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成也周礼败也周礼,周礼是如何影响周朝兴衰?

成也周礼败也周礼,周礼是如何影响周朝兴衰?

导语

在中华的历史长河中,周朝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它不仅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大节点,还是“大一统思想”的起源。这个朝代前后延续了791年,在其整个的发展时间内,周朝经历了多次毁灭性的打击,但每一次都没有将周朝彻底摧毁,深挖其中原因,便是因为周礼。

周礼可以说是周朝建立的纲领,在《周礼》一书中详细且明确的规定了各项制度,这些制度不仅划分了当时社会的阶级,还确定了周天子的合法地位,加强了周天子了的权威。

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一书中,开篇便说明了周礼的重要性: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司马光认为周天子的主要任务便是贯彻周礼的执行,而周礼的目的便是让人们知道自己的身份和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

在以后的历史中,每一个朝代的兴起都是因为统治者提出了正确的纲领并且坚定的去实践,可为什么只有周礼可以得到司马光如此高的肯定,这便要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仔细分析了。商朝覆灭的教训给予了周礼繁盛的机会

商朝是古代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巅峰时期,因为当时的生产水平低下,所以人们的日常所需很大一部分还要从自然中获取,所以就导致了从上层统治者到普通百姓都十分注重祭祀,而且祭祀的场面都是非常残忍的。最为最大的奴隶主,商朝君主对待自己的臣子和百姓都是非常凶残的,所以在商朝末年,各地的诸侯不满意商天子的残暴无度,纷纷起兵反抗,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活动,以此反抗君主的无道统治。

最终周武王姬发凭借着仁德赢得了其他诸侯和天下百姓的拥戴,在牧野之战彻底摧毁了商朝统治,建立了周朝。此时的周武王面对的不再是一块小小的封地,而是一个土地辽阔的国家,在这块土地上不仅有着大大小小的诸侯,还有着许多的蛮夷部落。姬发认为商朝之所以会失去天下,就是因为君主的残暴不仁,所以激发了人们的反抗精神,所以他便用仁德来治理天下。武王将追随自己的功臣封到了远处当诸侯,同时为了表示自己的仁德,将商朝的遗族也封为了诸侯,同时为了防止这些人爆发叛乱,将他们的封地都安排在了自己封地的附近。

至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到了周公旦掌权时期,他以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仁爱思想为主干,同时归纳整理了之前的礼仪制度和祭祀仪式,并编纂成《周礼》一书,通过礼乐的形势将仁爱更加具体化和仪式化。

周礼对天子权力的肯定

《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周礼中明确大规定了天子所属的军队和不同等级诸侯国所该拥有的属军,而且诸侯们作为臣子,所以当发生战乱的时候,臣子有义务响应天子号召,追随天子作战。而且天子的直属军队人数和装备都远远好于诸侯大军队,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诸侯因为军力过大,从而生出叛乱之心,进而影响到天子的地位。

《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的统治者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让普通民众过上好的生活,而是祭祀和战争。周礼认为祭祀是和神灵交流大重要途径,为了彰显天子的威严,也为了表明天子是顺应天道,所以天子可以祭祀天地神祇,诸侯可以祭祀山川河流,而一般人家只可以祭祀自己的先人。这样就从行动上贯彻了“君权天授”论,以此来削弱诸侯的反叛之心。

周礼对周王朝的影响

周礼通过各种礼乐制度来规范君主和臣子,臣子和臣子的关系,一改商朝末期的残暴风气,天子也不会随意征召百姓,使得民生越来越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周礼所导致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周礼强调通过礼制来教育感化民众,从道德方面来感化和约束诸侯,而缺少法律的管教,所以到了东周末期,天下大多数诸侯都是对天子“尊而不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首都镐京被戎狄攻破,史称“镐京之乱”。

