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秦汉以后,唐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封建大一统,尤其是开元盛世和贞观之治更是成就了大唐盛世。但是安史之乱爆发打破了盛唐的太平气象,严重地消耗了人力和财力,使唐朝遭到了极大的创伤。
此后从代宗平定战乱到德宗朝,大唐用了四十多年时间,才基本上恢复稳定。统治者注重休养生息,出现了一点繁荣景象,这给唐王朝带来了中兴的希望。但是此时各种社会问题又接踵而至,至德宗年间更甚。
当时社会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藩镇割据,中央皇权被削弱。
二、宦官专权,恃宠乱朝。
三、士风日下,吏治败坏。
四、君愎臣奸,奸邪当道。
五、财政吃紧,入不敷出。
种种社会弊端,如果任其发展,势必直接威胁到唐王朝的生存,其中宦官专权尤为严重。若想铲除毒瘤,就必须有明君强臣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此时全社会都在等待着一场大变革的到来。
革新的前导
穷则思变,看着眼前逐步走向衰亡的王朝,心怀家国之人都心急如焚,从皇帝到一般朝臣,皆欲变革,希望实现中兴,找回盛唐的那种繁华,各种途径和方式的改革势头纷纷出现。德宗即位之初,也曾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擢崔祐甫为相,颇用道德宽大,以弘上意,故建中初政声蔼然,海内想望贞观之理”。
但他刚继位不久,就遇到朱泚叛乱,仓皇逃出城,军队全跑了,只有宦官窦文场率领少数武装跟皇帝一起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德宗从此不信任武臣,把军权再度交给宦官掌握,不仅禁卫军属于宦官,而且对各镇武装也设有监军,由宦官充任。这种制度的产生,完全是因为皇帝 “忌宿将难制”。从此他性情大变,斗志渐弱,好猜疑,听信谗言,整个朝政混浊不堪。
王叔文与革新集团
永贞革新的主要人物有王伾、王叔文、陆质、吕温、李景俭、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柳宗元以及凌准、程异等。刘禹锡、柳宗元是这个革新集团的中坚力量。
两唐书有所记载,永贞革新集团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韦执谊,少年高中又有诗才,早年就很受德宗宠信。王叔文受知于顺宗,顺宗将其绍介于韦执宜说:“彼伟才也”,于是韦执谊和王叔文两人关系愈发密切。
刘禹锡以儒学、古文、诗才著称于世,曾经做过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僚,得到杜佑礼遇,跟随杜佑入朝,因而得以机会与韦执宜相交,通过韦执谊又结识了王叔文。王称赞刘有宰相之才,刘禹锡于是引荐同辈吕温、李景俭、柳宗元等人与王叔文结交。都是一时才俊,声气相投、志同道合,并非因缘投机、钻营无耻。甚至德宗、顺宗都曾为他们起过穿针引线作用。
永贞革新的过程
永贞革新是在顺宗李诵即位后正式开始实施的。顺宗早在东宫做太子时,就对贞元年间的种种弊政感到忧虑,再三思索想要变革,他曾经和自己的伴读论政,想向德宗陈说宫市之弊;他对宦官专横也非常痛恨,始终“未尝以颜色假借宦官”。他继位时已身患风疾,口不能言,所以革新活动是在他的默许下,由王叔文集团来具体策划实施的,其中王叔文、王伾是领导人物。他们以“立仁义,裨教化”,“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宗旨,
目的就是要加强皇权,重建一个政治清明、人民安乐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
。
具体过程:
贞元二十一年(805)二月初三,顺宗朝百官于紫宸门。
二月初六,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棋待诏三十二人,改革开始。
二月十一日,韦执谊出任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二月二十一日,贬贪污残暴的皇室宗亲李实为通州长史。“至谴,市里欢呼,皆袖瓦砾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获免。”
二月二十二日,王叔文、王伾入为翰林学士。“二王”和韦执谊内外呼应,把握了朝政大权。
二月二十四日,顺宗御丹凤门,宣诏大赦天下,举荐贤才,罢杂税、例外进奉等;禁征乳母;罢宫市、五坊小儿,“人情大悦”。
