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教育 把育人“最后一米”落实落细

把育人“最后一米”落实落细

【记者手记】

“一年级的暑假是最重要的”“小升初的暑假,是最要命的”“开学就初三,不能再玩了”……

随着假期的到来,在部分短视频平台中,一些所谓的“资深老师”频频现身。点进这些“教育网红”的账号,几乎全部是各种补习资料、培训课程的消费链接。

很多网友坦言,比暑热更可怕的,是焦虑。

家有儿女的都有共鸣——家长之间聊天,最能迅速拉近距离的话题,恐怕就是育儿焦虑。

如今,“双减”政策落地两年了,面对各种变革,有的家长焦虑之心有增无减——总担心学校“给不够”,坦言“不指着自己加码学习,还是不行!”

每一个事关教育发展的话题,都是格外牵动人心的。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也试图弄清楚——为什么要把教育孩子的事情夯实在学校这个主渠道、主阵地;中小学校在做了减作业、减考试这些“减法”之后,到底把功夫下在了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去改革?

我们发现,考试这根“指挥棒”,在深刻变化。翻开一张试卷,其中既有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等家国大事,也涉及舌尖上的浪费、劳动教育、身心健康等身边小事。所有结论都不是“直给”,需要学生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甚至引发反思。中高考“北京卷”的改革指向则更加明确——立足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展现新时代首都风范、时代风韵,着力引导学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新时代首都建设和发展。

我们发现,课堂这个“主阵地”,在迭代升级。基于家国时代发展变化的社会大课堂、结合区域特点和文化禀赋的学校特色课程正在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课堂同频共振,产生巨大合力。各级教研员、名师特别是学校的书记校长频现一线课堂,“不打招呼、推门听课;集体评课、立行立改”成为常态。

我们发现,育人“最后一米”的事儿,在落实落细。有的学校摸清了“小胖墩”的底数,请营养专家逐一制定减碳食谱,一直盯到家里的餐桌;有的学校几乎全体学生都能完成手倒立动作,臂力练得强强的;有的学校党委将中学语文、小学语文的党员教师编入一个党支部,党建课题锚定贯通式育人;有的农村学校从一颗豆子里找到“五育并举”的灵感,组织学生认豆子、种豆子、磨豆腐、敬父母、写经历,有了不错的收获……

采访中,北京一位正高级教师也是特级教师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看待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化首先要“祛虚火”“去燥气”。应该真正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从尊重个体差异、呵护生命成长的维度认识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孩子全面发展,不仅增长知识,更要增加见识,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静待花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把育人“最后一米”落实落细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把育人“最后一米”落实落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把育人“最后一米”落实落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