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中国自古就有不少忠臣志士,他们有的鞠躬尽瘁,只求流芳百年,有的默默付出,只要问心无愧。但往往和君王亲近的却不是这些忠臣志士,这些人里有的甚至不能善终。
在明朝,也有一位忠臣蒙冤被杀,当时的百姓们闻者伤心,见者落泪,他就是明朝第一忠臣——于谦。
于谦之人:志向高洁
洪武三十一年,于谦出生于杭州钱塘县。他的太祖、高祖和曾祖父都曾为朝廷官员。世代为官,又是书香门第,所以于谦自小便有高远的志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是于谦在12岁那年所写。表达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要洁身自好的志向。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进士,自此踏上仕途。于谦做官,正如他诗中所言,刚正不阿,作风简朴。
明朝是历史上有名的混乱的朝代,宦官当政,外戚专权。因为混乱的管理制度,导致朝廷上下拉党结营,贪污腐败极其严重。
但他拒绝和这些奸佞来往,便已是把自己推向他们的对立面。再加上凡是经过他手的案子,无冤假错案,经过他手的财政,层层分明。
奸佞之辈很难从中捞到油水,获取利益,整日还要提心吊胆,以免被于谦人赃并获。时间一长,朝廷上下盼着他死的人不胜枚举。
但于谦无所畏惧。皇上有错直言不讳,百姓有难相帮到底;遇到贪赃枉法立刻上奏处置,见到冤假错案绝不姑息。他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诗中所言,“只留清白在人间”。
每次提到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十之八九的人都会想到于谦。一是因为他对朝廷对国家的忠心不二,二是因为他对国家的贡献确实很丰厚。
初为官,正值朱高煦叛乱,于谦随明宣宗亲征。朱高煦不敌,任命投降。宣宗便让于谦历数朱高煦的罪名。于谦声色俱厉,掷地有声,只听得朱高煦瑟瑟发抖,伏地不起。
宣宗大悦,随即派遣于谦巡抚江西,在巡抚期间,于谦在江西又为百姓平反了数百起冤狱,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
经过此事,宣宗看出于谦是可担重任之人,于是提拔他为兵部右侍郎,将巡抚河南、江西一带的工作交由他。
正统六年,河南黄河沿岸溃堤,于谦带领当地官员修筑堤坝,并设立亭长,对每一段堤坝定期进行巡视和维护。同时他鼓励百姓种树挖井。在于谦的带领下,黄河不再决堤,当地百姓也解决了吃水问题。于谦的威名远扬,致使附近的山匪都不敢再进城抢掠。
宣德十年,明英宗朱祁镇继位。这位皇帝,也是改变于谦一生的人物。
正统年间开始,瓦剌势力逐渐强盛,开始不时南下骚扰明朝的边疆地区。后来他们不满足于骚扰边疆人民,便以上供为由骗取明朝廷的赏赐。惹得朝廷上下都大为不满。
岂料大军行至土木堡,遭遇瓦剌强攻,朱祁镇被困,援兵迟迟不到,此战大败。明朝大军全军覆没,连朱祁镇自己也被瓦剌俘虏。
皇帝被俘,明朝的精锐部队也随着此战全军覆没,京师再无重兵把守,一时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于谦请郕王调备操军、备倭军、运粮军等前往顺天府,再精心布置,堪堪保住了都城,人心稍定。
皇上被俘,宦官王振及其党羽的责任不可推卸。朝中大臣上书希望能治理王振及其党羽。监国朱祁钰本不愿商议此事,却不料朝臣与王振党羽马顺起了冲突,群臣围攻而上,马顺血溅朝堂。
于谦之死:含冤被斩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后,并没有被瓦剌杀死。瓦剌本打算用他向明朝索要好处,岂料明朝完全不吃这一套。
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镇虽然活着,但已无法治理朝政,太子尚且年幼,朝中最合适继位的便是朱祁钰。于是在于谦等人的劝说下,朱祁钰登基为帝,改国号景泰,封朱祁镇为太上皇。
被俘一年多后,朱祁镇终于再次踏上了故土。但他的回归引起了景泰帝的不满。自己刚刚坐了不久的皇帝之位,怎可以就此拱手让人?于是他软禁了朱祁镇及其妻子,长达八年时间。
景泰帝执政八年间,重用于谦等忠臣志士,国家安定,政治清明。但这八年间,朱祁镇却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仇恨在他胸中不断发芽。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不久于世。在石亨、曹吉祥等宵小的帮助下,朱祁镇破开南宫大门,重登帝位。
于谦死后,一向与他有仇的曹吉祥等人依然不悦,便派人抄了于谦的家。原本以为官至一品的于谦应是金银满屋,却不曾想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于谦家再无他物。当时抄家的锦衣卫,也难忍伤心,恸哭不止。
相传在于谦下葬那天,天色阴暗,百姓自发为这位大明忠臣送行。听闻朱祁镇斩杀于谦,太后也大为错愕,连着几天水米不进,大骂朱祁镇有眼无珠,不辨忠奸。
于谦颇受两任帝王的重用,家中却无多余家产,为何小小石亨如此富有。
随着石亨的倒台,曹吉祥谋反被杀,其党羽被连根拔起,于谦的事情才真相大白。
明宪宗成化初年,于谦的儿子被赦免,他上书为父伸冤,最终于谦官复原职,赐祭;明孝宗弘治二年,于谦被追赠为特进光禄大夫、太傅;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时,亲手为他题写“丹心抗节”的牌匾。
于谦一生博学智慧,又怎能料想不到,自己另立新帝的谋划会得罪朱祁镇呢?他当然知道,但他更知道国无君则天下乱的道理。在家国大义面前,个人恩怨无足轻重。他这一生所求无非清白二字,他所做正如文天祥诗中所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