二月二十五日,废除盐铁月进钱。
三月初一,出后宫三百人。又出掖庭教坊女乐六百人,听其亲戚迎于九仙门,“百姓相聚,欢呼大喜”。
三月初三,以姜公辅为吉州刺史,前户部侍郎苏弁为忠州刺史,召陆贽、郑馀庆、韩皋、阳城等原遭贬黜的官员赴京,“人情大悦”。
三月十七日,免去浙西观察使李锜的盐铁转运使职务,任命杜佑、王叔文为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正、副使,整顿财政。
三月二十四日,立李纯为皇太子。
四月初一,顺宗御宣政殿,册太子。
四月二十三日,罢闽中万安监。
五月初六,任韩泰为行营兵马节度行军司马,拟夺宦官兵权,宦官惊觉,未果。
五月二十三日,王叔文被削去翰林之职,这意味着他与顺宗失去了联系,内廷全部由宦官操纵,这是革新受到的一大挫折。王叔文离职前,严正拒绝了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想要都领剑南三川的要求。
六月十六日,韦皋、裴均等上表,指斥王叔文等人,请皇太子监国。
六月二十日,王叔文以母丧去位。
七月二十八日,顺宗下诏由皇太子掌管军国政事。
八月初四,顺宗让位于太子,自称太上皇。
八月初五,顺宗迁居兴庆宫,下诏改年号为永贞。
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自此彻底失败
。
永贞革新施政措施
首先,罢翰林阴阳、星卜、医、相、覆、棋待诏,出宫女、掖庭教坊女乐
这其实就是裁汰冗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压力,因为朝廷不需要再为这些人提供衣食费用了。
其二,罢李实,起用姜公辅、陆贽、阳城等人
李实是道王元庆的玄孙,以荫入仕,德宗的宠信助长了他的嚣张气焰。他做山南东道节度使时,曾克扣军士衣食,导致士卒心生怨恨,弃城而走。后来他做京兆尹时又蛮横无理,不循法度,大旱之年仍聚敛征求,逼得百姓“穷至坏屋卖瓦木贷麦苗以应官”。他被贬时,百姓欢呼雀跃,并且用瓦砾砸他,可见他的种种劣行早就让人痛恨异常。
陆贽、阳城等人是贬谪之臣,根据《顺宗实录》记载,只要官员被贬谪,一般来讲,政治上就很难再有出头之日了。其实在朝政腐败时期,遭到斥逐的往往是那些有节操的忠义之士,永贞革新对贬谪官员的重新起用,让他们有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些忠贞的官员为政也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所以会“人情大悦”。王叔文集团举贤任能,打击奸佞,正表明了他们想要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其三,罢杂税、例外进奉、罢盐铁月进钱
例外进奉和月进钱其实是为了讨好皇帝,废止它们就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之风。免去浙西观察使李锜的盐铁转运使职务,任命杜佑、王叔文为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正、副使,实际是把盐铁转运权从方镇收归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威。“置牧”在唐代是向农民掠夺土地的一种方式,永贞革新停罢设在泉州界内使“人情大扰,期年无所滋息”的万安监牧场,无庸置疑,是一项有利于百姓的善政。
其四,罢宫市、五坊小儿
宫市是自天宝、大历至贞元五六十年间给百姓带来很大危害的一项弊政,然而一直没有被废除。并且,贞元末年宦官横行霸市,常用百钱买人值数千钱的东西,刚开始还带着文书,后来文书都不带了,百姓也不知真假,无人敢问,很多时候辛辛苦苦拉到集市上卖的东西最后一分钱也没赚到,百姓都苦不堪言。白居易的《卖炭翁》就是对这种情形的形象描述。德宗时“谏官御史数奏疏谏,不听”,及顺宗“初登位,禁之。至大赦,又明禁”。一再地对宫市问题做出决断,说明永贞革新对这一痼疾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另外,五坊小儿在坊间捕鸟雀,把网支在别人门口不许出入,或者在井口支网,不让人汲水,一旦有人反抗,就以惊扰进奉之鸟雀为由殴打他人,百姓出钱才肯离去。五坊小儿如此飞扬跋扈肆意践踏百姓,必然招致民怨沸腾,所以罢除他们时“人情大悦”。任命范希朝为行营兵马节度使、韩泰为行军司马,意思就是想把兵权从宦官手中收回,如果能够成功,其意义则非常重大:既整治了军队,又可借此削弱宦官势力,巩固中央皇权。
