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画像
至和元年,司马光和王安石是惺惺相惜的朋友,两个人都是少年英才,那时意气勃发,后来二人在文学成就上也难分高低,但是在宋朝朝廷上,司马光和王安石的状态是你死我活,互相看不惯。为什么?文人相轻?还是其他什么情况,其实这一切的开始,就在于历史上争议颇多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有益于民,还是北宋灭亡的加速器?
宋神宗赵顼一心寻找积极的办法,希望改变宋朝由来已久的积贫积弱,而王安石刚好有改革的热情和方略,于是,王安石变法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熙宁二年,宋神宗升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军",内能改变贫弱,积累财富,外能对抗强敌,不至于丢失国土。针对这两个目标,他制定了保甲法、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保马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裁兵法和针对太学、官员裁减的改革,改革的内容涉及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水利等。
其中最重要、争议最大的就是青苗法。
青苗法,取名自"青黄不接"在每年二月、五月时,农户家没有剩余的粮食,而离丰收还有一段时间。王安石认为,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的,等到夏秋粮食下来,再还给官府。
王安石画像
此法是司马光和王安石决裂的关键,也是史学家没有对错定论的一项措施。
在改革之初,司马光甚至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不仅如此,还劝导反对的保守派,但是当青苗法一出,司马光就坚决反对这个政策,认为此举其实是不能够真正为民谋福利,而且会使得手下的官员,徇私枉法,克扣粮食,造成农民生活更加困苦。
但是宋神宗没有听他的建议,司马光因此被贬在洛阳待了十五年,不问政事,同时被贬的还有苏轼、苏辙。
《资治通鉴》
从此,昔日好友变成了政敌,二人水火不容。王安石坚持变法,司马光一心修《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召回反变法的司马光,司马光任职后,将王安石变法一一革除。
司马光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痛恨到一定的程度,在王安石实行变法的十五年,在洛阳专心修书,不问政事。元祐初年,司马光重新回到朝堂,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全部废除,史称"元祐更化"。当时知开封府的蔡京听司马光的命令,仅仅用了五天就将王安石的改革全部废除。
司马光画像
王安石冲破阻碍辛辛苦苦15年的变法,仅仅用了5天就被废除的干干净净。
往后几年,司马光在高太后的支持下,逐渐清理了改革党和全国各地的变法事宜,也因此他被认定是守旧派。
实际上,并非如此,司马光最早的时候,依旧是个开明的保守派,他是赞成改革的。他幼年跟随父亲游历过各个县城,见过乡下农户过得凄惨的日子,知道稼穑的艰辛,他并不是个只知道舞文弄墨的文人。
高太后影视剧形象
然而,王安石的变法,弊端太多,他看在眼里,他知道青苗法制定后,一些官员会逼迫农户贷粮、贷款,等到秋天的时候,要还的粮食和钱财翻了一倍,农民的生活更加困苦。有些无良的官员,甚至拿劣等的种子,来换农户秋收的新粮,农户拿不出来,最后还是要用土地抵押。而保甲法的实施,让一部分人为了不被选中当保丁,自断手腕,司马光知王安石根本没有解决本质的问题,反而使得民不聊生。
司马光画像
司马光心里苦,王安石又何尝不是,他在向全国推广青苗法的时候,在自己曾经管辖的县区试验过,效果极好,怎么全国推广就成了弊端?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忘记一件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他们的时代只要依旧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关于土地改良的实施就不能很好的完成。
并且宋朝信息的传输速度有限,一些百姓或者官员,根本不了解改革的真正意图,所以出现一些官员滥用职权,搜刮百姓,而这些贪污之法,又归到王安石头上,王安石心里难过啊!但是为了宋朝的发展,顶着巨大的压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王安石变法
而司马光在洛阳的十五年里,心中的积怨,渐渐变了样,他忘记了王安石变法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从而将怨气全部归到了王安石身上。司马光不满王安石日久。实际上,宋神宗确实也有错。
积贫积弱的大宋朝,最后的机会已经失去。
宋朝重文轻武,源于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陈桥兵变,靠的就是手中的兵权,所以他极度担心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宋朝,这就导致宋朝的军队被设置了一系列冗杂的职位,一个职位有很多人任职,又有人监督这些任职的,而且对内严密,对外无力。
这样产生两个弊端官员多导致"冗官";军队武力低,却要养着导致"冗兵"。而养着多余的官员和士兵的钱,占了国库的大部分收入,产生了冗费。"三冗"之后加上土地兼并,宋朝明面是祥和一片,实际上只剩下一个空壳子。宋神宗和王安石深知这一点。
宋神宗
所以在王安石的改革中,裁减官员,节俭军费,减少土地兼并,都是有针对性的,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甚至依靠这些改革取得了和吐蕃作战的胜利,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王安石变法并非一无是处。
而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收到那么多的不满,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宋神宗的态度。宋神宗作为皇帝,不能处理好改革派和反改革派的意见,过于极端。若是能圆融两派的意见,"熙宁改革"尚有余地。而且对王安石不能坚定态度,时而支持,时而反对,也使得反对派看到有机可乘。
宋朝没有社会土壤可以支持王安石的变法,甚至有人说北宋的灭亡和王安石有莫大的关系。可司马光又何尝不是将把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无论如何割地赔款都是大错,不可原谅。
司马光画像
对于王安石变法,从古到今一直有争议,史学家也没有个定论,在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中,甚至可以说将王安石描写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投机者。而实际上,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为了朝代尽心的官员,只是两个政见不合,又没有触及到社会的根本弊端,故而失败了。
实际上,王安石尽力一搏,去做了,从历史看是一个进步,一种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