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或许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件事的确发生了,包括《明史》在内多处均有记载。这伙倭寇共计53人(另说72人),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从绍兴上虞县登陆,竟然一路攻杀到了南京城下,一直在内陆作乱长达数月才被剿灭,期间杀伤官军多达四五千人,也堪称是一个奇迹了。
53个倭寇,一路攻杀至南京城下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六月七日,一伙倭寇在浙江绍兴上虞县登陆,与其他倭寇不同的是,这些倭寇并没有烧杀抢掠一番便撤走,而是一路高歌猛进、穿府过县,竟然一路打到了南京城下。
《明史·日本传》对这伙倭寇的行动路线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倭寇)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南镇,直驱南京。”
如果说这伙倭寇是一路偷袭到南京,那么倒也不难理解,毕竟人数过少,如果乔装打扮一番偷偷摸到南京并不困难,可从记载来看,这伙倭寇完全就是一路打过去的,根本就没有隐匿行踪。
南京可是大名的陪都,乃是极为重要的所在,然而竟然直接就被这伙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而且面对城高墙阔的南京并不惊惧,竟然还试探性的进行了攻城,“贼遂直趋南京,其酋衣红乘马,张黄盖整,众犯大安德门,我兵自城上以火铳击之,贼沿外城小安德、夹岗等门,往来窥觇会城中,获其所,遣谍者,贼乃引众由铺岗趋秣陵关而去。”
时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何良俊在笔记中,对这让人瞠目结舌的一幕进行了记载,“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被)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八.九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
也就是说,面对这伙几十人的倭寇,南京守军与其交战,竟然被杀了两个把总指挥,死了八九百士兵,而南京城更是紧闭城门,连老百姓都登城备战,竟然坐视其攻城不下而自行离去。关于倭寇的人数,这段记载虽然与《筹海图编》中有所差异,可不论是53人还是72人,都有点不应该吧。
仅仅几十人,为何能够打到南京城下
从各种记载来看,被数十个倭寇打到南京城下,这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了,可是何以至此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记载,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伙倭寇打到南陵时,南陵县派出三百多名官兵守城,结果三百多名官兵竟然被五十多个倭寇击溃,倭寇冲入县城纵火焚屋。周围三个县得知消息,均派兵前来支援,用弓箭射杀这伙倭寇,然而令人惊叹的一幕出现了,“(官军)引弓射之,贼悉手接其矢,诸军相顾愕贻,逐俱溃。”
就是说,官军用弓箭射向倭寇,结果倭寇竟然纷纷用手去接箭矢,官军将士于是便溃败了。如果这段记载没有出错或夸张,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要么官军平时疏于训练已经根本无力拉弓,导致射出去的箭绵软无力;要么就是官军平日里为了应付训练,对弓箭作了手脚,看似与普通弓箭没有差别,事实上却根本没有杀伤力。
而像这等奇葩的战况简直比比皆是,例如在芜湖时,县丞眼见对方人少,于是便率领芜湖官兵与其交战,结果倭寇没有杀伤一个,自己却反被杀死。而在江宁镇,指挥朱襄和蒋升率兵和倭寇交战,结果朱襄战死、蒋升负伤,而官兵更是死伤多达三百余人。
总之,这是一伙创造了奇迹的倭寇,他们虽然仅仅只有数十人,却在大明土地上转悠了两三个月、转战数千里,更是取得了击杀一个御史、一个县丞、两个指挥、两个把总和四五千士兵的辉煌战绩。
倭寇的目的是什么
至于这伙长期滞留内地的倭寇,他们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倭寇,《筹海图编》有载,“其所经历八郡,转战三千里,凡人材、物力、地形靡不了然于胸中;不杀人,不掠财,不奸妇女,周流深入,其志讵可测耶!”那么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平日里,倭寇虽然也比较凶悍,但通常都是为了钱财美色,不会过多与官军纠缠厮杀,烧杀抢掠一番之后便直接乘船离去,而这伙倭寇却不同,虽说也进行了劫掠,但似乎并不是主要目的,而且竟然多次与数倍于自己的官军直接交战,在陆地作战长达两三个月,却丝毫没有离去的打算,着实让人奇怪。
当时人们猜测应该这支如此精悍的倭寇,应该只是侦查部队,其最终目的应该是“大举入寇”。不过我认为不大像,如果是侦察部队,他们反而不会如此明目张胆的与官军交手。
我们不妨从这伙倭寇的结局来入手,这伙倭寇最终因为迷路,在寻找向导之时又被骗入了明军埋伏圈,最终全军覆没。由此,我猜测这伙倭寇可能是在沿海地区已经被祸害的很严重,已经很难抢到什么宝贝的情况下,打算深入内地,到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进行劫掠,结果没想到迷路了,我想这也是其为何经常和官军交手,却始终没有退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