其五,严正拒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想要都领剑南三川的要求
藩镇原本已有很强的势力,如果答应了他们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扩大了他们的地盘,更增强了他们的反动势力。拒绝其无理要求正是对藩镇势力的抑制,也是对其嚣张气焰的有力回击。
从以上的措施和人民的反应可以看到,永贞革新是顺应民意的,它反映了改革者的改革愿望,与之前的改革尝试相比,它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也因此,它具有更加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而且从政治来讲,其后宪宗即位后推行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对它革新精神的继承。
宪宗对永贞革新的继承
宪宗上台,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参与者也被施以重罚:王叔文最终被赐死;刘禹锡、柳宗元、韩泰等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并且,宪宗还下令“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在唐代,那些被贬往边远蛮荒之地的官员,在国家大赦之际,可以根据情况酌情转调到稍近之地,然后逐步晋升。
八司马诸人被剥夺了量移的可能,等于在政治上被判了死刑。永贞革新要改革的弊政因革新的终止并未完全革除。这些问题的依然存在,决定了
下一任执政者要实现中兴,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把改革的道路走下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宪宗即位,他本人又颇有抱负,求治心切,于是我们看到了下面的情形:
一、对于宦官,他宠而不纵,采取温和的方式抑制其势力的恶性膨胀。如对其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宪宗视政治斗争的需要而予以任免,并不姑息迁就。
二、削藩。他即位之初就听从杜黄裳的建议用兵西川,初战告捷。随后,又接连平定了夏绥杨惠琳、镇海李锜的叛乱,使“藩镇惕息,多求入朝”。对于跋扈不臣、割据多年的淮西诸镇,他也坚决用兵,并取得胜利,从而结束了自唐代宗以来近六十年的割据状态。
三、擢贤良,知人善任。如他把元稹、白居易、萧俛等当代英俊选至内廷,顾问谏诤,先后提拔了有经济大略的杜黄裳、平正无私的武元衡、有法度的裴垍、以匡谏为己任的李绛等人为宰相,鼓励他们勤身匡弼,直言极谏。
四、慎选财臣,整顿制度。他一即位就罢免了贪财受贿的盐铁转运副使潘孟阳之职,起用精于督察、干练有为的李巽为使,全面负责经济事务。李巽整顿漕运,置贵阳监等,使国家财政状况大有改善。
五,继续改革弊政。如禁税外加征,东川节度使严砺就因擅没吏民田宅、税外加敛钱及刍粟数十万,被元稹弹劾,“朝廷以其死,故但追田宅奴婢还其主,税外所敛悉蠲除”。还有罢除诸道进献,放五坊鹰犬等。
一朝天子一朝臣,宪宗虽然仇视顺宗所用之人,对王叔文革新集团给予了严厉的惩处,但他却基本继承了永贞革新的精神,并因此制定了元和时期的治国策略,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永贞革新的历史连续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永贞革新在中唐的改革思潮中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
。正因为这样,它也将对其时的社会和文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当然,永贞革新充其量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二王八司马也并非完人,而且在当时紧急情势下,他们采取的某些应急手段也并非完全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永贞革新没有短时间内夭折,革新措施得以按预先设定的程序推行,中晚唐的历史必定会改写。
参考文献:《旧唐书》、《资治通鉴》、《柳宗元集》、《韩愈全集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