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时期,由于明武宗朱厚照宠信奸臣,贪图玩乐,导致朝局不稳,北方农民起义频发,远在江西的宁王朱宸濠乘势起兵造反。王阳明在得知宁王叛乱的消息的,倡义兴兵,联合伍文定、戴德孺等地方官员,率兵平定了宁王之乱。
藩王叛乱,地方官员在没有兵权的情况下,舍生忘死,召集义军平定叛乱,安定朝堂,本来是大功一件,照理朝廷应该加官进爵,委以重任,但恰恰相反,追随王阳明平乱的这些官员们大多都没有好下场。
正德十六年十一月,平定宁王之乱后,朝廷根据平乱的过程对有功之臣进行了奖赏:“封王守仁为新建伯...升原吉安府知府伍文定左副都御史,知府戴德孺升三级,邢珣、徐琏二级,伍希儒升一级,知府陈槐等制敕。”
封王阳明为伯爵,提升了伍文定等官员的级别,看上去很美好,所有功臣都获得了封赏。但仅仅没过几年,这些有功的官员死的死、罢官的罢官、退休的退休。
如升任云南右布政使的戴德孺,“赴任途中覆水而死”,陈槐则被御史弹劾“逆濠之变,观望隐忍,偷生不死”,从抚州知府的任上被贬为民,邢珣、徐琏也弹劾“监司不职”,勒令退休,只有伍文定一人算是平安升为副都御史,他的儿子还被封为千户。平叛以后,王阳明虽然以军功被封为新建伯,其本人的仕途也没能趁平乱之功青云直上,没能获得实质的好处。
从王阳明、戴德孺、陈槐等人的遭遇中,我们不难推测出,王阳明他们是被恶意排挤、打压了。
这一点,负责修明史的张廷玉看得很清楚,“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王阳明及其他立有功劳的官员之所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是因为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跟王琼的关系不和,其他大臣也多有妒忌,因此刻意打击。
王琼对王阳明的才能一向极为赏识,在王阳明因为得罪权宦刘瑾发配贵州龙阳时,王琼就为他打抱不平,“朝廷有此等人,不与以柄,又将谁用”。
后来在王琼的帮助之下,王阳明从一个小小的驿丞慢慢升为提督南赣汀漳等处军务。
宁王起兵叛乱时,满朝的文武大臣没有心理准备,一时间乱成一团,只有王琼一人毫不畏惧,:“吾用王伯安安赣州,正为今日,不过旦夕,赋成擒耳”,而王阳明也不负所托。
从仕途升迁到平定叛乱,王阳明每一步背后都有王琼的影子,用现在的话来说,王琼就是王阳明的“政治资源”。但不巧的是,王琼在朝廷内有一个死对头,而且是权倾朝野的死对头,内阁首辅杨廷和。
杨廷和和王琼二人在政见上多有不同,因此针锋相对。在宁王叛乱一事上,王琼料得先机,预先做好安排,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即平定了叛乱,可谓出尽了风头。而相较之下,内阁的一把手,三朝元老杨廷和却在这场平乱中没什么贡献,看到对手春风得意,杨廷和自然心有不甘,而且王阳明等人算是王琼一派,如果让他们升迁上来,不异于增加了王琼一派的实力和影响力。
于是在杨廷和的授意和默许之下,一场打压功臣的行动便开始了。
因为王阳明等人在平定宁王之乱中确实立有大功,不给予奖赏说不过去,于是先假意封赏,授予王阳明伯爵爵位,但是却不把他调入朝廷中枢,仍然让他担任外官,不让他进入权力中心。其余诸如戴德孺等人,也是先升官,然后再找其他理由将其一一罢黜,免官为民。
王阳明死后,已经通过大议礼事件驱逐杨廷和、掌握实权的嘉靖皇帝也没有对修改杨廷和主导下早先“平宸濠功”的评定,反而进一步质疑王阳明的功绩,夺去了王阳阳殁后的恤典、世袭及萌子。
至于宸濠之变,与伍文定移檄举兵、仗义讨贼,元恶就擒,功固可录,但兵无节制,奏捷夸张。……所封伯爵本应追夺,但系先朝信令,姑于终身,其歿后恤典具不准给。
嘉靖皇帝之所以作出如此评定,一则是因为通过大礼议他已掌握朝政大权,虽然之前因为要平定广西之乱,不得不起用王阳明,“上命给守仁券禄,俟广西事定别有委任”,修改对其评定,但广西之乱已平,王阳明已无利用价值。再次将王阳明打入冷宫,既可以稳定人心,安抚之前打压王阳明的大臣,又可以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打击心学的目的。嘉靖帝对王阳明的心学并不感冒,认为“况崇事禅学,好尚鬼异味,尤其圣门之士”,其他诸如杨一清、桂萼等大臣对心学也持反对意见,“放言自肆,诋毀先儒,号召门生传习,附和学术,可恶”。嘉靖君臣都不赞成心学,不想心学大肆传播,对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自然是要打压。只是可怜了王阳明等一干忠臣,沦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没能获得应有的评价和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