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25日,北京城破,大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杀尽后宫妃嫔,于煤山之上自缢而死,明朝就此灭亡。同年四月,清军入关。
在大明朝的最后时刻,陪在崇祯身边的,只有侍奉他多年的太监王承恩,主仆二人望着火光四起北京城相顾无言。
这也是王承恩最后一次侍奉崇祯皇帝了,他流着眼泪为崇祯挂好白绫,在崇祯决然赴死之前,王承恩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魏公若在,事必不止于此。
出身卑贱的权宦
那应该是魏忠贤压上整个人生的一次豪赌,可惜他赌输了,身家输得干干净净,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无赖游民,魏忠贤自觉人生无望。他走投无路了,再这么继续混下去就是死路一条,除非“破釜沉舟”。
他选择了净身,自己给自己净身,又托熟人才得以进宫,成为一个小太监。那时候他还不叫魏忠贤,给自己取名李进忠,靠着巴结当时的大太监魏朝,才得以在宫中立足。
身体已经残缺的魏忠贤,此时也终于发奋起来,在宫中苦心经营,以图得到向上的机会,似乎是时来运转,他竟勾搭上了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
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同年其子光宗驾崩,熹宗即位,改年为天启,是为天启皇帝。魏忠贤的时机也终于来了。
作为一个市井无赖,魏忠贤对于玩乐十分的擅长,他引导着皇帝每天犬马射猎,寻欢作乐,因此深受皇帝的信赖,加上他记忆超群,又有皇帝乳母的裙带关系,即便一字不识,依旧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出任司礼监执笔太监。
权倾朝野的九千岁
在帝王的眼中没有绝对的信任与宠幸,有的只是长久的平衡,在他即位之初,对朝中各方势力都不熟悉,他发现东林党的势力太大,大到连他的政令都可以驳回,皇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于是出于帝王的本能,他决定培养一股与之抗衡的势力。不管是因为乳母还是自身的信任,魏忠贤似乎都是一步好棋。
一个国家赋税的增加无外乎是收税,饭都吃不饱的老百姓肯定是没钱的,贫苦出身的魏忠贤也明白,当即把目光放到了大地主阶级身上。
明朝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各个豪商地主都是家财万贯。但这些人却并不交税的,他们在朝中有东林党为其代言,在地方与官吏勾结,鱼肉百姓。
国家的税收收不到他们头上,只能向更加贫苦的百姓征收,贫者愈贫,每当天灾降临,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豁出命去造反,这也是明朝灭亡的很大一个原因。
他们开始联合起来弹劾魏忠贤,抚宁侯、兵部尚书等七十余人上奏魏忠贤不法事,都御史杨涟更是上书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等奏疏到了天启皇帝这里,他却是不管不问,甚至打回杨涟的奏章,对其大加斥责。
工部郎中万火景因上书魏忠贤不法事,被立即杖毙,连坐而被罢官的大臣一连数十位,一时间满朝风雨,东林党更是元气大伤。魏忠贤则乘机提拔自己的党羽,于是满朝诸臣大部分成了他的走狗。
一系列暴行下来,工商加赋税的政令通行无阻,也使得国库充盈起来,前线的士卒拖欠几年的兵饷虽然并未发放,但是近几月的兵饷都按时发放,一时间士卒振奋,军心大涨。
大权在握的他甚至偶发善心,免去底层百姓身上的加赋,普通百姓得以喘息,安定民心。解决了大明最迫切的问题,成效也就显露出来了。
1626年,总督袁崇焕上书,宁远大捷,击毙酋首努尔哈赤,斩首数万。此次大捷的功劳却被魏忠贤党羽公然强行加在其身上,作为功臣袁崇焕却无人问津。
但就在其风头正盛,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天启皇帝乘船游湖时失足落水,被侍卫救起后,受惊加上伤寒突然驾崩,这对魏忠贤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
最后的余晖
1627年,信王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天启帝死后,魏忠贤的结局就注定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作为新皇帝,崇祯对他是自然不信任,同时为了换取士大夫阶级的支持,决定除掉魏忠贤。
最终魏忠贤被流放到凤阳老朱家的祖坟守陵墓,这不需要什么确定的罪名,他的权力来自于皇权,只要皇帝的一句话,他的权势就会轰然倒塌,这也是魏忠贤的悲哀。
魏忠贤死了,随之死去的是他的财政计划,代表大地主阶级的东林党人,自然不会做出背叛阶级的事,他们取消魏忠贤设立的商税,把税收压力再次转移到下层贫苦百姓身上。
正处在小冰河时期的大明朝早已千疮百孔,天灾不断,魏忠贤所做的也只是昙花一现的续命罢了。此时走投无路的百姓们再也忍受不了,他们奋起反抗,加入到灭亡明朝的队伍中。
如果再回过头来看魏忠贤的一生,他作为一个身体残缺的太监,位极人臣,而他效忠的始终只有皇帝一人,所作所为也是维护皇权的稳固,从而间接地稳固了国家。
吴承恩那句话也十分中肯,魏忠贤在世时对东林党进行了牵制,让朝廷处于相互制衡的局面,而他死后,朝廷便再次失衡,导致宦官当道,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从而一步步加速明朝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