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浙江贪墨的案子牵扯到了严世蕃,但鉴于“倒严”的时机未到,嘉靖皇帝也只能命严世蕃退出内阁;同时,为了平衡内阁势力,嘉靖皇帝还命“清流党”的两位中坚力量——高拱、张居正退出内阁。
削弱“严党”以后就是扳倒“严党”,扳倒“严党”以后就是“清流党”控制内阁,为了保持自己的绝对权威,更为继续牢固控制内阁,嘉靖皇帝给“准首辅”——徐阶挖了一个大坑,将高拱、张居正退出内阁的原因归结成了“朕纳徐阶谏言”。
“严党”还没倒,“清流党”内部就已经出现了裂缝,嘉靖皇帝玩的这一手平衡术,确实高明。
内阁会议的最后,严世蕃一句“严世蕃、高拱、张居正可以回部了”,让三人落寞离开。
此时的严世蕃心中愤怒,高拱和张居正也高兴不起来,有对“严党”尚未倒下的愤怒,更有对徐阶将自己逐出内阁的不满。
都是一肚子气没地方撒,三位又同时走在唯一一条返回本部的路上,一场对骂,在所难免。
走到最前面的严世蕃猛地回头,大声讽刺道:
“把我拉下了马,还以为二位赏了紫禁城乘坐二人抬舆呢。原来你们也还是步行啊。”
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严世蕃即使被退出内阁,但还有一个“内阁首辅”的爹;严嵩虽然只是担着“内阁首辅”的名,但震慑仍在,威力不减。再加上严世蕃二十多年养就的嚣张跋扈气,这次对骂,自然要严世蕃才敢开头。
内阁会议上,被郑泌昌、何茂才气到昏头的严世蕃,终于恢复了智慧值,专挑别人的软肋进攻。
高拱、张居正入职内阁的主要工作,不是为民做主,也不是替朝廷分忧,而是一心想要扳倒“严党”。至于扳倒“严党”以后,他们会有何种表现,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严党”,那就仁者见仁了。
现在,“严党”的代表人物——严世蕃被扳倒了,高拱和张居正却也没能占到便宜,着实憋屈。更重要的是,并未犯错的高拱、张居正之所以被退出内阁,竟还是因为“自己人”的“谏言”,“严党”还没倒,自己人就先内讧了,着实丢人。
听到这句话,高拱站不住了,立马予以回击:
“人生两腿,都是用来步行的。难道小阁老的腿离了马就连路都不能走了?”
所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剧中的严世蕃虽然并没体现,但历史上的严世蕃双腿有疾,高拱的这句回击确实够劲。更关键的是,高拱仍然称呼严世蕃为“小阁老”,一个被刚刚被退出内阁的小阁老,这波讽刺进攻,力度不小啊!
本就窝着一肚子火的严世蕃,更加愤怒,立马反击:
“高肃卿!”
高声喝止对方,给自己留下反驳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吵架的基本要素。
“‘少小离家老大回’,你要真是个愿意走路的,今日就该明白,自己可以走了。”
这句讽刺更为直接:高肃卿啊高肃卿,你这是转了一圈又返回了原点啊,识相点,趁早辞职回家吧!
“你要还是想赖着等内阁首辅那把椅子,我告诉你,徐阶现在都还没坐上呢。就算徐阶坐上了,也不会传给你,江南他还有个学生赵贞吉在等着,你身边他也还有个学生张居正在等着。”
矛头直指“清流党”内部脆弱的关系网,再加上嘉靖皇帝专门给徐阶挖的一个大坑,严世蕃的这一句挑拨,一击致命。
徐阶和高拱之间的关系,高拱和张居正之间的关系,高拱和赵贞吉之间的关系,张居正和赵贞吉之间的关系,严世蕃只用了一句话就将“清流党”的根本搅乱了。
六部官员、封疆大吏,哪个不想进入内阁?进入内阁以后,哪个又不想成为首辅?权力啊,男人最中意的春药啊!还记得徐阶在内阁会议上宣旨,读到“朕听纳严嵩徐阶建言,着将严世蕃高拱张居正除去内阁阁员之职”时,高拱足以杀人的眼神吗?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清流”也不外如是!
严世蕃的这句话,纵然直接说到了高拱的痛处,但他也不会轻易上套,只能耍起了“无赖”:
“我没有什么当首辅的爹,也从来没有想当首辅!”
我不听,我不听,王八念经;我不想,我不想,用你挑唆!