这场暴动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周王室的继承出现问题,周幽王因为喜爱褒姒而废除了原来的王后和太子,这直接引起了王后的哥哥申侯的严重不满,他联合了戎狄攻入镐京将周幽王杀死,东周彻底灭亡。

虽然说周幽王的废后行为严重破坏了礼制,但是申侯这种以下犯上的行为严重的挑衅了周礼中的“君臣之道”,按照礼制,当时的诸侯们应该举起义旗共同来讨伐申侯和戎狄,可是在当时只有秦和几个小国前来击退戎狄,帮助周平王东迁。

这件事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正是周礼和分封制最大的问题。虽然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周天子只能掌控自己的封地,并没有对诸侯国的直接掌控权,而是靠诸侯们按照礼制向天子进贡。周天子的封地随着对子孙后代不断的分封,也越来越小,封地的缩小就代表着粮食人口的减少,致使天子的六军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反观诸侯王们,或是吞并周围小国,或是吞并蛮夷之地,其人口,其军力早就不再是当初武王分封时的样子。

当实力和自身地位不一致时,诸侯们大多数都想拥有更高的地位,而因为周礼的约束,所以不敢轻举妄动。随着周平王的东迁,诸侯王们发现破坏礼制和挑战天子权威并不会受到什么惩罚,只要自己的实力够大。后来在周桓王时期,郑庄公和天子联军在繻葛展开激战,在这场战斗中,周天子的联军不仅被郑国军队击溃,天子本人也被设伤,郑庄公也被称为“春秋小霸王”。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前前后后出现了多个霸主,他们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实力来要挟天子,然后打着天子的旗号去命令其他诸侯前来与自己会盟,然后去攻灭其他诸侯国。

周礼和儒学的相互融合

周礼的再一次振兴和孔子有着直接且深远的关系。当天下列国征战频繁,百姓生活动荡不安,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决定改变着一现状。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爱”,而周礼所提倡的也是“仁爱”,更准确一点是“博爱”。儒家认为国家如果想要强大,就要施行“仁政”爱民,养民,而施行仁政会赢得天下百姓的爱戴,国家也就强大了。而爱民的第一要点就是不轻易发动战争,正所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而如果国君一意孤行,不体会百姓疾苦,频发征战,就会失去民心,而失去民心的国家不管拥有多少的军队,最终也会灭亡。

但是春秋战国就是一个强则强,弱则亡的时代,各国的君王们无不想着吞并其他国家,成就像周武王一样的功业,所以说儒家的思想并不适用于当时的环境,而周礼更是儒家所幻想出来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们相敬相爱,各司其事,没有战争,一切人都是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然而这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因为随着一部分诸侯国实力的增强,必然会有吞并他国,来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之意,但是小国也不甘心被轻易灭亡,所以面对大诸侯国的威胁,或与他国结盟,或自己改革内政来增强自己的实力。所以这也是孔子奔波一生无果的原因。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礼制对于整个周朝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作用,因此衍生出来了一系列的中华传统制度,包括宗族制度和官僚体系。甚至因为周朝礼制有着对君主要求要“仁德”,“礼贤下士”,所以也间接地促进了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而在这场文化大融合中,产生了许多深远的思想,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建筑,乃至节日。在后世的每一个朝代,统治者都会依据周礼为依据,构建自己的官职和祭祀礼仪,而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而《周礼》也成为了每一个读书人必需掌握的书籍,时至今日,神州大地依然被称为“礼仪之邦”,而周礼中所描述的世界也是无数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周礼》《左传》《老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社会,封地,兴衰,诸侯,周天子,影响,普通百姓,祭祀,周朝,观点评论,诸侯,周天子,周武王,天子,周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社会,封地,兴衰,诸侯,周天子,影响,普通百姓,祭祀,周朝,观点评论,诸侯,周天子,周武王,天子,周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社会,封地,兴衰,诸侯,周天子,影响,普通百姓,祭祀,周朝,观点评论,诸侯,周天子,周武王,天子,周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