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是升旗手》剧照
《少年英雄·王二小》剧照
《一天零一夜》剧照
以“点亮童心 塑造未来”为主题的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戏剧展演6月8日在四川南充闭幕。来自全国27个省的34个剧目参加演出,其中大型剧目12部、组台剧目22部,涵盖话剧、音乐剧、舞剧、戏曲、木偶剧、皮影戏、杂技、魔术等艺术门类,既有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寓教于乐的民间传说、童话、神话故事,也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革命题材作品,还有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现实题材作品。
用鲜活的艺术形象感染孩子
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的艺术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艺术的重要标识。作为以孩子为主要受众的儿童剧,尤其要以鲜活的艺术形象去吸引人、感染人。
在这方面,本次展演的很多作品都非常具有说服力。比如,以川北大木偶的形式演绎“鲤鱼跳龙门”民间传说的《龙门传说》,讲述了金鲤郎不畏艰险寻斧劈山为民造福的故事,成功塑造了金鲤郎、龙王、桑姑、二娃子等艺术形象。剧中木偶身形高大,酷似真人,五官灵动,四肢灵活,不但模拟人的动作,还能表现角色的感情,给孩子们带来艺术欣赏的乐趣。还有讲述“黄鼠狼想偷吃天鹅蛋,鸭妈妈拼命保护天鹅蛋”故事的《命大福大的蛋宝宝》,成功塑造出鸭妈妈、癞蛤蟆、黄鼠狼、丑小鸭等艺术形象,用对比手法写出动物世界的真情与真爱,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成功的艺术形象,既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所以,人们总是能够从经典的艺术形象中看到自己或他人的“影子”。《孙小圣大闹天宫》中的孙小圣就是现实中很多中国孩子的真实写照。作品中,孙小圣崇拜孙大圣,但他的妈妈希望他只管学习,学校的其他活动都不要参加。作为“学霸”的孙小圣,竞选少先队大队委时,得票惨淡,很是苦恼。为了帮助他,张老师邀请他参加西游景区游览活动,让他扮演孙大圣。可他嫌辛苦,跟同学发脾气,推倒了蟠桃树。孙大圣现身对他说:“你的一切行为都在败坏我的名誉。”孙小圣由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改变和成长。《孙小圣大闹天宫》采用“穿越”手法,让孩子们既看到神话故事中的孙大圣,又看到现实中自己的“影子”孙小圣。大圣小圣两个形象,互相映照,形成对比,令人印象深刻。
用艺术反映孩子们的生活
艺术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儿童剧是演给孩子看的,描写孩子的生活、抒发孩子的情感、塑造孩子的形象是儿童剧创作永恒不变的宗旨。
孩子的生活是缤纷多彩的,这决定了对孩子生活的书写不可能采用一种方式。从内容看,本次展演的儿童剧,既有展现活泼、紧张、欢快校园生活的《今天我是升旗手》,也有描写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生活的《那山有片粉色的云》,还有记录孩子们成长过程的《大栓的小尾巴》《没有角的小犀牛》,不仅让孩子们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活,也让成人可以借此了解当下孩子的所思所想。
值得一提的是,《小溜溜溜了》不仅写孩子的生活,更引发观众对当下亲子关系的思考。《小溜溜溜了》中,小溜溜常常见不到工作忙碌的爸爸,于是他突发奇想,给自己“贴”上一张邮票,让邮递员把他邮寄出去,去找爸爸,由此展开一段妙趣横生的奇幻故事。该剧构思非常奇妙,以儿童剧的方式,揭示出当下不少父母对孩子陪伴太少的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时代在发展,孩子们在成长。如何讲好时代发展中的新故事,反映孩子们不断变化的新生活,是儿童剧创作面临的新课题。此前出现的《青春跑道》《柠檬黄的味道》敢于突破题材禁区,描写初高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写得非常阳光,不仅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而且为学生正确处理“早恋”问题提供引导,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这次展演,《一天零一夜》讲述了“科研二代”少年亮亮为了给自己制造的机器人“燃威威”寻找到世界上最厉害的芯片,与宠物伙伴龙仔、机器人圆小圆一起上天下海闯关冒险,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和挑战,终于集齐了“智”“仁”“爱”三枚子芯片,最终合成一枚“中国芯”的故事。在冒险实践中,亮亮逐渐懂得发展科技的真谛以及成长的意义。作品将儿童剧的题材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红色故事拓展到高科技领域,虽然具有科幻色彩,但十分贴合当下的时代主题,也有利于激发孩子们对高科技的兴趣。
在孩子心田播下红色种子
儿童剧区别于其他戏剧的最大特点是,除了具有娱乐功能,更具有教育功能。甚至可以说,教育是儿童剧的首要功能。当然,这里的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生硬说教,而是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的启发和引导。
少年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红色文化的滋养。在少儿教育中,有效融入红色文化,可以帮助少年儿童系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本次展演,就有不少红色题材儿童剧作品,如《少年英雄·王二小》《少共国际师》《长征路上小红军》《大豆谣》《巨人计划之信仰》《戴“星星”的孩子》《报童》《遇见星海》。
《少年英雄·王二小》讲述王二小的英雄事迹,让今天的孩子看到了榜样的力量;《少共国际师》讲述刘小六等人从小心向革命,从少年儿童成长为“小红军”的动人故事;《长征路上小红军》记录了小红军在长征路上的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炊事班长省下粮食给伤病员吃,自己却饿死了;《大豆谣》讲述了一个“活着的小萝卜头”的故事;《巨人计划之信仰》再现音乐家田汉少时积极参加学生军报效祖国的故事……这些作品正面再现了革命先辈少时的志气和骨气,有利于今天的孩子了解和学习红色历史。
如果说上述作品侧重于对红色历史的直观再现,那么《戴“星星”的孩子》《遇见星海》《报童》等作品则通过发掘革命故事中的现代意义,引发孩子对成长的思考,从而让孩子对红色故事产生共情。
《遇见星海》将革命历史题材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起来,讲述了五个孩子在学习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成长故事。《报童》描写了新华日报社的一群报童在抗战岁月中快速成长的故事。“成长”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成长”也是剧中主人公与当下孩子的共同经历。有了“成长”作桥,今天的孩子与革命战争年代的孩子,也就有了对话与共情的基础。
《戴“星星”的孩子》更是把这一基础构建得更为坚实。它通过描写抗战时期孩子剧团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形象——聪明任性的星豆、憨厚的狗墩、秀气乖巧的柳荫、淘气的小快板、爱吃零食的胖丫。他们争强好胜,互不服气,可是一旦遇到困难又如兄弟姐妹一样亲近……除了时空环境不同,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甚至缺点与今天的孩子并无二致,这深深地触动了现场的孩子们,让他们更容易走近剧中人物,并将自己的行为与剧中人物的行为进行对比,从而找到成长的坐标。
艺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本届展演,除了扎实的内容让人印象深刻,新颖的艺术形式也给观众带来了审美的愉悦。《铁窗蝴蝶》用提线木偶演出,让观众获得了一种新鲜的美感;《九色鹿》用皮影的形式讲述传奇故事,清新而又自然;《我可是特暴龙》用大人偶演出,产生了奇特的效果;《哪吒闹海新传》融入传统戏曲元素,以武术散打、翻跟斗、踢花枪、红绸舞等表现剧中内容,让老故事产生全新的审美意境。
这些剧目的创作实践表明,只有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具有审美意蕴的舞台艺术精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届儿童戏剧展演展示出新时代儿童戏剧创作的时代精神、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成功带领少年儿童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戏剧世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