说完,高拱干了一件小孩子才能干出的事儿——大步向前,故意撞了一下严世蕃,径直离开。
关于高拱的这个举动,原著小说中有过极为地道的解释:
爱吵架的从来就怕两种人,一种是任你暴跳如雷,他却心静如水;一种是挑你一枪,扬长而去。高拱今日使的就是第二招,把个严世蕃气得撂在那里,偏又在西苑,总不成提着袍子追过去打。
进士出身的高肃卿,在饱读诗书的同时,竟也没忘了掌握吵架的进攻策略和基本手法,这是斗争斗出了经验,斗出了心得啊!
饶是严世蕃再嚣张,总不能冲过去再撞回来,只能将这份愤怒转向了另一个人——张居正。
“张神童。”
没有称呼“名”,没有称呼“字”,甚至连官称职务也没有,直接喊了一声“张神童”。这明显是长辈称呼晚辈的方式。
按理说,徐阶称呼严世蕃为“东楼兄”,张居正又是徐阶的学生,严世蕃应为张居正的长辈;但两人毕竟同朝为臣,而且同在内阁任职,官职级别又基本相当,如此称呼,侮辱性极强啊!
“你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应该知道三国时还有个神童,孔北海的典故吧!”
“孔北海”,也就是我们小学课本中的常客——让梨的孔融!这里,提一句题外话,不建议提倡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贪吃贪大贪多是孩子的本性,逼其谦让只是强行改变孩子的意志,甚至会挫伤孩子的竞争意识,弊大于利!
张居正不愧“神童”美誉,严世蕃这句话一出便立马猜到了他的关键所在,回应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然。小阁老是不是想说张某少时会读书,大了未必能成器,是吧?”
其实,严世蕃这个时候提起孔融,并非此意,毕竟此时的张居正已然成器,日后更是一手造就了大明中兴。但既然张居正这样自抑了,严世蕃乐得接受。
“聪明。如果只是不成器倒是孔融的福,只怕聪明反被聪明误,招来杀身之祸。”
这才是严世蕃这波进攻的关键点——别太嚣张,别太逞能,小心落得孔融的悲凉下场。
来看张居正的反击:
“孔融是被曹操杀的,但不知我大明朝谁又是曹操。”
孔融,因为抨议时政,言辞激烈,惹怒了曹操而被杀,但千古以来,孔融却落得直言美名,曹操反倒成为不能纳取谏言的负面典型。严世蕃喜欢把所有事都往嘉靖皇帝身上扯,张居正的这句回答也是如此。
你说我是第二个孔融,意思就是说当今的皇上就是第二个曹操,会杀了我?
严世蕃自然不敢说嘉靖皇帝是第二个曹操,赶紧反驳:
“自古杀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也不只曹操!”
我可没说是嘉靖皇帝会杀你,更没说嘉靖皇帝就是第二个曹操!你这样自作聪明的人,不止皇帝烦,几乎人人得而诛之!
对骂,张居正明显不是对手,那就往大了扯,用圣人先贤予以压制,这才是“清流”吃饭的本事。
“太史公有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能为国捐躯,张某坦然受之。”
听到这句话,严世蕃终于找到了进攻的关键点,就是这句“为国”。
“你也敢跟我侈谈为国!”
类似的话,对着胡宗宪,严世蕃曾经给出过这样的说法——“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都在我肩上担着”;对着严嵩,严世蕃也曾夸口过——“你老替皇上遮风挡雨,儿子可一直在替你老遮风挡雨”。
严世蕃,到底败在哪里?
败就败在他从来没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总以为嘉靖皇帝离开自己就会立马垮台;总以为自己掌握着大明王朝的命脉。严世蕃认为,自己拼命替嘉靖皇帝敛财,就是为臣之忠;自己顺便捞一点,也是理所应当;可嘉靖皇帝要的不止是钱,还有自己最缺的清名。更何况,嘉靖皇帝本就是个视钱如命的主儿,严世蕃捞一点可以,捞多了就是找死。
朝廷出了事,严嵩想的是怎么往自己身上背;而严世蕃则想着怎么往嘉靖皇帝身上扯!这就是区别,这就是“倒严,不倒严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严世蕃被退出内阁,严嵩被剥夺“领内阁实事”之权,还没能让严世蕃明白这是嘉靖皇帝“倒严”的准备工作,还是以“肩抗两京一十三省”自居,严世蕃这是唯恐自己死的慢啊!
只是,严世蕃的这句话给别人说,是“大奸似忠”,但如果对“清流党”说,却绝对有资格。
“国库空虚,我们想方设法弥补亏空,你们却釜底抽薪,几时想过这个国,想过我大明朝!”
