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无疑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
在常人看来,太监有两个标签,一为无后,二为坏事做尽。
这两个标签,在无数影视演绎,还有电视传播和历史记载中,演绎的淋漓尽致,也让无数王朝对于太监之祸心有戚戚。
由此,才有了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的严令。
按《明史》所载,朱元璋规定宦官
“官无过四品”,“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这条祖训,无疑给太监专权上了一个紧箍咒。
可惜的是,朱元璋想法虽好,却在后续,渐渐变的不切实际,研究这段历史的延续无疑充满了戏剧性色彩和历史的必然性。
也引发了明朝宦官集团权势空前,成皇帝最为仰仗势力的现实出现。
这一切的起因,又和明朝初年政治架构设置息息相关,宦官和文臣互相制约的平衡之道,几乎贯穿明朝始终,太监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委以重任,还有了把持国家经济命脉的权利。
若要问起点,则和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息息相关。
在大众认知中,下西洋无疑是宣扬国威的大事件,可这认知稍许偏颇,除了宣扬国威之外,下西洋还兼具了政治使命和经济使命。
而这样一个拥有三重使命的任务,执行者却是一个宦官,郑和,无疑传递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政治信号。
那就是,在朱棣看来,宦官才是可靠的自己人。
这个信号出自文韬武略皆有的朱棣,无疑深具表率作用,也让宦官政治登上舞台。
由此开始,才有了朱棣之后,200多年历史中,宦官不断受到重用的政治氛围出现。
这重用,最为关键的就是控制帝国经济。
出于统治稳定考量,初建的明朝致力于经济恢复,因而对于农民税负的收取是很克制的,朝廷制定的税率之底,中国历史少有。
这底下的税率,无疑让君王的生活受到了影响,原因也很简单,作为皇室而言,明朝帝王的开销,并不比其他朝代小,相应的,国防开支,政府运营成本也不会少。
如何做?
只能在规定的税率之外,另想办法。
随着时间的渐进,还有经济的恢复,各级地方政府不约而同的进行了额外税赋的增收,这在明朝也是公开的秘密,地方到中央皆如此。
地方要捞钱补贴财政,那么帝王需要钱吗?也是需要的!
可是这事,是于皇帝内库的事,不能交给文官办,那么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宦官。
基于帝王诉求,还有用人现实,才有了宦官主管皇权钱袋子的事情出现。
这对于明朝君王而言,算得上利大于弊,即便有宦官品行底下,可他们依旧办事啊,内库不空就好。
宦官因为这需要,成了皇权在经济领域的代言人,进而在皇帝指派之下,绕过了国家财政机构,在各个关口获取财富。
这关口也是多种多样,从沿海关税,内地路税,到盐税矿税、织造局营生,应有尽有。
明朝的宦官机构构成为“十二监、四司、八局,二十四衙门”,触手遍布全国各地方方面面。
让国家无数财源地,成了皇权的财富来源,太监成了和地方甚至中央政府抢钱的存在。
无疑属明朝特例,究其根源,不过皇帝钱不够,需要开源而已。
到了15世纪后期,宦官势力对经济的影响在皇权纵容下,进一步扩大,开始管控起军需品采购,还有对外朝贡贸易事宜。
采购军需品,赚兵部的钱,负责对外贸易,赚礼部的钱,营造皇宫帝王陵,赚工部的钱。
左手倒右手间,国家财富渐渐经宦官之手,向皇权集中。
随经济权的集中,宦官也成了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控制着帝国每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水涨船高之后,当然地位越发高。
通都大邑皆有税监,两淮则有盐监,广东则有珠监,或专遣,或兼摄—《明史》
为了这权利执行到位,皇帝还向各个经济部门派遣人手,监督税务。
这群太监,将搜刮的财富,通过进献给皇室和掌权太监行贿的方式回流给帝王和高级太监,形成了一条特殊的产业链条和利益链条。
地方太监赚的盆满钵满,高级太监拿孝敬眉开眼笑,皇帝也不愁银子用,这群人过的都很滋润。
可权贵滋润,难免老百姓遭遇,再加太监品行不端,地方抗议就不断。
关于太监专权欺民的记录,也史书不绝。
李广,孝宗太监也,以符箓祷祀蛊帝,因奸弊又擅夺畿内民田,专盐利巨万。谷大用,瑾(刘瑾)掌司礼监时提督西厂……建鹰房草场于安州,夺民田无数”
这群特权太监,拿着皇权给的尚方宝剑,飞扬跋扈,骄奢淫逸想怎么折腾怎么折腾,这国家能好才有鬼了。
如此情形尾大不掉,难免造成巨量的国家财富流失,那么皇帝知晓吗?
答案是知晓,所以才有了后手。
这后手就是,民怨四起,生灵涂炭的时候,做好人,将贪赃枉法的太监正法,取其财,抓其党,将大小贪监连根拔起。这一来二去,钱出来了,名声也好了,国内舆论也转移了,万民高呼圣明了,帝位也安稳了。
这套路,无数次在明朝演绎,比如正德年间那个臭名昭著的大太监刘瑾,不就是如此吗!
受到正德宠爱信任,但当皇帝没钱用,或者说顶不住舆论压力之后,结果如何?
以谋反罪名被抄家,最后家中搜出财帛无数。
金共一千二百五万七千八百两,银共二万五千九百五十八万三千八百两
这仅仅金银还不包括其他古玩珍宝,最后这钱去了哪里,还不是进了君王腰包!
这样的循环一直持续,到了明朝末期更是尾大不掉,可国家的经济形势却一路下跌,随天灾人祸横行,钱越发的少。
习惯于敛财的宦官,无钱可敛更加疯狂,横加压榨之后,难免民不聊生,最后星火燎原。
明朝也就在内忧外患中无可奈何的走向了最后的末路。
那么根源何在?
不过政治制度初始时埋下的祸根而已,朱元璋为显示新生王朝的气魄,轻薄徭役,看上去是好事,却让帝王为了钱不得不走上歪路。
借助于一群太监,成捞钱的好手,肉过留油渐渐发展成肉过留肉,恶性循环之后,即便杀了大太监,这小太监杀的绝吗?
如果不是这样死板而又荒唐的制度设置,明朝结局未可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