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死前留一妙计本想帮助李治,但却弄巧成拙,至今仍争论不休(说历史的女人——第239期)
在看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老皇帝在去世之前,或者说在临终之时,都会为了自己要继位的儿皇帝铺路而使用一些手段,即所谓的帝王之术。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古代是家天下的时代,皇帝都是父传子、子传孙,为了保证自己的“家业”能够传到百代万代,使用手段,那是必然,也是必须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千古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作为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一个雄主,他在这方面的“帝王之术”当然不会差。因此,李世民在死前留下一妙计本想帮助自己的儿子李治,因为李治在他看来太善良,或者说太软弱了,可是李世民的妙计却弄巧成拙,差点害得大唐江山落到另一个女人的手里,那么李世民死前的这一妙计到底是对还是错?对于大唐的江山来看是福还是祸呢?反正至今每当说起,人们仍是争论不休。今天,“说历史的女人”就和各位看官重新来回顾一下这一段历史,看看李世民这一妙计到底是什么,又发挥了什么作用,以及起到了什么不良效果,为何会弄巧成拙。
在公元649年,也就是
那么这道圣旨的内容是什么呢?李世民这一道圣旨非常令人耐人寻味,一是这道圣旨中并没有指责李绩有什么罪责和过错,二是让李绩以如此之高的官阶莫名其妙调任今天的甘肃省迭部县做一个都督,即叠州都督这么小的官。而这个叠州距离当时的大唐首都长安有1300多里的路程,那可真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
既然这道圣旨充满了蹊跷,那么李绩这个人智商高,情商更高,总之,他采取的做法也堪称高明。一般而言,前往一个如此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就算不回去带着家人一块离开,至少也该回去给家人做一个告别再走。但是李绩没有这样做,他没有回家给家人告别,也没有在长安做任何的犹豫和逗留,而是听完圣旨后直接就离开了长安,前往叠州去赴任去了。
那么李世民对李绩的行为真的只是一个工作变动吗?呵呵,怎么可能呢?李世民吃饱撑的没事干了吗?李世民作为一个深谙帝王之道的人,历经政治风浪,他绝对不会做无用之功。那么他如此作为是何道理?其实一开始我们已经说了,李世民这样做只是为了帮助自己的儿皇帝李治。
在这样的爱子心切因素之下,李世民玩了一次手段,他曾在对李绩进行人事调动的时候,对李治说过:“
这从李世民和李治方面倒是无可厚非,因为合乎帝王的情理,但事情却很奇怪,就在李世民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机关算尽之间,他却忽略了李绩的内心变化。为何呢?因为李
虽然李世民在进行了这个测试的11天之后就去世了,但他却留下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结果。虽然李治也照着父亲李世民临死前的交代在一个月后把李绩又突然调了回来——说实话,这时候李绩还在半路,根本没有达到叠州。李治对李绩进行了重新的安排,在原来的职务上又升了半级,即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工作调动,倒是显得李治有恩德于李绩了,但李绩却再也不是从前的那个李绩了,因为李世民对他的猜忌,使得他对大唐的热情没有了,或者说最开始的那种亲切感不存在了。而且还多少有点“你不仁,也别怪我不义。”的意思在里头了。
最明显的事件就是在李治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为此他需要召开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而参加会议的是五个核心大臣,即长孙无忌、褚遂良、李绩、来济、韩瑗。但李绩对李家的事一点也不想关心,所以,他就特别聪明的请了一个病假,没去参加。实际上,李绩没有生病,只是他懒得去理李家的事而已。
但是李治不知道李绩的内心变化啊,所以在最后万般无奈之下,李治来求问李绩在此事上的态度时,李绩说了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因为这句话一语双关啊,也可以理解成李绩对李家的事根本不想听,也可以理解为他的自保之道。
李
从头来看整个事件,李世民临死前这一妙计,引发如此错综复杂的后果,到底是福是祸是对是错?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不知各位看官如何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