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祥云浮动、衣带飘舞:唐代“飞天”形象是中国经典文化符号

祥云浮动、衣带飘舞:唐代“飞天”形象是中国经典文化符号

唐代是佛教艺术最辉煌的时代,飞天伴随着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在唐代完成了中国化进程,成为具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宗教艺术,并在各个地区广泛分布。唐代飞天艺术形象的塑造、线条的勾勒、色彩的呈现无不具有气韵生动的流畅感和节奏感,飞天以其极具韵律感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并成为唐宗教艺术的标志和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代“飞天”艺术形象

自自两汉以来,佛教在中国不断的传播和蔓延,佛教艺术中西交汇,融合南北,在唐代完成了本土化进程,也达到了佛教艺术的全盛。唐代时期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高速发展,是封建时代的顶峰,在统治者的支持下佛教寺院、石窟和其他艺术品也大量产出,促进了佛教艺术的发展。

唐朝盛世风范和自由完善的精神气势,极大的滋养了佛教艺术,飞天的艺术形象在全国有佛教的地方就有呈现,如中原地区、北方地区、巴蜀地区、草原和高原地区,有寺庙的地方就有佛教艺术,有佛教艺术就不可或缺飞天的艺术形象。

现存的唐代石窟寺庙也所见不多,而飞天形象也仅存于残存的佛教艺术载体中,见于河西地区、关中地区、晋豫及其以东地区的石窟寺庙中,其中河西地区的敦煌莫高窟中遗留最多,代表着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

唐代莫高窟所描绘的飞天形象由于其时期的不同,其形象的呈现也有些许差异。唐代前期是莫高窟造窟最多的时期,飞天形象的表现样式也颇为丰富。第321窟是初唐飞天艺术的代表之一,在佛龛顶部绘制一群体态婀娜的供养天人,动态自如逍遥;佛龛上部佛背光的地方绘制一双飞天,他们俯身向前,情态悠然,一手撒花,一手拈花蕾,长长的飘带随风飞舞,身下祥云浮动,自然结合相得益彰,显得格外和谐,呈典型的初唐风貌。

唐中后期是莫高窟飞天艺术的极成熟期。第172窟西壁的华盖两侧各绘制两身飞天,一身飞天自下而上,双手扶耳,面貌圆润,身体舒展,衣着华丽,飘带呈弧线状自由垂落;另一身飞天自上而下俯身飞行,双手捧花蕾,衣裙和飘带与身体相配合顺势向上飘扬。两身飞天相互呼应,一上一下,周身的彩云涌动,烘托出一个极富动态的景象,展现盛唐雄浑的精神风貌。

唐代佛教艺术十分繁盛和成熟,飞天以其独特的造型大范围的进入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以飞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也非常的普遍,在民间艺术和工艺品等艺术形式中也能看到飞天的身影。

故宫博物馆现藏唐代的玉飞天,飞天作驾云飞舞状,身体雕刻圆润,左手缠绕飘带,右手扶云,衣裙紧贴身躯,身下云团轻托飞天曼妙的身子,加以流动的线条,给人轻妙曼丽的灵动感。

飞天的形象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扩展至了艺术创造的各个门类中,积淀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充分体现了汉民族对美好生活和生存状态的理想追求与向往,飞天的形象俨然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唐代“飞天”形象的艺术美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强大的生命力滋养出具有自由精神和创造力的文化艺术。唐代遵循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作用到美学上的具体表现是“情景交融”,更加注重“意”的表达。政治、经济、文化的强大背景促成新的审美观念构成了唐代“形神兼备”的美学理想和“圆融和谐”的艺术风格。

唐代的宗教壁画从十六国时期的西域画风始已经完成了中国本土式的转变,其标志就是更加世俗化,凸显的仕女形象“丰肌肥体”就建立在唐代“以大为美”的审美标准之上,这种体现圆融和谐的时代共性之美,代表着唐代博大的精神情怀。而飞天形象正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时代风格,并寄托了更多的时代希望和理想,以极具韵律美和生态感的形象永留在世人面前。

