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最爱的太子朱标离开了人世,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继承人问题。他曾提议立燕王朱棣为太子,有大臣站出来反对,若是立燕王,秦王和晋王的位置该如何摆?于是朱元璋打消了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改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野心勃勃的朱棣很幸运,因为他靖难之时,成功路上的一些阻碍已经被老天爷清理了。洪武二十八年,二哥朱樉走了;洪武三十一年,三个朱棡也走了。因为死无对证,朱棣篡改了史书,说自己是嫡长子,其他皇子都是庶子,朱棣才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有人说,若不是晋王朱棡早死,朱棣起兵成功还是个未知数呢!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理由如下:
第一:朱棡真的很不堪吗?
《明史》记载,朱棡这个人脾气他别不好,在藩国多行不法,还被人举报谋反,惹得朱元璋大怒,幸好太子朱标宽厚仁爱,替他求情才免遭于难,自此以后,才改过自新,夹紧尾巴做人。朱棡脾气暴躁却有其事,洪武十一年,朱棡离开南京到藩国去,朱元璋对这个儿子很是宠爱,于是派了跟随二十几年的厨师徐兴祖跟随,可这个朱棡偏偏不领情,嫌弃徐兴祖做的饭菜不好吃,拿起鞭子就往徐兴祖身上抽。为此,朱元璋特意写信把朱棡骂了一顿。
要说朱棡谋反,可真就冤枉他了。据专家考证,关于朱棡谋反的记载最早来源于《奉天靖难记》,这本书成书于永乐二年,里面有很多内容都在极力贬低懿文太子朱标和建文帝,大肆宣扬朱棣的英明神武,对朱棡也多有贬低。很明显,这是为朱棣篡位做掩护而不惜扭曲史实。《奉天靖难记》还说朱标和朱棡为了争夺皇位而产生矛盾,这也很明显是不科学的,朱元璋对朱标最是喜爱,储君地位也牢不可破,加上朱标和朱棡一母同胞,感情比较好,朱棡自然不会有谋反的野心。可真是因为《奉天靖难记》对朱棡的污蔑,后世沿袭了朱棡谋反的说法。
说朱棡多行不法,也是对朱棡的污蔑。朱元璋有一本著作,叫《御制纪非录》,这可是一本奇书,因为这本书用来专门记录王子的不法行为,榜上有名的是秦王、周王、齐王、潭王、鲁王、代王、靖江王,这当中最坏的非秦王朱樉莫属。朱樉罪大恶极,朱元璋甚至在朱樉的祭文里破口大骂。按照朱元璋的性子,若是朱棡也多行不法,自然没理由偏袒,《御制纪非录》也应该给他留有一席之地才对。可惜《御制纪非录》并没有相关记载。
第二:朱元璋到底有多倚重朱棡?
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大肆分封诸王,这明显是历史的倒退。但朱元璋勤学好问,对历史有一番理解,实行分封也有他的考量在里面。他希望通过分封自己的子孙,达到保卫国家的目的。朱元璋看好朱棡,体现在对朱棡分封上。有人说,把朱棣分封到北平,把朱棡分封到山西,明显是更加看重朱棣。其实不然,在朱元璋的认知里,山西的地位明显比北平重要。朱元璋曾经说过:“山西表里山河,地产良马,其民刚壮,所谓山西出将者也,北近胡虏。”关陕地区才是防范北元的中心。加上朱樉为非作歹,让朱元璋很是失望,所以朱元璋更加依仗朱棡。
其次,这种倚重体现在蓝玉案中。朱元璋在处置蓝玉之前,悄悄给朱棡发消息,这样部署 “将总兵官太师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所统河南、山西各都司马步军点视,领率塞上隄备。其总兵官宋国公、颍国公、开国公、定远侯、全宁侯,皆驰驿赴京议事。在塞官军并不取赴京诸侯等,悉听节制,如制奉行。”将与蓝玉有关的重要人物调回南京,其他人听朱棡节制。做完这些后,朱元璋才觉得对蓝玉发起进攻。于此同时,在朱元璋授命之下,会宁侯张温、安庆侯仇正、徽先伯桑敬被朱棡直接诛杀,一些相关涉案人员也是由朱棡直接押送的。蓝玉案之后,开国功臣的军队实力被大大削弱。此消彼长,诸王的军事权重加强,朱元璋真正落实了一朱樉、朱棡、朱棣为首的藩王守边制。
此外,朱元璋在世时,常常利用朱棡节制朱棣。明史里记载:“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朱元璋更为倚重朱棡,对朱棣更多的是不放心。山西为防御蒙古入侵中原之重镇。朱棡统领诸藩,总理机务,朱元璋经常对朱棡进行军事上的指示,于内容包括军士调动、边塞布防、军事设施、屯田放牧、攻防战略等诸多方面。对于一些重大的军事活动,需要“燕晋二王督”,没有晋王的命令,朱棣根本动不了。
除了军事上的实力外,朱棡这个人“修目美髯,顾盼有威,多智数。”不仅长得帅,还比较聪明。朱棡的文化素养也是比较高的,他小时候“学文于宋濂,学书于杜环”。由此可知,朱棡并非有勇无谋的武夫。若是和朱棣较量一番,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
参考书目:
杨永康《明初晋王朱棡事迹辨正——兼及<太祖皇帝钦录>的史料价值》
张廷玉《明史》
朱元璋《御制纪非录》
朱元璋《太祖皇帝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