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极点商业,作者|刘珊珊,编辑|杨铭
本地生活场景中,“团购到店”始终低频,“外卖到家”日渐高频。“到店一条腿”走路的快手,失去的不仅是消费者和商家期待。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激战正酣,啤酒、饮料、零食、烧烤外卖等成为无数球迷看球“刚需”。
“边看世界杯,边刷。想买一些零食、烧烤、啤酒助兴,发现上居然无法点外卖,只有商家的美团团购功能,对我需求而言没有任何作用。”近日,老铁“阿满”最近对此颇为疑惑:送外卖不应该是本地生活业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吗?
从表面看,的确如此。早在去年12月,就宣布与美团达成互联互通战略合作。彼时表示,通过美团小程序,将为用户打造“一站式的消费链路”。“边看边下单点外卖,即见即得”,成为外界期待。
一年过去,仍没有涉及外卖到家业务——作为一个连中老年人相亲市场都有所涉及的超级APP,外卖为首的本地生活服务上,快手迄今为止能提供给消费者的,仍然只有代金券团购单一到店业务。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后疫情时代,团购“到店”想象力始终有限,外卖“到家”交易频次、覆盖人群显然更高。只有全门店、全业态、全渠道覆盖的“到家+到店”新零售模式,才能将本地生活蛋糕真正做大。
这也是抖音近日与达达、顺丰同城、闪送达成合作上线外卖链路,以及和饿了么合作在南京正式落地后试点后,将“团购到店”与“外卖到家”并列呈现的逻辑。
遗憾的是,对而言,不止外卖等本地生活业务不提供到家服务,在火热的即时零售风口,也因“到家”服务的缺失,空有数亿流量却错失布局先机。
01 本地生活,一条腿走路
“到店”和“到家”,是本地生活服务的两条腿。
到店主要聚焦店铺服务场景,用户在线购买团购或服务后也需要到店消费。电商出现之前的零售时代,整个零售模式都可以看成单一到店模式。
到家关键环节,则是送货上门或到家服务,门槛更高,商家到家服务能力、物流履约效率与服务质量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比如餐饮外卖上门正是其中最典型的服务场景。
从“极点商业”观察来看,目前“团购到店”模式是快手切入本地生活服务的核心——在APP,进入同城本地生活版块,会出现货架型的团购套餐展示,涵盖附近美食、周边景区、休闲娱乐、酒店民宿等品类。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品类并未涉及任何“到家”服务。以重庆为例,尽管今年1月有消息称在重庆成立分公司上线了“同城巨拼”业务——且顺丰同城将为外卖业务提供即时配送服务,但从验证看,可以搜索到的同城生活商家都无法提供“到家配送”,只有“到店”消费的团购业务。
并且,这些团购链接大多来自美团小程序,包括下单交易、服务等功能,也大多通过美团小程序完成。
对“团购到店”,探索较早。2021年上半年,就低调内测同城团购功能,去年12月底与美团合作后,商家、品类得到了很好补充——在联姻中,放弃亲自下场做交易闭环,而是将自身定位明确为“流量入口”,布局本地生活业务。
以“团购到店”切入本地生活可以理解。相比利润微薄的外卖到家“苦生意”,“团购到店”算得上低投入风险小——只需在平台开辟一个入口,就可以免去物流基础设施以及服务长周期建设,轻装上阵,利用短视频更直观的天然属性做起团购生意。
同时,拥有巨大流量的短视频,也可以通过“团购到店”成为商家引流、留客重要手段。比如沪上阿姨曾经晒出成绩单,在三天的抖音直播中,卖出超150万份团购券,交易额突破2300万。最终,表现出色的团购业务,助推抖音本地生活整体高速发展。
快手逻辑也是如此。但“一条腿”走路问题在于,“团购到店”始终低频,“外卖到家”才是高频,高频意味着更多流量变现和交易GMV。这也是团购客单价、利润更高,但覆盖更广泛人群的外卖业务,才是美团基本盘的重要原因。
同时,即便短视频天然属性更好,但对商家而言,依然面临成本较高、到店履约率低、二次转化不易等局限。此外,“团购到店”和消费者意愿紧密挂钩,宏观大环境不确定的后疫情时代,消费者对“到店”诉求急剧减少。