唐代绘画艺术中的色彩呈现相较于前代更加繁华富丽。从敦煌壁画中描绘的飞天形象来看,明显的更具有装饰性以突出韵律感,其手法是把具象的形象概括抽象为平面化的点、线、面色块,再通过对色彩的冷暖、并置、均衡、浓淡关系的处理,塑造鲜明的形象。

韵律美与形式美共生,是形成艺术美的重要因素。作品中的韵律感要通过元素有规则地组合变化而达到,是各类艺术作品创作的共同法则。在自然界中,潮起潮落、昼夜交替、日月运行乃至人的呼吸交换都具有节奏。

因此画家的工作就是将诸多元素,如快慢、长短、强弱、高低、动静起伏、穿插疏密等通过不同的组合构织起来,形成全新的效果,达到审美。基于此,我们在唐代飞天的艺术形象上,才能体会到先贤的创造是如何的伟大,光耀千秋。

飞天以其绰约多姿的形体,灵动飘飘的神韵表现出其独特的韵律和魅力。此时飞天形象受世俗文化的影响,形体丰硕圆润,体态富贵;服饰宽大,长裙裹体,飘带灵动多变,雍容华贵。

画师通过对飞天形象的线条描绘,展现唐代飞天的凌波多姿,秀劲飘逸的衣带勾勒和流畅圆转的轮廓勾画,如同传统音乐中琴声的起伏变化,向观者传达飞天超然物外的精神内涵。飞天用丰富的线条变化使静态的二维平面产生空间感和生动的韵律之感。

唐代“飞天”艺术形象的美感分析五

在中国佛教艺术中,飞天的艺术形象经过了一个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有自己的本土道教文化艺术,道教艺术中很早就出现了羽人的形象,道家文化崇尚神仙,仙人在世外,得道者可成仙,成仙即可升天,升天要借助“羽”,因而‘羽化成仙’便是道教艺术中重要的内容和形象

佛教艺术中的飞天与道教的羽人并无二致,都是人们理想的形象化,所以佛教艺术中的飞天形象很容易被中国大众所接受并衍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与艺术的基本出发点,强调人与自然相互统一和谐,阴阳相生,这样会产生一种气韵之美。

中国佛教艺术中飞天形象的塑造就是遵循这一法则来体现中国艺术以气韵为上的至高追求。“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强调对“境”的表现。中国艺术创作中的“境”,一是指“和谐之境”,即笔墨技巧之和与笔墨精神之和。

正是这种形神共生的主导思想才能创作出如曲铁盘丝般的“高古游丝描”和春蚕吐丝般的“吴带当风”式线描,那么飞天形象也才会优游从容的飞翔进中国艺术史中。

唐代飞天形象来自于现实又不拘泥于对现实原型的摹写,其潇洒的遨游在天际之间,具有飞动的韵律美感,通过飞天人们似乎可以体验到西方极乐世界,而这一切都是飞天形象带给人的感觉,是意象性的。因此说唐代飞天形象以其独特的艺术性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和谐与宽广。

唐代的飞天形象在中国佛教艺术中最为成熟,其彩衣舒展、欢歌妙舞宣扬极乐,即体现了古代画师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又成为传统绘画中一种唯美的符号,只有唐代才会出现这种特有的雍容典雅和豁达大度,也反映了唐人的思想意识形态。

乐舞元素在飞天形象的塑造上起到巨大作用,大量的飞天如同空中的伎乐团队,有的凌空吹笛、有的反弹琵琶、有的持凤首箜篌、有的博击长鼓音声缭绕天际辽阔,组成了一个自由欢畅的理想国。唐代飞天作为独特的乐舞表现形象,体现着这个时代蓬勃乐观和开放的精神,也是只有唐代才有的胸怀八极,放眼世界的境界在艺术中的体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形象,文化,佛教,艺术,经典,浮动,中国,唐代,飞天,飘带,观点评论,形象,佛教,艺术,唐代,飞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形象,文化,佛教,艺术,经典,浮动,中国,唐代,飞天,飘带,观点评论,形象,佛教,艺术,唐代,飞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形象,文化,佛教,艺术,经典,浮动,中国,唐代,飞天,飘带,观点评论,形象,佛教,艺术,唐代,飞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