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她的陵墓曾被四十万人挖掘,也曾被大炮火药轰炸,但它却始终屹立不倒,千年来无人能入其中。
而她不但拥有传奇的一生,她死后安葬的陵墓也被笼罩在一股神秘色彩之中。其“手法”也十分特殊,她先是留下一块无字碑,后又留下61个无头石人,竟真的困扰后世千年!
她是谁?她究竟有过怎样的一生?那神秘的无字碑和无头石人又究竟代表了什么?千年后,我们能否“乘坐时光机”一睹她当年的风采呢?
“女皇”
女孩十四岁时,因姿色卓越而被皇帝看中,其母闻声后泪如雨下。想那唐太宗已年过四十,后宫更是无数佳丽,十四岁少女又如何在深宫中苟活呢?
见状,少女却成竹在胸地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
武则天影视形象
听这理智而又沉稳的回答便可知晓,这便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入宫后,武氏果然被封为才人,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欢喜。但唐太宗毕竟比武氏年长,岁月不饶人,在他年老患病的期间,武氏又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他就是唐太宗之子——李治。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治被封为太子,这也给武氏后来的称帝之路打下了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因病逝世,武氏作为才人,按律应入感业寺为尼。但武氏并不气馁,一直暗暗等待着时机,这时机便是李治。
永徽元年(650年),也就是说在唐太宗逝世一年后,李治来到了感业寺,见到了寤寐思服的武才人,心生怜惜,欲接其回宫。
武则天和李治
而李治会有这番心情也全是因为武氏颇善攻心,将李治对她的爱慕之情在此刻发酵得淋漓尽致。第二年,武氏果然回宫,且入宫时已经怀有身孕,入宫后当即被封为二品昭仪。
然而不过四年,武氏就从昭仪爬到了皇后的位子,并铲除了她所有的异己。或许成大事者当不拘小节,所以武氏才对她30岁产下的女儿下了狠手,以此成功夺得后位。
可以说武氏的一生之中,最爱的人始终是自己,最想做的事也始终是“搞事业”,我想,如果历史上一半的男性帝王能有武氏一半的“事业心”,中国历史或许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显庆五年(660年),李治身患重疾,本欲命武氏代理朝政,但当朝宰相上官仪却提出了异议,甚至巧言引诱李治废后。
上官仪影视形象
武氏得知此事后,雷厉风行地便将上官仪控制住了,并将其带至李治面前,仿佛是质问昔日的爱人为何对自己这般无情?
李治终究内疚,一言不发,责任全归到了上官仪的身上,同年十二月,上官仪入狱,获满门抄斩。由此可见,武氏做事不但雷霆果敢,更是一个铁血手腕。
随后,自乾封二年(667年)开始,武氏便踏足朝廷政务。上,大量休书,以“北门学士”分宰相之权;下,毒杀太子,总揽大权。
弘道元年(683年),李治病逝,新太子李显得继皇位,武氏也成为了“摄政太后”。之后,所有军国大事基本都由武氏决断,而武氏也是从此时开始为自己的帝王之路有所谋断。
李显影视形象
光宅元年(684年)废李显为庐陵王,杀反抗武氏的军事首领徐敬业;垂拱二年(686年),定告密制,震慑朝廷百官,屠戮唐之宗室殆尽。
由此,武氏尽数谋夺李唐江山,至载初元年(690年)称帝,时年67岁。称帝后,武则天明察善断,任人为善,大力推行科举制度,不问出身,量才任用。
同时,武则天又大力推行农业致使百姓富裕,为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则天画像
神龙元年(705年),一代女皇在上阳宫逝世,身边陪伴的仅有两名男宠。她死后,与李治合葬于乾陵,两位帝王同穴的历史也仅此一例。
因此,乾陵也成了万千盗墓者觊觎之地。
“乾陵”
乾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北部的梁山上,据说,当初武则天选中这款墓地时还颇费了一些功夫。
乾陵
梁山是一座石灰岩质的山峰,三峰并立,而南二峰因其海拔较低,又呈东西相对之势,因此被当地称之为“奶头山”。而南二峰与北峰合并时,远看就像一位女性的躯体平卧于大地。
而那时,为了能给武则天选出一块风水宝地,著名的星象家袁天罡和宫中的太史令李淳风共同合作,才选中了乾县的梁山。
同时,也有人指出,乾陵的位置风水虽好,但却利阴不利阳,武则天选择在这里兴建陵墓,恐怕还是为了武氏子孙。
不过也不得不说,这块陵墓的确是风水宝地,因为千百年来,不论它遭受了什么攻击,也始终没有被外界找到入口。
乾陵
先说乾陵旁那条有名的黄巢沟,就是因乾陵古墓中的奇珍异宝而留。据说,武则天死后,乾陵中有奇珍异宝的消息便广为流传,直至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的领袖黄巢便想要一窥究竟。
他带领40万大军彻夜挖墓,没多久,就给梁山留下了一条明显的沟壑,但却仍然没有找到入口,不得其因。现在我们分析看来,黄巢当年没成功的原因是他们不善学术,在挖山时就搞错了方向,也机缘巧合地让乾陵变成了一块神秘的古墓。
而历代的人们总是对神秘趋之若鹜,千百年来,梁山的盗墓者数不胜数,但即使盗墓者使尽浑身解数,乾陵还是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不过也是因此,乾陵到最后也没有被任何人盗窃过。直到如今,乾陵也只是被修缮了外围,始终没有被打开过陵墓。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人们发现了地宫的入口,考古专家开始对乾陵进行维护修缮。在这修缮过程中,乾陵的两处奇特景观却令人议论纷纷。
首先是那无字碑,与武则天合葬的李治有她亲笔题写的碑文,而她自己的那块,却只字未写,留给后人无数遐想空间。
有人认为,是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绩罄竹难书,所以留下无字碑;也有人认为是武则天自知自己罪孽深重,不配留存后世;但还有一个说法是最有意思也是最令人愿意相信的,那就是武则天认为既然已经身死,那么是非功过就留给后人评说,于是留下无字石碑。
无字碑
如今,乾陵也成为了旅游景点之一,许多游客都会注意到那块无字碑,但还有个神秘的景点,却鲜少有人注意,那就是朱雀门前摆列的整整齐齐的两组石头人。
他们排列有序,且恭恭敬敬地伫立于陵墓前,仿佛在对陵墓屈膝作揖一般,但他们的身份却无从考究,这是为何呢?
