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王朝的创建者是主要是扶馀人,高句丽王朝是起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汉朝时曾是中国的一个县,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最终发展成一个占据中国东北大部,朝鲜半岛中部和北部的一个强大政权,不断的与中原王朝进行摩擦战斗!
高句丽的出生
高句丽的主体民族是濊貊和扶馀,是古时候生活在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后来随着高句丽领土的扩张,又吸收了靺鞨、三韩人。总体来说高句丽在文化和血缘上和如今的朝鲜半岛没有什么联系。
说到高句丽,就不得不提一下朝鲜半岛,朝鲜半岛位于大陆边缘地带,是从天平洋登上陆地的重要交通枢纽要道,从古至今一直是大国势力错综争夺的对象,因此也有亚洲的巴尔干半岛之称。
高句丽和现在的朝鲜,韩国完全是两码事,但是在的很多韩国学者老是争论高句丽是他们的祖宗之国,并以此为由,胡乱地认祖归宗,甚至把明成祖朱棣,孔子等等很多中国古代名人说成是他们韩国的祖先,以此来给自己脸上贴金,并想争取韩国对中国东北的领土权益,真是狗穿虎皮,自欺欺人而已!
高句丽从公元前37年建国,到公元668年,被大唐所灭,立国历时705年,可以说生命力极其顽强,文化底蕴深厚,高句丽与中原王朝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一次是在三国曹魏时期,公元242年,魏明帝派大将毋丘攻破高句丽都城丸都城,高句丽被迫迁都,只是好景不长。中原王朝随后经历了五胡乱华,无力关注此时的高句丽,致使高句丽又一次的做大,之后因为和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政权慕容鲜卑爆发冲突,又一次的被攻破国都,被迫再次迁都,这一次迁到了平壤。
高句丽具有完备的社会经济制度,完备的官僚体系建制,不是那种小的部落联盟,而且国内居民以耕种农业文明为主,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强大且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国家,这样一个强大可怕的少数民族政权,长期盘踞在中国的东北及朝鲜半岛,对中原文明形成泰山压顶之势,而且随时都会对中原文明造成致命的威胁,就像埋在中原文明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隐患十足。
高句丽独特的战略位置
之所以在说隋唐不遗余力地灭亡高句丽之前,要介绍这么多高句丽的位置、风土人情,是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隋唐不遗余力的一定要灭掉高句丽,是政治的需要,是维护中国统一稳定,维护中原文明可以长治久安的需要,这是一场必须要打,而且还是一定要打赢,打到高句丽灭国为止的战争,这也是为什么从三国直至隋唐,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攻打高句丽的根本原因所在,说的再直白一些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中原文明对高句丽的高强度战争,从严格意义上讲,始于隋炀帝时期,然而这三次战争都是没有什么实际结果的战争,却生生拖垮了强大的隋朝,而雄才大略的隋炀帝也因此断送了年轻的大隋江山,后世有很多学者,也经常借此抨击隋炀帝,说他穷兵黩武,要不是他盲目的去攻打高句丽,大隋根本不至于这么快的就亡国!然而这种观点,我认为有失公允。
公元612年,隋炀帝第一次率百万大军征伐高句丽,大有一举荡平高句丽的雄心壮志,然而此次因为隋炀帝的战略指挥失误,致使东征告吹。
公元613年,隋炀帝第二次率大军征伐高句丽,但是大军出发以后,后方的杨玄感发生叛乱,隋炀帝不得不中途折返,处置叛乱,这第二次出征高句丽也成了白忙活一场。
公元614年,隋炀帝第三次率大军征伐高句丽,一路之上,士兵不断逃亡,高句丽国王又主动遣使请降,于是隋炀帝又中途折返了,实际上这次也没有真正的开打。
偷鸡不成蚀把米
从这三次隋炀帝的征伐,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的征伐准备时间都是一年,在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机械化部队,没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国家的经济全靠农业为主,隋炀帝每次出征都需要从全国各地征调大量的粮食,民夫,兵士,医官,牛马、衣物、攻城器械等等,这所有人力,物资的转运全靠人抗牛拉,遇上雨雪天气,更是难上加难,但战争的出发日期是一定的,误期了是要杀头治罪的,而且每次的准备物质人力又都不是小数目,动辄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军,连续三年下来,却没有一次的真正开打,却搞的国内民怨沸腾,经济濒临崩溃,直接动摇了隋朝的根本,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最终隋朝覆灭,被李唐取代。
大唐接棒征伐
到了唐朝建立以后,李世民也一样没有忘记这个东北的强国,一日不除,如芒在背,让李世民寝食难安。
然而李世民吸取了隋亡的教训,李世民没有立马发动对东北高句丽的战争,而是在立国后的第四年,即贞观4年,先派李靖攻灭了雄踞北方的大威胁东突厥,降服西突厥,稳定了后方,避免日后对高句丽的战事开始后,面临两面作战。在灭掉东突厥以后,又经过10多年的准备,于贞观19年,李世民率大军开始征伐高句丽。
贞观19年2月即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率军东出洛阳,此战夺高句丽城池10座,斩杀高句丽4万大军,高句丽精锐损失非常之大,同时还缴获马牛各五万头,大量铁甲及其他各式装备不计其数,辽东大片土地被唐军占有,唐军损失2000,可谓大胜。
然而由于出征准备不足,后续粮草供应不上,大军御寒衣物不足,李世民无奈撤军,路遇暴风雪天气,一路上唐军死伤不计其数,真是让人痛惜不已!此战却还挖掘出了一个天才的将领,日后为唐帝国南征北战威震天下,并最终灭亡高句丽的大将----薛仁贵!
