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亡了?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崇祯把魏忠贤一杀,为何明朝就亡了?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很中肯

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后,在位十七年的崇祯皇帝中兴明朝失败,自缢煤山,明朝两百多年的国运就此终结。而当时崇祯帝身边的大太监王承恩的一句话,道尽了明朝末期朝政的昏暗。

“忠贤若在,世事必不至此”,魏忠贤在明朝后期掌控朝政,而崇祯帝即位之初就诛杀了魏忠贤,破坏了明廷内部的平衡,大明江山就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加强皇权就成为明朝历代皇帝所关注的“课题”。无论是利用胡惟庸案废黜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还是设立锦衣卫,包括之后的东、西厂,无不彰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相比于借鉴宋朝重文轻武、汉朝亡于外戚干政的历史经验,朱元璋对宦官的压制可谓“仁慈”。只是他万万没想到,明朝到第二位皇帝时就爆发了政变。

燕王朱棣笼络人心,将建文帝驱逐,将都城迁往燕京,开启了永乐王朝。在夺位期间,宦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文官而言,似乎启用宦官更能让自己安心。

至此,宦官开始摇身一变,由内廷的杂役逐渐向权力中心靠拢,到了明英宗时期,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竟糊涂到御驾亲征瓦剌,结果被敌人俘虏,大明朝颜面尽失。

宦官真正掌握的权柄自然是手中的批红权,内阁拟票、司礼监批红、皇权监督,三者密切协同,似乎达到了某种权力平衡。嘉靖、万历二帝数十年不上朝,大明的江山也没有垮掉,可见这种权力体系的存在对维系统治也具有一定有效性。

二、东林党争

崇祯皇帝年少即位,自然不通帝王之术,空有一片治国之心。当时的明朝又有一股新的势力诞生,那就是“蜗居”在南京城内的小朝廷。当初成祖迁都后,为彰显孝义,并没有裁撤南京的官员系统,虽然没有多大的实权,但是长此以往这里就发展成落魄官员的“集散地”。

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被崇祯帝铲除以后,东林党人欢呼胜利,他们实际上掌握了朝廷的话语权,权力制衡失效。为了自身利益,东林党甚至压制皇权,想方设法减免自身税收,把祸端转嫁给普通百姓,这不愧是自诩的“清流”。

三、辽东防线

要说明朝为何灭亡,崇祯帝难辞其咎。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构筑的关宁锦防线,将清军阻挡在山海关外,甚至炮击努尔哈赤,致其身亡。只是崇祯帝听信谗言,对朝廷内部党争察觉太晚,结果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

袁崇焕深知官场生存之道,他必须依附魏忠贤才能继续在辽东领兵,只是他无意之间得罪了崇祯帝,留下了很差的印象。

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后,关宁铁骑失去了领袖,关宁锦防线崩溃,清军再也没有阻碍,山海关屏障已失,对于战力羸弱的明军来说,已经完全无法阻挡清军入关的脚步了。

权力属于人民,即使在封建社会,贤明的皇帝也知道要安抚民心,让老百姓有生计,有盼头。可惜明朝后期的皇帝们大多昏庸,对于权力的把控也没有太祖爷、成祖爷那样的毒辣手段。

后世很多史学家都说明朝实亡于万历朝,其实,明朝真正的历史转折点是在明英宗时期,宦官开始突破限制,左右朝政。相比于太祖皇帝担心的外戚,反而是宦官让明朝走向濒危。

五、总结

自缢之前,崇祯帝看着北京城的余晖又会想些什么呢?李自成之所以能够一呼百应,都是明朝主动把百姓推给了这位“闯王”;清军之所以顺利入关,当然要归功于明廷内部的党争,只是崇祯皇帝十七年在位真的束手无策了吗?

“忠贤若在,世事必不至此”,王承恩的这句话比较中肯,为了顾及崇祯帝的颜面,他没有责怪崇祯,而是选择默默陪他走完最后一程。明朝灭亡的本质不在于党争,而在于其内部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与外敌入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魏忠贤,皇权,崇祯,明朝,袁崇焕,权力,皇帝,宦官,清军入关,王承恩,观点评论,魏忠贤,明朝,袁崇焕,宦官,崇祯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魏忠贤,皇权,崇祯,明朝,袁崇焕,权力,皇帝,宦官,清军入关,王承恩,观点评论,魏忠贤,明朝,袁崇焕,宦官,崇祯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魏忠贤,皇权,崇祯,明朝,袁崇焕,权力,皇帝,宦官,清军入关,王承恩,观点评论,魏忠贤,明朝,袁崇焕,宦官,崇祯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