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姜太公在此——没你的事”。这其实与“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意思差不多。类似这样的文化信仰,有着较为古老的历史,并深受《封神演义》等历史小说的影响。
在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的演义下,姜太公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位神通广大的人物。百姓为了祈求美好的愿望,衍生出来许多“太公在此”的故事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民间信仰。
姜太公又有姜尚、吕尚、尚父、吕望、太公望、齐太公等多种称呼,历史上确有其人。
2009年在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发掘中,首次出土了带有“文祖甲齐公”等铭文的青铜器多件。这里的“齐公”就是传说中的齐国开国之君姜太公。
根据金文的惯例,“国名”+“公”字的模式,应该是指代这个国家的第一任国君。《史记·周本纪》中记载的“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 以大卒驰帝纣师”描绘了武王伐纣时姜太公作战的场景,可见文献史料中的姜子牙其实是一个能亲自上场的战将。
其实真正使我们熟知的姜太公,还是各种以《封神演义》为蓝本的帝师、军师形象。《封神演义》对历史和传说中的姜子牙形象进行了重构,淡化了他的勇猛,强化了他的智慧,成为一名运筹帷幄、稳坐钓鱼台的军师。
同时,武王年幼,大器晚成的他受文王托孤辅佐新王打下江山基业。有智有谋,尽忠尽力,可谓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形象。
有趣的是,《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的姜子牙本是不信阴阳卜筮之说的: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
意思是说武王伐纣前补了一卦很不吉利,大家都很害怕,只有姜太公坚持发兵。
但在《封神演义》里,姜子牙最擅长的是捉妖和算卦。
姜子牙在朝歌开的卦馆远近闻名,还因捉住了玉石琵琶精而被纣王封为“司天监”。通晓阴阳为他在民间附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得他在民间也更加贴近通俗文化更加的“接地气”。
而太公封神的故事更是古已有之。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六韬》就已经有了姜太公封神的记载,说他“召五方之神、各司其命”。作为小说的点题之作,《封神演义》里更是将这情节描述得有声有色。他能将武王伐纣过程中阵亡的“忠臣孝子、 逢劫神仙”都论功行赏,封仙封神,在百姓心目中自然也是位高一等。
所以“黑白通吃”,神通广大的他为民间所接受,百姓多用来祈求庇佑和保护。我们在远至东北、台湾、贵州等地的民俗传说里都能看到太公的故事,基本模型都是老百姓嫁女、修屋等遇到难题,太公路过,大笔一挥“太公在此”,从此小鬼不敢骚扰、安宁无事。许多老屋的房梁等处,多放有“太公在此”一类字样的镇宅之物,就如同门前“泰山石敢当”一样,已经成为风俗的一部分了。
当然,严格来讲,姜子牙其实倒也算不上神。只不过,因其曾掌管着封神的资格,故而使得各路神仙都十分敬畏姜子牙。正如有些朋友提到的,按照法力和武力来讲,或许姜子牙原本是《封神演义》中最弱的。但是,一个人的威严和地位,当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
参考资料:《史记》《封神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