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
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常年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叶,借助中原大地不断的战乱和逃荒开始强盛起来,并吞了邻近的部落。西魏时建立政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不过东突厥很快被隋朝军队打败而败落,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突厥无法对隋朝形成威胁。但随着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中原大地乱成了一锅粥,东西突厥趁机迅速统一,实力迅速发展起来,一跃成为雄踞漠北、力控西域、对中原地区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晋阳起兵
到616年,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觉得时机成熟,于617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
但此时的突厥却趁此机会趁机袭击晋阳,尽管被李渊用空城计吓退,但依然从晋阳、太原等地劫掠了大量物资。
突厥的突然袭击给李渊提了个醒。为了保证自己大后方的安全,防止突厥与刘武周攻打自己,李渊选择北结突厥,亲自写信给突厥始毕可汗,说:“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还,共突厥和亲。。。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
李渊这番话说到了突厥始毕可汗的心坎上,刘文静、康鞘利率领500人、2000匹马协助李渊。
但随着李渊的势力越来越大,突厥的胃口也越来越大,经常找各种借口要求李渊进贡财物。虽说史书记载是“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但实际上因为李渊不如突厥,因此只能忍气吞声,用赏赐一词不过是更加好听点罢了。
在始毕可汗去世后,为了表示哀悼,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处罗可汗死后也享受到了同样的待遇。
此时唐朝的实力孱弱,而且与其他集团争夺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结束,因此只能忍气吞声,小心讨好突厥,防止遭到他们的突袭。同时拼命消灭臣属于突厥的割据势力,
渭水之盟
但李唐的不断妥协并不能满足突厥日益膨胀的胃口,突厥依然时不时得骚扰唐朝边境,掠夺人口和财富,甚至在626年,由颉利可汗领兵20万打到了渭水便桥以北,距离长安城仅40里。
李世民采取疑兵之计,迫使颉利可汗不敢轻易渡河。在渭水河边,李世民一边怒斥颉利可汗背约,一边又许以金帛财物。双方杀白马结盟,突厥撤军而去。这就是著名的“渭水之盟”。
经此一役,李世民决心进口复仇。他注重国内经济发展,知人善用,建立起了强大的军队,储备了充足的后勤补给,同时还取得了恒安、朔方等进攻东突厥的基地。
而此时突厥却因为自己的横征暴敛导致实力不断下降,一些属国纷纷起来反抗,统治者之间也开始出现分裂,反击东突厥的时机终于到了。
629年,唐军与突厥军在白道展开大战,突厥被打败,屯营于碛口。
630年,李靖进攻定襄大破突厥,俘获杨正道及炀帝萧后,将其送于长安,突厥颉利可汗孤身逃走。 随后李靖又指挥唐军击败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十多万突厥人。
李绩率领另一支唐军屯于碛口,俘获五万多突厥人。突厥颉利可汗骑千里马想要逃到吐谷浑,唐朝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生擒了突厥颉利可汗。
至此东突厥彻底灭亡,李世民对突厥称臣纳贡的历史就此结束。
无论李世民也好,李渊也好,他们对突厥的称臣纳贡实际上都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大丈夫能屈能伸,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如果没有李世民和李渊卧薪尝胆的这12年,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的“贞观之治”,更别提大唐盛世了。
所以说一时的失败不代表一世的失败,一时的弱小不代表一世的弱小,心存高远,卧薪尝胆,终有一天会迎来逆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