有没有发现,“严党”虽然贪,但却一直在干实事;“清流党”的口号喊得震山响,可实实在在干了什么实事没有?面前这位“张神童”,贪腐半生,可还是名誉天下,这可能就是严世蕃心中愤慨的原因。
“严党”敛财是真,但一直努力供应胡宗宪的抗倭军需也是真;“严党”兼并土地,盘剥百姓是真;但别忘了,张居正还曾经打算用浙江全省百姓的命,以求扳倒“严党”呢!
对啊,“清流”,几时想过百姓,几时想过大明朝?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只不过“严党”当权,“清流党”势弱,必须先斗倒“严党”再成为第二个“严党”罢了。
严世蕃的这句话,张居正无法反驳,一来,严世蕃的这个帽子扣得太大,张居正找不到反驳的缺口;二来,严世蕃说得并没错,张居正这帮“清流”确实一直在阻挠“严党”的行动。
对骂,让对方骂得无法反驳怎么办?
让他继续骂,总会有漏洞出现!
“我倒真想听听小阁老你们是如何为大明朝弥补亏空,我们又怎么釜底抽薪了。请赐教。”
严世蕃继续:
“户部兵部工部还有宫里都在等着钱用,年初议事你也是伸手要钱的一个,好不容易跟西洋商人谈成了五十万匹丝绸的生意,你们偏要找两个不要命的去阻挡!张太岳,摸着胸口想想,拿人家当枪使,只为要拱倒我们,那些理学心学你和你的老师都学到哪里去了!”
严世蕃的这句话确实没错,“清流党”拼命掣肘,就是为了扳倒“严党”。真为了浙江百姓考虑,还会有牺牲一省百姓的言论吗?
只是,严世蕃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竟然拿出了具体事例说明,而且还是已经形成公议的案例。这下,张居正终于找到了反驳的理由:
“小阁老这话说得不在理。马宁远被诛,你们举荐了个高翰文去。常伯熙张知良被诛,裕王举荐了海瑞和王用汲去,都是为了推行国策。”
张居正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严世蕃在第一次御前财政会议上的抱怨——“为什么干得越多,受到的责罚就越多”。浙江“改稻为桑”一直是“严党”在具体推行,出了事,可不就是“严党”成员被杀、被罚、被处置吗?
这就是“清流”的拿手本事——我不干事,我就永远不会犯错;你要干事,你就会犯错,我就往死里弹劾你!
举荐海瑞、王用汲前往浙江之前,裕王曾经有一句经典的话——“争一两个县,有什么用”,如果不是裕王妃的劝谏,“清流”会怎么听任浙江百姓死活,只有天知道。现在,“改稻为桑”的国策搁置了,张居正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可如果“改稻为桑”的国策成功了,国库空虚填补了,浙江百姓安抚了,张居正又会怎么说?
你看吧,我就说这个国策可行吧,要不然,我们也不会派两个知县前往支持了!
张居正的反驳还没结束:
“要说海瑞王用汲是被我们当枪使,那高翰文是小阁老举荐的,为何也反对你们那套改稻为桑?还有胡宗宪,东南一柱,国之干城,严阁老引为心腹,一开始就反对你们的那个方略,他们也是我们使出的枪吗?”
高翰文,严世蕃亲自举荐的;胡宗宪,严嵩亲自调教、一手提拔的;有了这两位对“改稻为桑”的阻拦,张居正的底气更足了,反驳起来也更带劲了!
现在,轮到严世蕃无以应对,只能耍无赖了。
“好!我举荐的人现在被抓了,你们举荐的人依然在那里兴风作浪!今天你们又愣弄了个赵贞吉到浙江去,抓了郑泌昌何茂才,还不是想去掣胡宗宪的肘!”
小阁老也真是好意思开牙,想当初,是谁硬逼着胡宗宪辞职,甚至连辞职信都帮着写好了!
“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搅得胡宗宪前方打仗没了军需,吃了败仗,搅得东南大乱,把大明朝亡了,老子无非陪着你们一起完命就是!”
严世蕃,直到现在才明白胡宗宪对于“严党”的重要意义,有胡宗宪在,即使嘉靖皇帝有“倒严”的心思,也得好好掂量掂量;一旦胡宗宪倒台,嘉靖皇帝想杀严世蕃就只需要动动嘴了。
扔下这句话,严世蕃愤然离开,只留张居正一人呆呆站立,不知道此时的张居正是不是在想:将来,我成了严嵩,会不会也有人这样骂我呢?将来,我成了严嵩,谁又是保住我的胡宗宪呢?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