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后来结局如何?

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后来结局如何?

一老者劝诫朱元璋:“想成大事,就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听后很是不爽:“怎么我要成大事还不能称王呢?当今天下战乱纷纷,称王称帝的人多了去。”

这个敢对朱元璋提出缓称王的老者叫朱升,虽已年长,可却是肚中有墨水,脑中有谋略的能者。朱升初次见朱元璋时,就对他说了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对朱升提出的这九字方针有些疑惑,这高筑墙,广积粮,都很好理解。毕竟占据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盘是相当重要的,再者粮草充足对任何一个军营来说都是最基本的要素。

朱升让朱元璋缓称王,朱元璋心里却不高兴了。现如今天下大乱,称王称帝的人多了去,为何偏偏自己还不能称王。要知道朱元璋可是白手打天下,在战火纷争的年代,好不容易闯出一番天地来,要是自己称王了,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也能封个一官半职,才会更加忠心于自己。

朱升一看就看出了朱元璋对缓称王的不解,当即解释起来:“将军肯定不会止步于眼前的战绩,肯定会继续开疆辟土,如将军以眼前的实力就称王称帝起来,看似名声响亮了,可祸端也离将军不远了。”

朱元璋见朱升提及祸端一事,就神色严肃地看向朱升,只见朱升又不疾不徐地说:“将军肯定不希望自己是个外表鲜亮里面光的空壳帝王吧!将军当然希望自己能成为宏图霸业,一统天下,成为一个实至名归的帝王。”

“可现如今普天之下,称王称帝的都没能捞着什么好。元朝朝廷虽苟延残喘,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草原上的蒙古骑兵在战场上还是英勇善战的。元朝朝廷对那些称王称帝的人虎视眈眈,恨不得一夜就把这些个起义军一举歼灭,”朱升平和道。

朱元璋此刻才琢磨出朱升话中的意味来,就示意朱升继续说。朱升道:“刘福通等人,向往自己的政权,可却被朝廷当成眼中钉肉中刺,时不时就来个围剿攻打。而徐寿辉和张士诚等地方割据势力也是如此,对称王称帝太上心了。一旦称王称帝了,就是和朝廷公开叫板了,马上就成了朝廷的攻击对象。”

朱升说完,许久朱元璋才大声叫好,认定朱升的建议非常好。只要自己不着急称王称帝,不仅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还可以有时间来扩充自己的力量和粮草,为日后称王称帝奠定有利的基础。

于是,朱元璋把自己内心里称王称帝的想法压制下来,而是默默无闻地招兵买马,扩充兵力,并且四处搜罗名人志士,像宋濂、刘伯温这样的人才,纷纷被他召入麾下,实力大增,朝着称帝路越走越近。

朱升是朱元璋前期的重要谋臣,当初大将邓愈说他相当于三国的诸葛亮,朱元璋对他非常尊敬,言听计从,朱元璋之所以在至正二十四年之前,一直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

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的多次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为消灭元朝,统一中原,建立明王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朱元璋称帝后,为了表示对朱升的感谢,晋升他为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知制诰衔,同修国史,凡军政机密均与之相商。

当时,朱元璋颁赐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刘伯温等人的制诰文字、皇室礼乐制度及各种诏令大都是朱升执笔。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免他朝谒。朱元璋之所以能一统天下,登基为帝,朱升出力颇多,朱升相对于朱元璋,就好比张良对于刘邦,诸葛亮对于刘备。然而,朱升的名气在后世并不大,还不如刘伯温、李善长、徐达、汤和等人。

其实,这正是朱升的聪明之处。朱升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在朱元璋称帝的第二年,朱升就效仿范蠡,以年迈和“祭扫祖茔”为由辞官隐居,明哲保身。朱元璋感念他的功绩,要将他重重封赏一番,但朱升执意退隐,坚辞不受。而且朱升还效仿范蠡,没有回老家休宁归隐,而是几番周折后,在一个不被人所知的南龙港建了房屋隐居下来。

伴君如伴虎,真正的智慧是大智若愚,同为谋臣的刘伯温,就是因为没有及时隐退,他的聪明招致朱元璋忌惮,最终惹祸上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元朝,称帝,朱元璋,称王,实力,朝廷,朱升,刘伯温,将军,广积粮,观点评论,朱元璋,王称帝,朱升,刘伯温,张士诚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元朝,称帝,朱元璋,称王,实力,朝廷,朱升,刘伯温,将军,广积粮,观点评论,朱元璋,王称帝,朱升,刘伯温,张士诚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元朝,称帝,朱元璋,称王,实力,朝廷,朱升,刘伯温,将军,广积粮,观点评论,朱元璋,王称帝,朱升,刘伯温,张士诚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