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2009年王安石父亲墓被发现,考古专家挖掘一半,王氏后代赶来制止

2009年王安石父亲墓被发现,考古专家挖掘一半,王氏后代赶来制止

2009年的南京如同往年一样庄严而平静,车水马龙的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见证着这座城市新时代建设的伟大成就。

城郊经常挖掘出的宝贵文物,以及博物馆中陈列的历代藏品,诉说着这里厚重的历史积淀。

对于生活在这座六朝古都的人民而言,这一年的南京依旧是风雨不动的古城,周遭的遗迹也并未有所不同。

但对于一个考古团队来说,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激动,因为就在不久之前,他们挖掘到了一项极为重要的考古成果。

在布满灰尘瓦砾的墓穴中,他们看到了一行略有磨损的字迹,而文字内容指向的人物,正是我国著名历史人物——王安石的父亲王益。

发现墓穴

2009年,南京当地一个施工建筑团队,正在将军山附近开挖地基,计划将这里修建为居民区。

初始开凿阶段,施工人员并没有察觉到有什么异样,但随着施工深度不断下降,挖掘出的土壤也开始变得极为不同。

在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城市周边,经常会出现施工过程中,发现古代墓穴的事情。因此,经验丰富的工人对墓穴中的砖瓦并不陌生。

此次开挖地基的过程中,工人们就找到了一些破碎的石砖,明显不是现代工艺烧制下的样貌。

领队人员在多次收到工人反馈后,立刻意识到此次工程可能遇到了古代墓穴,于是便要求暂缓施工进度,向当地有关部门上报。

当地文物保护及考古工作人员接到消息后,便立刻赶往了将军山施工现场,敏锐的职业嗅觉让他们意识到,此次墓穴可能别有洞天。

因为就在几年前,将军山附近就发现过几个明代墓穴,而且墓穴的主人还是大名鼎鼎的武将,也就是朱元璋的义子——沐英。

考古队员在前往现场之前,根据经验认为这座墓穴的主人,很可能是明代武将沐英的家族成员。

但当考古小组抵达现场后,却发现这一座墓穴和之前沐英的墓穴相比,不仅外部保护手段相差极大,就连墓穴规格、内部结构也并不相同。

这就说明这个墓穴很可能并非沐英家族的墓穴,而墓穴的主人也很可能并非明朝的官员。

为了调查清楚整个墓穴的情况,考古队员在相关机构人士协助下,封锁了整个施工现场,开始了文物发掘和保护工作。

在初步确认墓穴样式、大小规格之后,专家团队认为这个墓穴很可能是宋朝的产物。

再加上南京在宋朝已经是国家重镇,不少达官贵人在这里生活。因此,出现规格较高的墓穴也在情理之中。

界定了墓穴的大致年代,接下来,团队成员便开始准备研究墓穴主人的真实身份。

考古小组在最初的讨论阶段里,其实并没有人认为这座墓穴与王安石有什么关联。

因为王安石的墓穴早已经被发现,埋葬地点虽然也在南京附近,但却并非将军山,而是在钟南山麓之上,周围还有发现了他的其他亲属。

但随着现场挖掘人员的一则消息传来,所有人都对此前的设想产生了怀疑,因为在墓穴主人的墓志铭上居然出现了“安石”两个字。

由于千年时间的蹉跎磨砺,再加上此前施工队破坏性的挖掘,墓穴内部受到了较大的毁坏,墓碑上的字迹也变得有些模糊不清。

为了确认墓穴主人的身份,考古小组找到了专业的字迹鉴定人员,对墓志铭上的笔迹进行鉴定。

在经过几天的等待之后,笔迹鉴定结果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这一篇墓志铭竟然出自宋朝名家曾巩之手。

虽然名字中叫“安石”的人非常多,但能够请曾巩来写墓志铭的人,那可以说是寥寥无几。

再加上宋朝这一历史时期的限制,基本可以断定这座墓穴的主人,一定和王安石有着极为亲密的血缘关系。

出于考古工作的严谨性要求,工作人员立刻前往档案馆翻阅王安石及其家族成员的详细情况。

经过层层比对之后,专家发现这座墓穴的墓志铭格式,与王安石家族其他亲属的墓志铭极为相似,可以断定这个人就是王安石的父亲。

在调查水落石出之后,所有考古人员不由得感到精神一振,因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王安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大家对于王安石的事情如此重视呢?除了诗人身份之外,王安石到底对中华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

争议宰相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流传千古的诗词,描绘了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热闹场景。

写下这句著名诗句的作者,正是大家所耳熟能详的宋朝诗人王安石,在王安石一生跌宕起伏的时间里,他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例如在我国学生教材中收录的“春风又绿江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名篇,都源于王安石的妙笔生花。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家对王安石的印象往往是著名的诗人,但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王安石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政治和改革。

