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此人年过七旬,因胡惟庸案受牵连,朱元璋:满门抄斩

此人年过七旬,因胡惟庸案受牵连,朱元璋:满门抄斩

很明显,题目中所说的76岁老臣指的是大明开国第一元老李善长。历史总是这么惊人的相似,作为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寒微的两个帝王,朱元璋和刘邦一样,在乱世之中尽显英雄本色,除了他们高超的个人能力之外,其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也是独步古今,说到驭人之术,可以说被他们掌握的炉火纯青。

君臣知遇,千古佳话

公元1353年,投奔了郭子兴两年之后,朱元璋眼看濠州城内军阀林立,就带着自己的心腹24人决定离开濠州,开辟自己的事业,郭子兴也十分赞同,因为此时的他受制于濠州城内大大小小的“反王”,也希望朱元璋能够为自己打下另一片根据地,然而,他却不给这个义子派一兵一卒。

从濠州出来后,朱元璋的目标就盯上了江北重镇——滁州,在南下滁州的时候,李善长骑着小毛驴来见朱元璋,李善长一眼就看中了朱元璋有王者之气,拿汉高祖做比喻,让他仿效汉高祖任用贤良,严明军纪,唯有如此,才能成就王霸之业。

朱元璋自从军以来,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只求在乱世之中能有安身之所,他的身边也都是像徐达、汤和之类的哥们,对于人生规划很是迷茫。在听了李善长的话后,朱元璋茅塞顿开,两人谈了一天一夜,朱元璋从此把李善长看成是自己的萧何。这一年,朱元璋25岁,李善长40岁,大明王朝的创业班底正式成立。

第一元老,恩宠有加

和楚汉战争一样,刘邦在外征战,萧何在关中筹备粮草,稳固后方,在朱元璋的阵营里,李善长同样充当了这么一个角色。和楚汉战争一样,刘邦在外征战,萧何在关中筹备粮草,稳固后方,在朱元璋的阵营里,李善长同样充当了这么一个角色。

在开国之后的分封中,朱元璋认为,李善长虽然没有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战场功绩,然而他在后方给军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粮草,是名副其实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于是封李善长为韩国公,中书省左丞相,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要知道,被后人传的神乎其神的刘伯温不过是封了一个伯爵。

祸从口出,身败名裂

其实按照我的分析,李善长之所以会面临悲剧,这件事真的不好说,至少我认为证据不足。要说他身为淮西帮的领袖,打压异己,为人娇纵这还是有的,但最后被定了一个“谋反罪”,我认为有点牵强。

说到李善长的死,就不得不提到胡惟庸,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上来的,然而在洪武13年,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此时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被定为“胡党”,因为李善长的关系,朱元璋赦免了他,此时的李善长还是颇受朱元璋的信任。

不过让李善长没有想到的是,10年之后,自己还是因为胡惟庸案的牵连而身首异处。洪武23年,为了保一个叫丁斌的亲戚给朱元璋上书,而朱元璋丝毫没有给这个老臣面子,不但降旨申饬了他,还将丁斌下狱问罪。

然而在锦衣卫的诏狱里,再硬的汉子也撑不住百般折磨,丁斌原来是胡惟庸的门客,他供出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曾经多次深夜到胡惟庸的府上,二人在密室中不知谈论了什么内容。本身就多疑的朱元璋看到此份供词后怒不可遏,下令逮捕了李存义全家,李存义受不了酷刑的折磨,也痛快的交待了罪行。

他在供词中提到,自己和胡惟庸多次劝李善长谋反,李善长态度含糊不清,不置可否,只是说让他们慎重,经过他们的软磨硬泡,李善长也终于松了口,淡淡的说了一句:后人的事我不便多问,等我死了,你们再做决定吧!

这句话就成了李善长谋反的“铁证”,在朱元璋看来,不拒绝就是最大的不忠,身居高位的李善长,不但不能够约束家人,反而与逆党沆瀣一气,实在是大逆不道,其心可诛。于是,是年77岁的李善长步履蹒跚的被押赴刑场,同时被株连的还有他的家人,除了公主和驸马,全家无一人幸免,可怜一代能臣,不但丢失了荣华富贵,而且遭受了灭门之灾,虽有萧何之才,却无萧何之命,令人惋惜。

李善长到底有没有谋反?

在我看来,李善长有罪,但罪不至死,更不至于全家抄斩,为何?首先,关于“胡惟庸案”历史上就没有定论,胡惟庸真的谋反了吗?我看未必,只是相权的日益做大让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胁,诛杀胡惟庸只不过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一个跳板。

反过来说,如果胡惟庸谋反的事实都无法成立,又何来李善长谋反一说呢?其实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善长,人臣的地位已经到达了极点,何必要助曾经的部下胡惟庸呢,况且即使事成,不过也是开国的第一元勋,和现在几乎没有差别,又何必冒这个天大的风险呢?

其次,李善长和胡惟庸是儿女亲家,难道和朱元璋不是吗?手心手背都是肉,因为亲情而谋反这一点就无法成立。更何况来劝他谋反的是他的弟弟,弟弟和儿子谁在他的心里分量更重,身为人父的大家都应该能够体会。

再者,李存义的供词不排除屈打成招的因素,他所说的情况,也并没有李善长谋反的铁证,只不过李善长曾经动摇过,而且没有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其实李善长心里明白,造朱元璋的反简直比登天还难,但自己还没有高尚到“大义灭亲”的地步,自己不同意,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护犊子本也是人之常情。

李善长死后,朱元璋令人编纂《昭示奸党三录》将他们的罪行公布天下,给后面的臣子做一个警示,终大明一代,李善长都是“奸臣”的化身,虽然有人提出过为李善长昭雪,但历代皇帝迫于朱元璋的威严而不敢擅自决定。

只不过等到了明朝灭亡之后,南京的弘光政权才给李善长平了反,上谥号“襄愍”,因为此时的南明政权急需笼络天下人才,为李善长平反不过是一种政治手段罢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丁斌,全家,朱元璋,胡惟庸,李存,李善长,牵连,供词,大明,观点评论,李存义,丁斌,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丁斌,全家,朱元璋,胡惟庸,李存,李善长,牵连,供词,大明,观点评论,李存义,丁斌,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丁斌,全家,朱元璋,胡惟庸,李存,李善长,牵连,供词,大明,观点评论,李存义,丁斌,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