以消费最高频次的餐饮为例,疫情给餐饮行业到店消费按下“减速键”,同时为餐饮行业线上数字化按下“加速键”,更多人的餐饮消费习惯已经改变,如今更愿意选择在家烹饪或线上外卖方式。
这些都在意味着,“团购到店”想象空间不如“外卖到家”。以美团为例,2021年美团餐饮外卖配送部分GTV(业务交易金额)约6300亿,而到餐部分GTV预计在1000亿左右——到家是到店业务的6倍,还不包括同为“到家”的闪购业务。
按2022年多地疫情反复、线下到店业务按下暂停键,餐饮外卖行业增长态势,两者差距无疑会进一步拉大。一个例子是,德基、必胜客的港股上市公司百胜中国近日财报显示,三季度外卖业务量同比增长19%,占销售收入的38%,数字订单已经占到肯德基和必胜客餐厅收入的九成。
02 难以满足商家和用户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餐饮行业进入堂食外卖并重“双主场”时代后,对抖快等短视频平台而言,餐饮行业中比重不断上升的外卖“到家”,本应是无法割舍的业务。
行业比重攀升外,《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44亿人,较2020年12月增长1.25亿,各类调查应用中增速最为明显,网民使用率上升到52.7%。
这超过的日活规模(3.63亿)。对快手而言,抓住“到家”业务,不但可以提高流量变现,还有望引入新的流量活水。而且,外卖整体下沉趋势下,“老铁”快手看上去有更多机会,借助外卖业务向更多本地生活服务渗透,打造新的增长曲线。
更重要的是,在数字化加速本地生活,用户决策路径、消费行为习惯变化,不少餐饮企业打造“到店+到家+零售”新经营模式下,“到家”对来说绝非可有可无的收益,而是关系着商家、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以及事关平台黏性。
这也是抖音多年来外卖野心“不死”,加速布局“到店+到家”双模式的原因。从试水“心动外卖”,到在成都新建大本营成立外卖业务和团购配送业务,构建“饿了么即时配送+平台第三方配送+品牌自配送”后,流量规模更为庞大的抖音的本地生活外卖业务,双轮驱动效应不容小觑。
商家角度来看,如今抖音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阵地,有越来越多的商家在尝试抖音外卖。比如上海稻园里,这家烘焙品牌今年2月开业,8月份尝试抖音自营外卖。目前,其外卖到家已占总成交额的50%-60%。
在没有开通外卖到家的城市,一些商家也抢先布局。号称重庆地标美食名片的“李子坝XX鸡”,目前商家没有入驻,只有少量网友上传的打卡视频,但商家却入驻了抖音,且有多种团购商品、团购到家和线下数十家门店定位展示。
“X师兄火锅”等更多当地知名餐饮企业也是同样情况。就连通过“品牌小程序”方式在抖音提供外卖服务的麦当劳、肯德基等头部连锁品牌,在上也标明是“到店自取”,不提供外卖到家服务。
“缺一条腿”的差距,导致上的商家、用户配送需求服务得不到满足,最终影响了“团购到店”业务——相比抖音,入驻的“团购到店”餐饮商家,数量上明显感觉少了许多。
不止抖音,近期京东再次传出将试点餐饮外卖业务消息,格力被曝成立相关主体进军餐饮外卖。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尽管外卖市场已高度集中,但随着本地生活竞争进入深水区,外卖到家稳定和高频点餐需求,才是商家们最想要的。
是不愿意涉足餐饮到家业务吗?显然不是。去年底与美团合作,今年1月与顺丰同城的合作,其实都是补足线下履约短板,发力餐饮到家业务的野望。
但一年过去,只有美团给带来部分“团购到店”单选项。当初被寄予厚望的与顺丰同城合作的“同城巨拼”即时配送业务,今年1月曾在全国启动招商,或许是因为城市招商、业务落地推进欠佳,方面此后再未公布过相关情况。
在苹果商城,“同城巨拼”APP只有3个评分。在微信,一个未认证的“同城巨拼”公众号,更新消息停留在去年12月11日——上述公众号发布内容皆为相关招商信息。
不过,无法判断上述APP和公众号,是否与业务有关。毕竟,今年10月中旬曾起诉广东、成都两家公司涉嫌“同城巨拼”商标权纠纷。
