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蕃,明明有3种策略,他为何偏偏选了下策?今天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削藩有上中下三种策略:上策,削掉藩王的军权,接到南京或者凤阳,赐给王府,好吃好喝的养着。这是最符合建文帝仁君形象的策略;中策,推恩制,分化瓦解藩王实力;下策,连根拔起,贬为庶人。建文帝是怎么选择的呢?我们都知道,他偏偏选择了下策。
朱元璋时期就是朝廷养藩王,没见财政出问题,朱棣时期宗室还不多,不像后期泛滥成灾,所以这上策是可行的,朝廷养得起藩王。至于中策,明朝的藩王虽然没有封地,爵位、产业还是有些的。
建文帝之所以选择了下策很可能是士大夫们忽悠了,士大夫觊觎藩王境内的田地和店铺,如果建文帝选择上策和中策,士大夫们捞不到什么油水,自然极力劝说建文帝选择下策。建文帝智商感人,还真的就听了。
明朝藩王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呢?其实是他们自己的三卫,比如晋王封在太原,但太原府并不是他的封地,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跟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的藩王完全没得比,他们有封国、领土、百姓甚至士兵,明朝的藩王除了自己三卫的兵,就只有管理地方军事的资格。
当然,这并不是说明朝的藩王无害,朱允炆和他的文官集团很明白,藩王权力大有害中央,削蕃势在必行。只是他们太着急了。没有一个皇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续废掉5个王爷,不是流放就是圈进。
朱棣造反也是被逼无奈,双方实力相差悬殊,谁能预测建文帝会派李景隆领兵?谁又能想到地方军能打赢强盛的中央军?如果派一个靠谱的将军领兵,朱棣再能打也赢不了。所以说,朱棣主动造反的说法靠不住,他是被迫反抗的。
放弃兵权,做一辈子牢,说不定还能活二三十年。可朱棣不行,他是宁可背水一战,也不愿被贬去云广做野人的。反抗,大不了就是一死。对朱棣这样性格刚烈的人来说,宁可战死,也比终身监禁好。不过,上天垂怜,他赌赢了。
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蕃,明明有3种策略,他为何偏偏选了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