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如果被找到,那么中国的文化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历史地位绝对不亚于任何一次帝王级的考古。
《永乐大典》编修于明成祖朱棣时期,修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算是现代时期要进行大型的百科全书的编撰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朱棣登基后,就令大学士解缙主持编撰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这部书内容之广,数量之大,举世罕见,直到今日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图书,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这里面不但包涵经史子集,连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都一概在内。
《永乐大典》的主要内容其实还是以儒、道、释为主,再补充了很多中国几千年的各行各业的经典典籍。朝廷组织的该书的编撰队伍高达3000多人,这还不算抄录者,朱棣为了把《永乐大典》修得更好,全国召集写字很漂亮的人,按照四品的待遇进行补贴,集中在北京翰林院编撰、抄写该书。
有了皇帝的支持,《永乐大典》成书很快,用了5年的时间终于编撰成功,明成祖朱棣亲自做序,并以此作为国之重宝存放,按照现在的存本来看,整部《永乐大典》的体积需要一间十平方的房子来存放。
《永乐大典》有正副两套,副本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抄录的,因为正本差点被皇宫一场大火烧了,嘉靖皇帝下令让人抄录了副本。而现在流传下来的《永乐大典》残本全部是副本部分。至于正本在什么地方,历史上有很多的说法。
1、毁于明末时期的战火;
2、存于嘉靖皇帝的陵墓中;
3、在清朝年间,毁于一场皇宫大火。
以上三种可能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于正史中,上世纪九十年代层级针对《永乐大典》进行了一次考古,对嘉靖皇帝的皇陵进行了外部扫描,并没有发现陵墓内存在大量的纸质物品,就排除了《永乐大典》陪葬皇陵的可能。
其实还有一部国家性综合图书体量比《永乐大典》更大,那就是清朝乾隆皇帝下令编撰的《四库全书》,它的规模足足比《永乐大典》多了3.5倍。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虽然《四库全书》比《永乐大典》规模大,但是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却远远不如后者,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四库全书》曾经做了大量的修改,里面的很多内容修改了迎合乾隆的口味,更恶毒的是该书在收集全国孤本、善本的同时,把有对大清朝不利的相关书籍全部毁掉了,这也是大清朝文字狱的一部分。
在中国几千年浩若烟海的文化长河中,《永乐大典》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是所有华夏子孙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