众所周知,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悲情色彩的王朝,在重文轻武的国家政策下,北宋的军事力量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王朝的压制。

出生在宋真宗年间的王安石,自幼年时,就是当地极富盛名的才子,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古文典籍,他总能做到过目不忘。

再加上父亲王益本就是朝中官员,他也有机会得到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游历各地的实践机会。

本就天资聪慧的他,在四处游历的期间,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了解了底层人民真实的生活疾苦。

因此,在逐渐长大的岁月中,王安石的诗文也展现出了其他风流才子所不具备的特点。

在别的诗人追求辞藻华丽、行文流畅的年纪,王安石已经能通过诗文展现社会百态,并且总能一针见血地反映出百姓的心声。

后来,在宋仁宗登基之后,王安石的父亲王益被调往京城任职,王安石也跟随父亲来到了天子脚下,准备着科举的事宜。

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曾巩结为了好友,而他独具风格的诗文,也因为曾巩的推荐,受到了欧阳修的高度评价。

此后,王安石成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并且凭借着过人的能力,一路在官场上平步青云,做出了不少利国利民的功绩。

但北宋的问题并不是一任地方官能够解决,宋神宗即位之后,国家积贫积弱的现象已经到了极为严重的地步。

为了改变常年征战不利,内部又矛盾丛生的局面,皇帝任命王安石出任宰相之职,意在彻底改革国家内政。

登上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后,王安石立刻着手开始实施自己的治国方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

对于这项改革措施,后世的评价褒贬不一,从结果上看,这一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但直到王安石下台,这个目标都没有达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项彻底失败的运动,不仅没有提高北宋的国力,甚至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但从过程上看,王安石变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变革,需要至少几十年的缓慢改变。

王安石的诸多政治设想,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但由于改革手段过于强硬,导致好的措施引起了相反的结果。

比如,王安石希望通过“青苗法”、“保甲法”两项措施,既能打击民间高利贷行为,保护农民财产,又能兼顾国家征兵需要。

但因为种种势力的阻挠,以及改革手段过于激烈,反倒导致大量农民流离失所,许多百姓为了逃脱兵役,自己切断手腕的惨象。

总而言之,在官场上跌宕起伏多年的王安石,始终保持着自己执拗、偏执的信仰,最终落得被罢黜下台的结局。

虽然王安石变法未能成功,但这些改革措施却对中国历史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古往今来的史学家对王安石的人生历程充满了好奇。

从王安石的诗文作品到他家族成员的详细情况,都是研究王安石的珍贵历史资料,值得研究者反复深入探索。

因此,此次王安石父亲王益的陵墓被考古队员发现,无疑是给相关研究人员打开了新的研究窗口。

可正当大家沉浸在喜悦的情绪之中时,一个意外的消息,让所有科研人员不得不停下了手头的工作。

意外叫停

一般情况下来讲,考古工作队员进行科考调查,都会得到当地政府和官方机构的批准。

因此,除非是出现极为特殊的情况,这项工作基本不会出现被叫停的事情。但在王益陵墓发掘过程中,却遇到了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事情。

由于文物发掘周期较长,因此,考古队员会根据进度,向外界披露最新的考古成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之后,考古队员向公众说明了情况,证明这一墓穴是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的陵墓。

消息传出之后,立刻在考古界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声音,大家都在等待更有价值的文物藏品出土。

与此同时,这一消息也传到了王安石后人的耳中,甚至引起了王氏家族的不满情绪。

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敬畏祖先和宗族观念始终是维系中国式家族的重要依托。

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至今都保持着祠堂、族谱等重要场所和文化物品,每到重要节日时,还会特地拿出来供奉、祭奠。

