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南宋的泉窑和哥窑作为这时代瓷烧造的代表,在品质和装饰方面表现突出,为陶瓷之美开辟出个新的境界。自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龙泉窑发现黑胎青瓷后,哥窑与龙泉窑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分析哥窑可以分为博物馆和皇家收藏的传世哥窑,以及龙泉哥窑两种。
南宋龙泉窑与哥窑器物类型的比较
南宋时期龙泉窑的民窑色彩严重,生产的对象主要为日常用品。首先,在南宋时期龙泉窑瓷器中出现了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这两种精品瓷。此时的黑胎厚釉产品,多作为陈设品和祭祀用具,生产的数量较少,在溪口和小梅、大窑等窑场只有少量发现。
其次,到了南宋时期龙泉窑作为民窑为了满足市场和百姓生活和审美情趣的需要,产生了诸多有地方特色的造型,如凤耳瓶、鱼耳瓶和龙虎瓶。还有一些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造型,比如盘口壶、多管瓶。南宋早期,龙虎瓶的出现取代了多管瓶,龙虎瓶为龙泉窑的代表瓷器至今未在其他的窑址里有发现。
反观哥窑,就整体而言哥窑瓷器,造型简约、朴素,制作精细。仿古代青铜器的篡式炉和槽式炉、洗、花盆等,精巧别致,十分符合宋人的审美。出土的哥窑瓷器外形优雅,制作工工整整,装饰简洁。
南宋龙泉窑的器物造型线条较为圆润,造型在贴近生活的同时注重创新。哥窑的器物造型则比较规整,多仿青铜制品,创新较少,其器物制作精细,注重胎釉之美。南宋时期龙泉窑与哥窑在器物造型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在碗的方面,南宋龙泉窑碗的种类比哥窑多。
其中哥窑的葵口碗多呈六瓣葵花状,弧壁深,有圈足,而且碗的内外包括圈足内部都施青釉,只有足的底端不施釉,而南宋龙泉窑的葵口碗种类繁多,有葵口微敛,斜弧腹腹部较浅的,也有葵口微敛,斜弧腹腹部较深的,还有葵口,腹的上部较直腹的下部向内收的多种样式。
在盘方面,南宋龙泉窑的折腰盘多为侈口,折腰,在盘的内壁有刻划花。哥窑的折腰盘口沿处多为葵花状,而且刻划纹饰少主要以釉面的开裂作为装饰。在炉的方面,哥窑和南宋龙泉窑的篡式炉耳部都喜欢采用双鱼耳。
南宋龙泉窑的胆式瓶,口部多为小盘状,颈长且直,腹部呈胆形,有圈足。而哥窑的胆式瓶,瓶口小且直,长颈,腹部圆鼓略下垂,有圈足。哥窑的葵花洗口沿处为六瓣式,底部因采用支钉支烧所以有五个支钉痕,南宋龙泉窑的葵花洗也为六瓣,但因为其用垫饼垫烧,所以多为底足无釉。
南宋龙泉窑与哥窑的胎釉比较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南宋龙泉窑的黑胎青瓷的胎与哥窑相比较发现,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瓷胎中氧化铝的含量与传世哥窑相近,但是二氧化钦的含量低于传世哥窑,三氧化二铁的含量高于传世哥窑,所以传世哥窑并非龙泉哥窑。
同时将传世哥窑与临汝和汝官窑的胎釉成分进行对比,传世哥窑胎中的氧化铝和二氧化钦的含量与此接近,高钙釉中包含了汝官窑青瓷釉,对比胎釉的成分,龙泉窑青瓷与汝官窑青瓷类似,传世哥窑青瓷同河南临汝窑青瓷接近。
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胎骨很薄,釉比较厚,且胎色以黑胎为主;而传世哥窑的胎厚,釉薄,且胎色不一,有深灰色、黑色、沉香色、杏黄色、浅白色等。
传统哥窑瓷器的釉层透明度差,釉面不够光亮,呈现木光,釉色大多为灰青色或炒米黄色,龙泉窑青瓷釉层透明度高,釉面有玻璃感,后期玻璃感弱,呈现玉的润透、柔和感,釉色多为粉青色和灰青色。
在开片方面,哥窑瓷器和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都有开片,但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的开片是烧好后自然形成的,纹片的颜色就是器物釉层和胎体的颜色,而哥窑的纹片则可能是人工用天然染料有意染成,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纹片的颜色大多为冰裂纹或凸起的白纹,这就是文献记载的“白色断纹”。
与哈密瓜表皮的网格纹相类似,而哥窑瓷器釉面的纹片一般为一种黑灰色的纹片,而且纹的开片比较大。
传世哥窑与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的主要区别在于足部是否漏出,传世哥窑瓷器之所以铁足很少露出,是因为他的烧制方式为“裹足支烧”,而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烧造方式多为“垫饼垫烧”,因此足端一定会露出黑色的胎体。
并且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远高于传世哥窑,大约为其三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世哥窑和南宋龙泉窑黑胎青瓷应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瓷器。
龙泉窑与哥窑装饰工艺的比较
南宋时期因为龙泉窑所施的釉变成石灰碱釉,由于石灰碱釉流动性不强,因此器物被多次施釉以后,原本在器物表面的花纹儿和流畅的线条及图案被覆盖,甚至走样很难表面显现出来,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产品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浮雕、出筋、堆贴。
这样不但可以加固胎体,还不会伤到坯体。这些方法还可以将釉色变的更加富有深浅的变化,更具有流动性。将这些方式用在炉、瓶这样的器物上,从而使得上面的图案更加的生动。
哥窑此时通过釉面的开片达到平衡和和谐,展示其美感。哥窑的纹片虽布满整体但却不让人感觉到有支离破碎的感觉,相反正是这些有张力的线条使得器皿浑然一体,就好像人体的血管看似杂乱却能有序的将血液输送到人体各部。
虽然整个纹路看起来杂乱但走向却有一定的规则,釉面的裂纹主要是沿着主干“线”,就像叶脉一样其他的支脉沿着主干线分叉,呈现出变化的统一。
南宋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也十分注重釉面的开片,但其开片多为冰裂纹,纹片的颜色也多为白纹,与传世哥窑的颜色不同。在南宋时期龙泉窑还首创了粉青和梅子青,其严格的控制釉中各种物质的含量,使得釉色温润如玉,给人一种柔和的厚重感。
总之,传世哥窑的特点主要为厚胎薄釉、釉面不透明润泽如酥、讲求装饰、铁足较少。这与记载中修内司官窑的特点相吻合,所以其窑址应该在杭州。而元代提出并一直被沿用的哥窑,应该为宋代龙泉生产的黑胎瓷器也就是龙泉哥窑。基本特征为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施青绿色釉,釉色深浅不一,以粉青色为上品,釉面开片且开片大小不一。
而且在纹片方面,南宋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也与文献描述的“白圾碎”相符合。其中在瓦窑路、瓦窑详出土的产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特征相一致,而且在其他窑址中也没有发现类似器物,由此可以证明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龙泉地区应该生产过文献记载的哥窑器物,所以推测南宋龙泉窑的黑胎青瓷应该为文献记载中的哥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