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任的地方长官中,出过不少风流人物。白居易年少时,旅行至苏杭二郡,仰慕于韦应物和房孺复两位州牧的才高位尊,放言“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大约一个半世纪后,有位大宋的年轻官员接受朝廷的任命,以大理评事知苏州长洲县。这位新上任的知县叫做王禹偁,他的人生偶像是白居易。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王禹偁知长洲县的第三年,他和罗处约的才名终于为宋太宗得知,同年秋天,他离任长洲,奉命赴京。“端拱初,太宗闻其名,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赐绯。”
中央三年,王禹偁可谓是荣宠加身,倍受重用。但他的刚直不屈,直言纳谏的处世之道也让他很快陷入被贬,起复重用,再次被贬的宦海浮沉中。从淳化二年到咸平二年(991-999),八年三黜,他先后被贬商州、滁州,最后一次是黄州。
在商州时,好友李宗谔去信劝他“看书除《庄》、《老》外,乐天诗最宜枕藉。”于是就有了王禹偁所说的“予自贬谪,多看白公诗。”好友的本意许是让他多效仿白公被贬官后的旷达自适,排解他内心的苦闷。但王禹偁是一个视济世拯民为己任的人,寒门出身的他在看到底层劳动人民的困苦时总是更容易共情。从此开始,王禹偁不再只是个沉迷唱和之乐的人,他更多去学习白居易的现实讽谕诗,多有揭露现实、反映民间疾苦之作。比如他的《感流亡》,写他看到淳化元年陕西大旱而流亡到商州的灾民:
门临商补路,有客憩檐前。
老翁与病讴,头鬓皆播然。
呱呱三儿泣,莞莞一夫鳃。
道粮无斗粟,路费无百钱。
聚头未有食,颜色颇饥寒。
试问何许人?答云家长安。
读来颇有白居易《观刈表》、《卖炭翁》等名篇的感染力。
王禹偁在黄州时,看到监狱里的犯人患时疾,向朝廷建议,在各路设置病囚院,使犯人在牢中得到治疗,或者可保外就医。咸平四年(1001),这个建议被朝廷采纳,而王禹偁在同年由黄州改知蕲州,到任后不满一月即去世。
王禹偁是一个不逃避现实的人,他视白居易为人生楷模,但他没有把白体诗的创作视为馆阁词臣的上升台阶,居庙堂之高时,处江湖之远时,他将不同的人生际遇与白居易的人格与作品关联起来,化为自己躬行直道的力量。所以他的诗作比之长年身处于台阁的白体诗人来说,格局更开阔,语言更有力量。这也是王禹偁被后世认为最似白乐天,得其清不得其俗的原因所在。
曾经启用王禹偁又将他贬谪的宋太宗评价: “禹偁文章,独步当世;然赋性刚直,不能容物。”有宋一朝的文人士大夫,都为王禹偁的刚直钦佩不已。庆历六年,知滁州的欧阳修观滁州人为王禹偁所做画像后写了一首《书王元之画像侧》:“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名姓已光青史上,壁间谷貌任尘昏。”黄庭坚《题王黄州墨迹后》云:“世有斫泥手,或不待郢工。往时王黄州,谋国极匪躬。朝闻不及夕,百壬避其锋。九鼎安磐石,一身转蓬。”苏轼过虎丘寺,见到王禹偁的画像,为之作像赞“故翰林王公元之,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方是时,朝廷清明,无大奸慝,然公犹不容于中,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陈谷子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