因此,王氏家族在得知消息后,一方面是感到开心,另一方面,也希望考古队员能停止继续挖掘。

对于王氏家族的要求,考古队员并没有立刻做出回应,而是首先派人核实他们的身份情况。

接到命令后,相关人员与王氏家族取得了联系,并且和当地有关部门也做了初步沟通。

这些自称王安石后人的家族,并非是空穴来风的捏造,相反,他们的确有明确记载的族谱等材料。

除此之外,当地村子中几百号村民,世代都居住在这里,而且都将自己视作王安石的后人。

几经核实之后,考古队员不得不停止了文物发掘工作,等待上级和王氏家族的交涉结果。

南京文物局专家希望王氏家族可以从大局出发,毕竟墓葬中很可能存在其他重要的历史文物。

但作为王安石三十六世孙的王新年,却坚决不同意这样的做法,执意要求停止一切发掘,甚至向文物局提交了联名信。

紧接着,王新年联系到了南京晨报的记者,通过媒体力量使得此事被更多人所了解,更让考古队员压力倍增。

考虑到古人后代的情感诉求,以及社会各界带来的舆论压力,文物局最终决定停止后续的考古工作。

对于中国人而言,落叶归根是人生最后阶段最大的诉求,无论生前走得再远,死后都希望能葬于故土。

王新年在看到祖先王益的陵墓之后,向文物局提出了自己的心愿,他想要将王益的墓葬带回老家祖坟,重新为祖先安葬。

在媒体帮助下,王新年又一次找到了南京文物局,但这一次,南京文物局并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在南京文物局的角度来看,王益虽然是王氏家族的祖先,但王益墓葬却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如果将王益墓葬从南京迁坟到江西抚州,一路上路途颠簸,很容易对文物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

除此之外,王益墓葬也是南京这座城市重要的历史见证,记录了这里辉煌灿烂的文明积淀,不应该被随意迁移。

在反复协商之后,南京文物局最终提出了一个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案。

南京有关部门为王氏家族出具其祖先回归故里的证明,允许王氏家族将先祖的遗骸、部分棺椁残片和部分坟土带回抚州。

与此同时,南京文物局会将已经开启的王益墓穴重新填土保护,不会再进行后续的发掘开挖。

文物与文化

2010年5月,王新年终于在全族成员的见证下,为王益重新完成了隆重的下葬仪式。

在村子400多村民的见证下,王氏家族继续坚守着传统的宗族文化,传递着奉天法祖的朴素信仰。

对于这一事件,众多媒体给予了长篇累牍的报道,也引起了社会上两种不同声音的争议。

在一些人看来,王新年成功将王益墓葬带回祖坟的行为,是对故去祖先的敬畏和尊重,体现了后世子孙对家风文明的传承。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王益已经是千年前的古人,比起将他的墓葬迁移回故土,让考古队员继续研究才更能体现价值。

两种说法各自都有合理的论据,也各自都有逻辑的破绽,因此,双方谁都无法将对方说服。

换做任何一个普通人,面对自己祖先的墓葬被挖掘,都会产生出一定的抵抗情绪,这是人之常情。

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随意要求所有人都保持同样客观理性的想法,应当学会体谅别人的难处。

但同样,王新年作为现代人,应当用现代人的目光审视历史,而不是仅仅从个人利益考虑问题。

文物与文化之间,并非存在巨大的鸿沟。我国优秀的家文化需要传承,但并不一定要以放弃一切文物发掘为前提。

其实,在王益墓穴发现之前,王氏家族就针对王安石墓葬提出过类似的要求,但遭到了有关部门的拒绝。

毕竟,王安石墓葬承载了中华文明太多的历史记忆,是极为珍贵的考古资料,早已不仅仅只是王氏家族的血脉传承。

之所以这次南京文物局选择同意王新年的要求,一方面是为了照顾王氏家族成员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墓穴损毁情况较为严重。

考古队员在将几十件宋代瓷器文物整理、收集后,并没有找到更多的历史资料,因此最终同意了王新年的诉求。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源远流长中,为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宝藏,这些物品不仅仅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更诉说着历史的脉络。

在文物本身的价值和文物背后的文化之间,无论是我们还是国家,都会做出理性的抉择。

用“一刀切”的手段阻止王氏家族的诉求,很可能导致冲突事件发生,而全盘接受他们的要求,又会导致历史文物难以发挥其更大的价值。

此次事件中,南京文物局很好的保护了重要文物,又维护了我国重要的文化传承。公平的讲,已经做出了最合理的决策。

结语:

虽然此次王益墓葬的发掘工作中,并没有找到令世人震惊的文物,也没有发现极为珍稀的文献资料。

但通过此次事件,我们看到了我国文物发掘和保护中的专业性,既能做到文物保护,又能兼顾社会民情。

在中华文明不断推演的历史进程中,以后还会有无数类似的事情发生。文物与文化之间的矛盾,并非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我们既可以在博物馆中观摩那些记录逝去岁月的藏品,同样也可以在身边感受到,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精神内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墓志铭,父亲,施工,主人,王安石,墓穴,王氏,考古,南京,后代,观点评论,王新年,王益,王安石,墓穴,王氏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墓志铭,父亲,施工,主人,王安石,墓穴,王氏,考古,南京,后代,观点评论,王新年,王益,王安石,墓穴,王氏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墓志铭,父亲,施工,主人,王安石,墓穴,王氏,考古,南京,后代,观点评论,王新年,王益,王安石,墓穴,王氏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