原来,石像虽然整齐,但他们的头颅却全部被削去,要知道,这组石人群像可不是一两尊,而是多达61尊!
无头石人
这么多的石人却全部被削去了头颅,实在令人震惊!然而震惊之余,考古专家们也越发地想要了解,这61尊石像究竟是谁,又为何全部没有了头呢?
难道这是在给武则天修建陵墓时就特意制作的无头石像?可为何有的石像还有残存的半颗头颅呢?
又或者是因为古时候的地震,导致石像头颅纷纷跌落?那为何陵园内其余的大尊石像没有这样的情况呢?
关于这61尊石像的猜测越来越多,但石像们究竟是谁,才是真正困扰考古专家的难题。
“万国来朝”
本以为61尊石像的谜题还要延续,但没想到1971年的一个秋天,这个谜题却被两个农民给解开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由于陕西是历史上有名的古都,因此地下时常埋没着许多文物,当地村民也对此见怪不怪,但乾县瓜婆岭村的这两位农民却没想到,这样的事会落在自己身上。
1971年的那天,他们还是和往常一样在田里劳作,那个时候农民耕种还要靠双手,没有机器设备辅助,十分辛苦。
而他们也是任劳任怨,就那样一锄头、一锄头地给田地翻土。谁知道,其中一人挖着挖着突然好像挖到了一块大石头,他只好叫来同伴,两人一起挖,这才拨开泥层见到了真相。
原来,他们挖出的根本不是普通的石头,而是古时候精心雕刻的石像。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强,挖到石像后便立刻送到了县里的文物保管所去。
见到石像后,文物保管所的人也十分惊讶,深感此事非同小可,立马叫来了考古专家勘验,结果却有了惊天的发现:这个石像很有可能就是乾陵61尊无头石像的一尊!
有了这样的文物佐证,考古专家们是片刻也不想多等,立刻将石像带着就上了梁山。
可是大家与东边的29尊石像一一比对过后发现,头颅和石像并不匹配,大家都感到很失落,难道真是白忙活了一场吗?
考古专家还是不肯放弃,坚持继续比对,终于在与另外的32尊石像对比时发现,这颗石像完全与它相符!
这一下,无头石像的谜底彻底被揭开,他们不是本来就“无头”,而是受到了外在因素才变成如此。
有了这惊奇的发现后,专家们开始安排人手在梁山脚下四处搜寻其余石像的头颅,并着手研究石像们究竟是谁。
经考究发现,石像们背后都刻有文字,大约是记录着他们到底是谁,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字都模糊不清,因此专家们也只译出了其中七尊石像的身份。
他们有波斯王,也有吐火罗的王子,还有很多石像也都是达官贵臣,他们的腰间都有个象征身份的鱼袋,那鱼袋通常只有唐朝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佩戴。
后来陆陆续续又挖出了许多石像,有一颗甚至很明显就能看出他的发饰属于突厥族,这也让大家十分惊叹于武则天时期王朝的鼎盛。
从这六十一尊石像的身份来看,他们应当是那时大唐的藩属国,所谓“万国来朝”大抵就是这番景象吧。
因此,为了彰显大唐盛世的繁华,武则天才命人将六十一蕃臣像立于乾陵之外,以证明大唐是一个民族团结、内外统一的国家。
但自唐朝逐渐没落后,很多藩属国都群雄四起,成为了独立民族,自然也就不愿自己的祖先继续为大唐皇帝苦守皇陵。于是,他们便将石像的头颅统统削去,想要以此来埋没祖先的屈辱。
但实际上,不论他们有没有砍去石像的头颅,那繁华的大唐盛世终究是存在过的,他们不愿承认,却也无法抹灭!
至此,61尊神像的谜底终于被全部揭开,而那乾陵地宫深处的陵墓,还在不断散发着神秘气息。
有传闻说,乾陵陵墓里至少应有五百吨金银珠宝,甚至就连顶级国宝《兰亭序》也有可能埋藏其中。这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了乾陵中深藏宝藏,而它们也像花粉一般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纷纭踏至。
就连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都曾对乾陵中的文物心生向往,在他看来,陵墓中必定有许多珍贵的字画,甚至还能找到名人的手迹!
他将此事对周总理提起,尽管他只字未提那些金银珠宝,但周总理却回复道:“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
时间飞逝,直到2007年国家文物局仍然坚持周总理的看法:“50年内不考虑发掘乾陵。”这是为何呢?周总理乃至文物局为何都对乾陵“视若无睹”呢?
乾陵博物馆
原来,对于他们而言,如果因为没有足够的把握和专业技术,就贸然打开皇陵,这极有可能令国家损失千万年的珍宝和历史,倒不如将它们永远尘封,直到技术发展到能够万无一失的那一天。
不得不说,周总理与文物局的考量实在是高瞻远瞩,尽管乾陵中的秘密已经埋藏千年,但为了文物的万全,即使再等上千年,又有何妨?
我想,等到打开的那一天,其中的文物就将成为“时光机”,承载着未来的我们回到千年前的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