03 即时零售群雄逐鹿,独缺快手
万物皆可“外卖”当下,“到家”服务的缺失,很可能让快手错失即时零售万亿规模市场风口。
所谓即时零售,简单而言是依托本地线下门店,用户平台下单、本地门店供货、骑手即时配送流程,就近为消费者提供小时达乃至分钟达的到家服务。
餐饮外卖可以视为即时零售中的一种品类。此外,还包含生鲜、百货、鲜花、蛋糕、医药、商超、母婴、3C数码等更多垂类,造成即时零售系统庞大复杂,覆盖的门店品类、SKU量级庞大,对平台、商家服务全渠道整合能力有着很高要求。
即时零售并非新概念,但在最近两年疫情催化,以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购物效率和配送体验趋势推动下,即时零售成为火热风口。多位零售商就曾表示,到家业务是零售商一个很重要的渠道,未来到家业务占比能达到20%,甚至部分门店可以做到50%。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白皮书显示,2020年至2021年,国内即时零售年同比增长率保持在80%—100%。到2025年,有望达到万亿规模。这一巨大市场规模,让进入存量时代的互联网企业们喜出望外,纷纷加大布局将其视为下一个扩张主要驱动力。
美团、京东、阿里、拼多多、抖音等平台,以及盒马、朴朴、叮咚买菜等自营即时零售商,都是即时零售战场主要参与者。不过,本应参与其中的快手,尚未正式入局。
从入局主要玩家来看,京东在小时购基础上布局达达,主打小时购和到家履约服务;美团是在外卖点餐外,用明日达超市和美团闪购进行延伸,主打闪购+到家履约服务;拼多多发力24小时同城配;阿里主打协同,分散在饿了么、天猫超市、盒马等不同板块;抖音超市则在广州、深圳、惠州、东莞四地,为消费者提供“次日达”“小时达”两种服务。
总体来看,到家服务+履约能力,依然是即时零售两大关键。由此可以理解,“到家”服务能力缺失的快手,为何难以成为即时零售主要玩家。
不过,即时零售与本地生活业务概念有所不同——后者既有“到家”,也有“到店”,对物流履约能力要求没有那么高,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市场。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为19.5万亿元,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会增长为35.3万亿元,且本地生活整体线上渗透率也仅为10%。
蛋糕如此大,快手分到的却很小。“晚点LatePost”今年9月消息显示,抖音本地生活业务2022半年GMV就完成了220亿,原本“保300争400”的目标直接大幅调整到了500亿元。与之对比,本地生活业务GMV只有数亿元。
对CEO程一笑而言,如此差距显然无法接受。以今年9月开启新一轮组织结构调整,本地生活业务升级为单独事业部为节点,开始大规模布局本地生活业务。
最明显动作,是10月初开启大规模招聘。不完全统计显示,官网本地生活最新招聘超过70个岗位——仅仅在12月13日,就发布了24个招聘需求。整体来看,释放最多的是运营、产品、招商类等岗位,以及少量算法、工程、职能、战略类需求,招聘范围覆盖北区、东区、西南区、南区“四大战区”。
这些动作,可以看出非常重视本地生活业务营销上的发力,但这些营销类布局,是否能解决线下履约、运力能力的焦虑?
这并不容易。在今年,电商业务上试水过“按需派送”服务,即联合快递公司,提升末端配送服务质量和体验。不过后来电商供应链服务中心负责人称,“按需配送”服务还未大范围开展——履约能力建设又一次受阻。
第三方合作外,也试图自建物流体系,来解决运营压力。今年6月,成立了供应链管理公司“成都快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分析人士认为,其目的是更好服务电商——是否会服务于本地生活、即时零售等业务,补上“到家”能力,尚未可知。
可以肯定的是,竞争愈发惨烈,倘若仅仅依靠“到店”服务,失去的,不仅是消费者和商家的更大期待,还有市场未来更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