这一战,李世民御驾亲征虽然没有能够消灭高句丽,却是对高句丽的整体国力以及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为后来的唐军灭高句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后的647年和648年,唐军又二度出征高句丽,又连续斩杀高句丽军将近10万,对高句丽的国家政权早造成了更进一步的打击,进一步削弱了高句丽对抗唐王朝的实力。
到了唐高宗时期,公元660年,朝鲜半岛的百济也想浑水摸鱼,仗着高句丽撑腰,开始对唐朝的藩属国新罗进攻,唐高宗命大将军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水陆10万大军,征伐百济,此战百济举全国之力对抗,依然被大唐灭国,百济王、太子,王室等全部成为俘虏,百济200城,76万户全部成为大唐的领土,百济灭亡,高句丽少了一个重要的盟友,又为以后的攻灭高句丽创造了条件。
机会千载难逢
公元666年,高句丽的一代雄主高丽渊(盖苏文)死了,大儿子渊盖男生主政,但是他的弟弟渊盖男建不满,开始夺权,在夺权过程中,渊盖男生失败逃跑到了辽东,但是渊盖男建一直没有放过他这个大哥的想法,务必要斩草除根,渊盖男生一看,弟弟非要置自己于死地,于是向唐高宗求救,唐高宗一直以来都在为这个打不死的小强而发愁,偏在此时天上掉下个“粘豆包”,唐高宗喜出望外,立马点兵点将出发,以帮助渊盖男生平叛复位之名,行灭国之实。
唐高宗命李绩为统军大总管,统领各路大军开始向高句丽首府平壤进军,李绩不愧是一代老将,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从辽宁抚顺一路攻杀,所向披靡,连下16座高句丽城池,直接打到鸭绿江边,鸭绿江是平壤的最后一道屏障,功过鸭绿江,高句丽灭国只在弹指之间,于是,渊盖男建发动全国之力陈兵鸭绿江边,双方在此展开了一场异常惨烈的绞杀战,最终在大唐各路大军的配合下,高句丽军节节败退,固守平壤,平壤被唐军团团包围,此时平壤失去了昔日的伙伴盟友(百济,已经被唐军灭国),新罗是大唐的藩属国,平壤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城。
此时高句丽故主高藏有意投降大唐,然而渊盖男建却是死命率军抵抗,宁死不降,大将薛仁贵宛若天神一般,一路率军把高句丽军打的找不着北,之后不久渊盖男建手下的信诚和尚叛变,里应外合,唐军杀进平壤,俘获了高藏、渊盖男建、渊盖男产等一众高句丽王室成员,俘获了20多万高句丽人员,全部被强行迁入内地江淮一带,最终融为中原文明,俘虏的高句丽王室贵胄12807人全部迁往洛阳附近,有的被终生监禁直到老死狱中,有的沦为唐朝达官贵人的奴隶。高句丽的后代此后一直为大唐的事业建功立业,有名的大将高仙芝就是内迁入的高句丽人后代。至此立国达705年的高句丽被大唐灭国,唐朝在高句丽设置安东都护府,统治高句丽各地,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军2万镇守。
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朝对高句丽的灭国,大量的城市,村庄被焚烧殆尽,军队几乎被屠戮干净,剩余的子民全部被迁入内地,彻底断绝了高句丽的死灰复燃,至此这个威胁中原文明统治达700多年的少数民族政权彻底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大唐灭高句丽,可谓是为华夏立万世之功,值得大书特书的!!!
唐太宗在位征伐高句丽时,曾经说过一段话“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平,后嗣因士马强盛、谋臣导以征乱,战乱方始,故朕必伐之,不遗后世忧也”,寥寥数语,把绵延数百年的中原历次征伐高句丽的原因说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灭国高句丽,为中原文明的发展奠定了长久稳定的政治环境,感谢历代先辈的不懈努力,试想如果当时不灭亡高句丽,他必然遗祸中原,北宋的金国,明末的大清,这些都是发源于辽东的少数民族政权,就因为中原文明的一时不慎,就被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祸乱滋扰了数百年。
甚至近代的韩国,朝鲜这些东北亚国家,依然影响着中国的周边安定,如果当时任由高句丽盘踞在东北和朝鲜半岛建国,而置之不理,那恐怕后世的中原文明延续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