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没有一番本事是绝对坐不到这个位置上的。无论是斩白蛇起义的刘邦,还是黄袍加身的赵匡胤,都有着过人的才智策略,然后称霸一方,最终问鼎中原。他们虽是非凡,但还有一位的故事比他们更神奇,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熟悉历史的朋友会说,刘邦也是农家出身,且同时代与他对立的是霸王项羽,这样的竞争难度丝毫不比朱元璋轻松,那为什么说朱元璋的故事更神奇?因为朱元璋不仅是他前期称帝之路神奇,他后续的巩固之路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朱元璋身边的大臣,尤其是从很早时候就跟着他的人,一个个的本事也不小。建朝后,有次朱元璋问:大明江山能传多少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后字字应验。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现在有句话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能以前就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你看看朱元璋就知道了。1343年,濠州先是发生旱灾,次年又是严重的蝗灾和瘟疫。原本就困难的朱元璋一家,三轮劫难,让他失去了父亲、大哥和母亲。
在邻居的帮助下,朱元璋和二哥才找到一块能安葬父母和兄长的地方。迫于生计,朱元璋不得不与二哥和嫂子分开,各自生活。
刘基,刘伯温,明朝的开国元勋。他的少年时代相较于朱元璋可谓是一个地上,一个地下,虽不是什么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但至少是不用愁温饱,不用愁读书。刘伯温本就天资聪慧,在父亲的引导下更是融会贯通,小小年纪就成了父老乡亲口中的“神童”。
十四岁的刘伯温入府学读书,在差不多同龄的初学童生还只能捧书诵读,不解其意的时候,刘伯温已经能做到默读两遍并且背诵如流,甚至还可以根据文义,发表一些自己粗浅的见解。教学的先生以为刘伯温是以前读过这些文字,方换了一段,没想到还是同样效果。
三年后,刘伯温十七岁的时候,他来到处州,随名士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郑复初有次拜访刘伯温的父亲时说,您祖上真是积德深厚,庇佑后世的子孙,这个孩子才学出众,将来必能光耀门楣!
刘伯温广读诗书,他涉猎的范围很广,儒家经典、兵家之书、天文地理等等他都是来者不拒,既能读书还能活学活用,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其次,在爱好方面他也能深挖,探究其中的原理,可谓是一个“全才”。
刘伯温的仕途坎坷多舛,也曾经经历过一段辞官隐退的岁月。1360年,刘伯温受朱元璋邀请到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委任他为谋臣,刘伯温针对当时的形势,向朱元璋提出策略,均被朱元璋采纳。
当时,陈友谅攻陷太平,意欲东进,气焰十分嚣张。朱元璋麾下的一些谋士劝朱元璋投降,还有一些劝朱元璋不要与陈友谅硬碰硬,先据守南京。此时,刘伯温虽然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朱元璋很清楚他心里一定有主意。
终于,刘伯温说,他认为现在的陈友谅如此嚣张跋扈,势必不会将他们放在眼里,而他们恰巧就可以利用这点,先诱敌深入,然后出击,争取将他们一网打尽。朱元璋对此十分认同,于是命令部下下去准备伏击。
刘伯温凭借自己临危不惧的冷静和过人的智慧与谋略,一次次帮助朱元璋解决难题。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年号“洪武”,刘伯温等一众功臣功不可没,朱元璋在中央陆续给他们安排官职。朱元璋将刘伯温比作的自己的子房,非常肯定他一直以来的功劳。
有一次,朱元璋闲来无事,遂问刘伯温,你觉得这大明江山能传多少代?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在君王身边一句话稍有不慎,则会酿成大祸,这在刘伯温身上也不例外。
刘伯温被这个问题唬住了,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紧张”两个字就写在脸上。朱元璋如此精明的人自也是看出了刘伯温的紧张,他也不催促他,耐心地等着他的答案。过了一会,刘伯温颤悠悠地说:“万子万孙!”朱元璋听后,不禁大喜。
朱元璋问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明朝不过刚刚建立没几年,毫无疑问,这样的回答正中朱元璋下怀,他对此非常开心,只要想到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一手建立的政权可以在后世子孙手中传续百年千年,他心中的喜乐与骄傲就是藏都藏不住。
朱元璋大赏刘伯温,可是人称“神算子”的刘伯温,给出的答案的意思就如此肤浅吗?当然不是,只是朱元璋没有读出他话里的意思。
明朝,建立于1368年,覆灭于1644年,覆灭在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手里,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二百多年的统治历史。崇祯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孙子,照这么看,似乎是照应了当初刘伯温“万子万孙”的说法,真可以称得上是“神算子”。
一个政权最高的统治者总是贪婪的,有的四处寻觅长生不老药,渴望永远坐在龙椅上;有的天天祈福烧香,寻仙问道,求解自己的江山可以传承多久,朱元璋很明显属于后者。
刘伯温的回答是巧妙的,他用了一个看似很美好的答案正中朱元璋下怀,既给他一个美好的展望,又机智地解决自己当下尴尬和窘迫的局面。朱元璋心里的喜悦之情早就盖过了他可以理性思考的能力,因此他也不会细想刘伯温话里别的意思。
所谓的“字字应验”,不过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朝代都逃不过要被推翻的结局,社会达尔文主义阐明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强者,永远是笑到最后的。
有关朱元璋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关刘伯温的故事也还有很多。大明王朝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文化财富,与其说它见证了一段盛世,不如说精神之瑰宝永远不会消失。大明江山,将在白纸黑字上,继续它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