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财经 集思广益/提振市场信心 着力扩大内需

集思广益/提振市场信心 着力扩大内需

集思广益/提振市场信心 着力扩大内需

过去三年,外需复苏快于内需是中国经济不均衡恢复的重要特征。基于外部环境动荡不安,对中国经济影响加深的基本判断,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内需放在2023年五项重点工作之首,并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摆在优先位置。那么,今年消费复苏情况究竟如何,本文拟结合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在讨论居民消费的同时,也是在讨论企业收入。两者的行为既有相似也有差异。虽然都是预期主导,并受流动性和政策等因素影响,但居民有“报复性”消费的冲动,而企业只有长期投资的打算。因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走势(复苏趋势)离不开去年低基数下的补偿性消费,而复合均速趋势则会影响企业扩产和招工等长期决策,尤其是社零统计来自供给端。

消费复苏是客观事实。今年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6%,较2020至2022年同期均值高出8.9个百分点。今年前五个月,社零同比增长9.3%,较一季度提高3.5个百分点;商品零售同比增长7.9%,提高了3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同比增长22.6%,提高了8.7个百分点。

然而,消费复苏的动能趋于下降。前五个月,社零四年复合平均增长4%,较一季度下降了0.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复合平均增长4.2%,低了0.4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复合平均增长2.8%,低了0.1个百分点。而且,与2015年至2019年的同期均值相比,社零、商品零售和收入分别低了5.7、5.4和7.8个百分点。

分商品看,消费复苏依然不均衡不充分。从复苏趋势看,前五个月,11个限额以上零售分项中有7个出现增速下滑,中西药品零售降幅最大,可能与去年同期疫情冲击形成的高基数有关,而汽车、通信器材类和金银珠宝的三大件消费品回暖形成支撑。从动能放缓看,仅3个分项没有出现下滑,有7个分项低于整体下降0.6%的水平。从疤痕效应看,有9个分项低于整体增速水平,且平均较2015年至2019年同期均速低了6.2个百分点,明显超过整体水平1.9个百分点的降幅;仅3个分项高于2015年至2019年均值,其中,金银珠宝既可能是消费升级,也可能是储蓄保值,而汽车依然构成支撑作用。房地产后周期消费家电、家具和装潢的“疤痕效应”属于意料之中,进一步佐证房地产周期下行。

股楼回报下跌 资金流向储蓄

不考虑流动性限制或收入约束情况下,我们以简单的两资产配置(储蓄和消费)模型理解居民消费堵点。消费回报收益率可以近似于物价变动和预期,而储蓄回报率可以近似于投资回报率。两者不一定相等,但有共通之处。房地产比较特殊,既有投资和储蓄属性,也有消费属性,因而可以放在消费和储蓄一起讨论。

居民增加储蓄可能是基于长期回报率下行的预期。一般情况下,储蓄的流向主要是房子、股市和理财。

首先是房地产下行周期越发明显。央行居民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居民投资占比在2015年二季度见顶后震荡下行,今年二季度环比下降1.3个百分点,且较2019年底下降8.8个百分点;房价上涨的预期降幅更大,环比下降2.6个百分点,且较2019年底下降10.6个百分点。

其次是当前股市结构性行情突出,未形成财富效应。今年上半年,虽然沪综指数上涨了3.7%,但是万得基金重仓指数依然下挫了3.3%,说明广大基金散户也没赚到钱。

最后是理财,包含了债券、大额存单和货币基金等。虽然理财收益率已经跌至历史新低,但是利率预期下行状态下,居民想着早存能吃更高利率,抢夺大额存单屡见报端。而且,利率下行预期也会带动房贷利率预期下行,进一步推迟购房计划。

居民减少消费,既有信心不足,也可能受到了“价格下行”的预期影响。消费者信心和消费代表股茅台的股价高度正相关,茅台曾经一度被奉为消费升级的代表指标。在经历了今年一季度的反弹后,4月、5月份茅台价格指数同比回升中断,结合房地产销售、制造业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和出口增速等指标走弱,居民消费信心短期可能再次“受挫”。大部分居民不懂深奥的经济学,对价格的预期形成来自周围商品价格的观察。中国核心CPI(消费物价指数)自2020年以来连续三年低于1%,今年前五个月同比增长0.7%,叠加折扣优惠、财政补贴和消费券等信息的长期“洗脑”,居民可能不着急“买买买”。只要居民不着急,着急的只会是库存高企的商家。

企业降本增效 就业市场添压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收入不足的问题。“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的前提条件是金融安全感。其中,劳动报酬是最重要、最稳定的收入来源。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中国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名义增速分别为6.1%、10.3%和5%,平均增长7.1%,低于2019年2.1个百分点。过去三年,零售波动明显大于以往,加上一些政策的不确定性,造成企业信心不足,普遍存在“降本增效”。这也直接造成了就业市场结构性压力较大。

内循环存在堵点需要政策来疏导。当居民不愿自主加杠杆和企业杠杆率已经较高时,政府是唯一的稳定宏观杠杆率选择。今年4月份以来,市场小作文“满天飞”,各种政策猜测层出不穷。但任何政策都是有成本的,需要多方面权衡。

传统逆周期调节“三板斧”分别是降息、促消费(大件商品)和房地产政策。利率方面,6月中旬,央行意外降息,进一步巩固经济复苏基础和提振信心。在此之前,货币政策已经使出“洪荒之力”,降准和结构性政策均已发力。由于M2(广义货币供应)持续高增,货币流通速度明显下降,今年一季度已经低于日本。即便对汇率波动容忍度提升,但降息不一定能够避开流动性陷阱,却可能加大金融空转的风险。

促消费方面,6月19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和工信部发布公告,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再次延长;6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家居消费的若干措施》,指出家居消费涉及领域多、上下游链条长、规模体量大,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提振,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增长和经济恢复。但一些政策可能已经超前“透支”需求,政策效果有所钝化。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94万辆,同比增长47%,依然是消费的绝对亮点,但较去年同期增速依然下降了64个百分点。

房地产是市场关注焦点。房地产的重要性无需赘述,政府也认同房地产是重要民生行业。今年以来,地方政府因城施策各显神通。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已有百馀城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超300次。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房地产销售在一季度有所回暖,但是4月份以后又掉头向下。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价格环比再次转负。

虽然房地产传言层出不穷,但是政策需要慎之又慎,既不能重走老路,也不能搞一刀切,要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6月26日,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要为人民群众建造好房子,提高住房品质,探索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为房屋提供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6月29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今年在需求侧首次有下降,尤其注意到去年结婚的人口不多,房产市场需要改革确保不要发生系统性风险。

总而言之,居民消费疲软是新冠疫情的后遗症,“久病不起”可能造成“类通缩”预期根深蒂固。中国经济在稳定房地产的同时也要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并能创造有效就业需求。“大水漫灌”确实能短期提振通胀预期和引导利率回升,但是低质量的增长可能会在未来引发更大的麻烦。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中国政府不缺乏勇气和智慧,必然有办法提振市场主体和居民的信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集思广益/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扩大内需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集思广益/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扩大内需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集思广益/提振市场信心,着力扩大内需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