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李渊与朱元璋分别开创了大唐和大明,同样是开国皇帝却有着不同的结局。
大唐和大明的创建者因为有了不同的人生,才会发生两种不一样的结局?
先来说说大唐的创立者李渊,李渊是贵族之后,等到隋朝建立后转身就成了皇亲国戚,隋炀帝的表兄。但是即使这样一个尊贵的人所面临的也是只有锦衣玉食,却无承欢膝下的快乐。原来在李渊七岁的时候,李渊的父亲李就去世了,七岁的李渊就已经是唐国公了,身份显贵可谓是登峰造极。也正是这种身份的环绕,让李渊的性格在生长中出现了与众不同的情况。
《旧唐书—高祖本纪》:倜傥豁达、任性率真,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起欢心。
原来李渊是一个任性而为的人,性格豁达开朗,从不有贵贱之别,因此在隋朝末年凭借着自己的家世,再加上喜欢结交天下义士,竖起大旗很快就有了成绩,在几个儿子的帮助下建立了大唐帝国。按照这个说法,李渊也是一个英雄,可是为什么就在他在位期间就发生了"玄武门之变"呢?难道说李渊已经老的无力控制朝局了吗?
这个说法完全站不住脚,原因很简单李渊的享乐主义让他一步步的远离了权力的中心。李渊的"宽仁容众"虽然是一个很不错的做人的品格,但是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却是要不得。权力永远是皇帝要牢牢控制的,一旦权力下放哪怕是自己的儿子,也会毫不留情的夺权。李渊的"宽仁"在立太子上表现的模棱两可,本以立建成为太子,却把权力交给了李世民,让李世民在外面冲锋陷阵,最后由于李世民的功劳太大了,已经无官可封了,就造了一个"天策上将"封给了李世民。地位甚至和太子平起平坐了,能自置官署,李世民如果此时还没有争夺太子权力,甚至皇权,那么鬼也不信。
最后的结局很是悲凉,被逼退位做太上皇,抑郁而终,这完全就是李渊的享乐主义的性格造成的这种结果。
说完了大唐李渊是如何一步步远离朝局的权力中心的,再来说一说朱元璋是如何牢牢的控制住皇权的,甚至在其晚年身体羸弱不堪之时也没有哪一个敢造反,自己的儿子,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也是在朱元璋离世后才发动的靖难之役。
朱元璋这个人,是一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做过和尚,要过饭,但是朱元璋这个人从不认命,拥有无比坚定地毅力。从军之初的敢打敢拼和在众多的战役中的磨练,造就了朱元璋在战场上的勇猛顽强和身先士卒的勇气,长时间的军旅锻炼让朱元璋变成了一个胸怀韬略,深谋远虑的人。那种嫉贪如雠,做事坚强决绝的性格成为了他驾驭权力的最有力的武器。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朱元璋和李渊最不同的地方,与李渊的享乐主义完全不同的是朱元璋对权力的掌控全都是亲力亲为。因此朱元璋能很好的把权力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且是任何人都不能撼动的那种。
"靖难之役"的发动者朱棣既然对权力是那么的贪恋,在太子朱标死后,为什么不敢再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继承人这件事上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非得等到朱元璋死后才去夺权呢?
首先,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说什么是什么,他做的决定没有谁能够改变。他说立朱允炆,朱棣纵然手中握有军权也不敢造次,这就说明朱元璋的威望与气势在他的儿子心中是不可撼动的。
其次,朱元璋对于太子的培养是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的,这和李渊就有了很大的区别。朱标的太子位是朱元璋从朱标小时候就认定的,着重培养的唯一继承人,而且朱标这个人不管是做兄长还是做臣子都是没得说的,大臣和弟弟们对他都是很敬重的,自然不会有人反。
对于"靖难之役"来说,朱棣也是被逼的,但是如果朱元璋活着,朱棣就是再委屈也不敢反。如果朱标没死,成功继承了皇位,朱棣依然不敢反。因为跟朱元璋比,朱棣太嫩了;跟朱标比,朱棣的威望与说话的分量远远比不上。
结语: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出,为什么李渊在位时,李世民敢造反,而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只能等到朱元璋死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