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有犯错的时候,所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只要这个人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他就有感情用事,就有犯错的时候。皇帝虽明为九五之尊,是龙子龙孙,但说白了,他也是一个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因此他也会有犯错的时候。
明代宗朱祁钰,他对于天下而言,绝对是功大于过的。若不是他的存在,明朝可能早在英宗被俘后就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又哪里会有日后的弘治中心、万历中兴呢?当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瓦剌借英宗皇帝,逼迫大明献出北京之时,是朱祁钰站了出来,反对南迁,他力挽狂然,重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最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明朝得以度过亡国的危机。
而后,代宗在位期间,依靠着高超的政治能力,他以一己之力遏制住了大明的衰落颓势,虽未能重现永乐那般的盛世,但至少也是中兴,恢复了永乐朝七八成的国势。
政治上。时明朝因英宗的糊涂治国,再加上连年的征战和瓦剌的劫掠,及自然灾害不断,致使是饥民遍地,遍地白骨,荆棘遍地,可谓是民不聊生。而在当时为了解决这一内忧外患的局面,代宗采取了诸多积极措施,以此来巩固大明江山,这其中在政治上,代宗就广开言路,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稳定局面,重用于谦等贤臣,并重新启用了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如杨宁、石璞、张凤、杨洪、方瑛、郭登、朱谦等。如此,在代宗的这般操作下,朝堂上的吏治是为之一新。
军事上。代宗初期,明朝所面对的最直接的威胁,就是瓦剌。而对于瓦剌的进攻,代宗始终都是秉持坚持抵抗的态度,他先是重用于谦、石亨等主战派大臣,然后积极筹集粮草,厉兵秣马,重新组织起一支新的戍军。如此,在代宗的支持,及于谦的训练下,明军重新焕发出往日的风采,一次又一次的抵挡住瓦剌的进攻,直至瓦剌内讧,再也对明朝造成不了任何的威胁。
经济上。代宗一登基就采取了舒恕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代宗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赋税减免政策,并积极赈济灾民,安抚流民。此外,代宗还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减免宫廷开支,停止各类采办,且同时下诏天下巡抚署理各省农桑事务,倾力发展经济。
综上所述,代宗时期,明朝就在朱祁钰这位明君的治理下,逐渐从衰落走向了中兴,曾经被朱祁镇弄得支离破碎,怨声载道的大明朝,在代宗的治理下,又重现了明朝往日的荣光。
当然,代宗也并不是完人,对于明朝来说,朱祁钰绝对是位明君,是为居功至伟的中兴之主。但是,在某些方面,代宗确是做得有些不地道,可以说是错误的,这一错误的事情,就是对待英宗和英宗之子朱见深的问题。
当时,英宗被俘,瓦剌利用他来威胁明朝时,明廷为了不被瓦剌威胁,也为了江山不被外人所夺,朝臣们决定拥立新君,尊英宗为太上皇,而在当时太子朱见深年仅2岁,所以并不适合在此时登基为皇,如此在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钰被立为皇帝,朱见深依旧为太子,孙太后这般安排,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明朝的江山依旧属于英宗一脉的,代宗只是替朱见深先暂时管理大明。
在当时,代宗显然是同意孙太后这般安排的,那就是百年之后,将皇位交还给朱见深,如若不然,他是做不了皇帝的。可是,或许是因为这皇位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最初,代宗虽不在意皇位,但皇位坐久了,自然也就不舍得放了,如此在对待皇位一事上,代宗逐渐抛弃了亲情,变得有些自私了起来。
代宗先是将回国的英宗囚禁于南宫长达八年的时间,这期间是让英宗缺衣少粮的,逼的英宗皇后只得亲自做女红来贴补英宗所用。而后,在登基的第三年时间,也就是在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钰将侄子朱见深的皇太子废掉,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之后,代宗在自己唯一的儿子死后,他在立储一事上又是犹豫不决,始终不想将皇位还给朱见深,始终都想着自己能再诞下一子,将皇位传给他。而大明朝也在代宗这般犹豫不决下,在此后陷入了又一场动荡,这就是“夺门之变”。若是当时代宗立朱见深为太子,也就不会出现夺门之变,而若没有夺门之变,于谦等忠臣良将就不会枉死,大明就不会再次陷入衰落。只得说,夺门之变的发生,代宗的确是要负上一些责任的。
当然,虽说代宗这般做法实在是有些不地道,但说实在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谁都不想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于他人,都想让自己的子孙去继承这个天下,因此英宗这样做,也是情有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