恭在朝中人脉很好,还和中书令是好朋友,就想着自己的地位已经这么高了,那不妨在科举中为自己博得一番利益,不过科举不止是他一个人是主考官,还有一位名为权原崇的人共同负责,相比之下,权原崇在宫中地位就没有董思恭的地位高,所以在科举中也是唯董思恭马首是瞻。

越发膨胀的董思恭决定在考试之前向外泄露题目以换取利益,如果只是和极少数人交易的话董思恭可能还不会被发现,但是贪心的董思恭当然不会这样,他和很多人都进行了考题的交易,所以这件事情很快的就被揭露。

唐高宗在知道这次的科举考试有人泄露题目之后暴怒不已,科举是为国家选举人才,可现在却被人用来谋取利益,于是唐高宗命三司衙门进行审理,要一查到底,杀鸡儆猴。

三司衙门在董思恭的家中搜查到他泄露题目的证据,多番取证之后,确认了董思恭和权原崇就是这次泄露题目的主犯,于是唐高宗就命令朝中大臣全部来到行刑的地点,打算借董思恭在这次科举中犯的错所遭受的惩罚来警告其他人。

唐高宗对众人说道:“科举乃是国家大事,现在董思恭靠卖科举问题答案来收敛钱财,危害极大。一定要有严厉的处罚。”

随后又对董思恭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视你为心腹,所以才对你多加信任,可是你却辜负我的信任,还在科举中收敛钱财,现在我要将你处死来警醒后人不能在科举这样的国家大事上面为非作歹。”

董思恭的结局

董思恭这次的结局看似是死定了,但就在这危机时刻,他忽然想到了一个能够救自己性命的办法,于是在要被斩首的时候,董思恭大声对唐高宗说了两个字,被唐高宗免去死罪,活了下来。

这两个字就是“告变”,什么是“告变”呢?通俗解释就是他要向皇帝报告事变,有人要谋反,谋反在当时可是一等一的大罪,一旦确立会被诛九族的,相比于科举中收敛钱财的董思恭无疑是知道何人谋反更加重要,于是唐高宗就暂时放了董思恭一命。

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董思恭最后被免除死刑改判流放岭南,虽说岭南在那个时代很是偏僻,但好歹能活下来。

至于到底是谁谋反呢?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董思恭到底供出了谁,不过与之相关的事情是当时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右庶子李义府被揭发谋反,李义府的身后站着的是武则天,有一种可能是说当时武则天还没有完全掌权,只能将李义府供出来,随后在武则天执掌大权之后就将董思恭供出自己谋反的消息擦灭在了史书之中。

被流放的董思恭没有在岭南待多久就因为水土不服生病,最终病死。

自此之后,唐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对于在考场中传递答案、带小抄的情况都会被请出考场,遭到处罚,后来为了避免人们到一些教育水平差的地方参加考试,唐朝还发明了原籍应试制度和保结制度。

每当科举考试的时候,朝廷还会派出一只军队来协助监考,一一检查考生是否有作弊的准备,但相比于现在的考试,唐朝的监考做的很松散,甚至有时候会变成开卷考试。

最重要的是,唐朝在董思恭事件过后逐渐发明了锁院制度,也就是在科举考试期间,要封锁贡院,并限制考官与外界的联系,这样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题目不被外泄,这一制度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事件,死罪,科举,题目,考题,唐朝,地位,利益,唐高宗,董思恭,观点评论,科举,科举制,李义府,唐高宗,董思恭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事件,死罪,科举,题目,考题,唐朝,地位,利益,唐高宗,董思恭,观点评论,科举,科举制,李义府,唐高宗,董思恭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事件,死罪,科举,题目,考题,唐朝,地位,利益,唐高宗,董思恭,观点评论,科举,科举制,李义府,唐高宗,董思恭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