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宗正寺、宫学与宗学,南宋宗室官员的待遇与管理、教育机构

宗正寺、宫学与宗学,南宋宗室官员的待遇与管理、教育机构

宋朝给予宗室的待遇堪称优渥至极,远胜一般官员,可谓从摇篮至墓园,照顾无微不至。自袒免亲以上赐名授官即享有俸禄,除各王府设有专任教授,另有宗学为教育机构,散居各地的宗室家庭则以经济优势为后盾,聘请名师教育子弟。

自熙丰变法允许宗室参加科举并担任外官,迄宋室南渡,已成出身任职的重要门路,根据《南宋登科录两种》记载,绍兴十八年(1148)时宗室中进士比例占总人数的二十分之一,到了晚宋时期的宝祐四年(1256)时则增长为七分之一,然而绝大多数登科的宗室官员久沉下僚,仅有极少数挤身侍从官之列,他们的人数与对国家的使命感令部分非宗室官员感到威胁,而有宋末泉州大屠杀。

法律方面,朝廷对犯法的宗室,只要不是牵涉到政治,即便为累犯仍予以宽大处理,问案不由地方,而统一由宗正司审理,使得宗室面临种种刑事或民事纠纷时,总占据着法律上的优势,为打通种种关节提供方便,事实上除朝仕途发展外,经商贸易亦为宗室谋生的重要出路。

宗室拥有种种特权,朝廷的唯一要求是绝对的忠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宗室官员与理学关系密切的原因;而在各方面,宗室出身的官员普遍拥有这项自觉,无论于朝廷、地方任职,大多能尽忠职守、直言不讳,越接近晚宋,和一般官员相较,此现象越发明显。

宗室的特权专属的管理机构

宋太祖的宗室政策,乃是无论近疏、袒免与否皆纳为一体不放弃五服以外亲属;宋太宗继位后除落实其兄之政策并制度化,而又增加新的戒约,禁止宗室担任拥有实权之官职。北宋初期承袭唐制,由宗正寺管理,但在寺卿长贰安排上便有所差异。

唐代以皇族任宗正寺长官,宋朝则以"宗姓"充,以北宋前期担任宗正寺长官者如赵孚、赵安易、赵安仁、赵良规、赵君锡、赵稹、赵湘、赵咸等只为同姓而非宗室来看,宗正寺长官并不一定非由宗室来担任,因此也无法以"统率宗族"的名义对宗室进行管理。

仁宗即位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宗室人数的扩增,亟需对他们进行管束,宗正寺显然无法因应此需求,故大宗正司应运而生,职掌为"凡宗族之政令皆关掌,奏事毋得专达,先详视可否以闻",宗正寺大部份的业务转移至大宗正司,两者长期并存,但主导者为大宗正司,宗正寺此后不再任命长贰,只任命宗正丞,至元丰改制后更不再坚持"宗姓"原则,南宋后亦多除异姓,其负责业务为:

大宗正司立于仁宗时,神宗元丰时始正名,长贰选宗室有德望者充任,宗正司丞二人则选文臣京朝官以上任职,其业务范围:

由此可知宗正寺负责档案记录与管理,大宗正司则掌管大部分的庶务,重要性远胜前者,元丰五年(1082)规定大宗正司"不隶六曹,其丞属中书省奏差",成为独立于六部之外的机构。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为管理移居西京、南京宗室而设置西、南外宗正司,并建立敦宗院,以作为宗室的集中居所;靖康之难至建炎初乃兵马倥偬之际,大宗正司随高宗御驾迁移,暂时驻跸江宁,西外设于扬州,南外立于镇江,最终西外落脚于福州,南外落脚泉州,成为临安大宗正司外两处宗室最大聚集地。

宗室的教育

(一)专属的教育机构

宗室的教育机构分为宫学与宗学,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先后为皇子、诸王设立侍读、谘议、翊善、侍讲等官,选择条件为常参官中年满五十且通经者。

宋太宗画像

这是宋史最早替宗室设置教授的记录,但仅限于顶端的皇子、诸王子弟,且教授都为兼职,要对诸王府内子弟进行个别授课,显然是有困难的;而为寻常宗室选师,并开班授课的最早记录则是在宋真宗咸平元年(998)以诸王府官兼任南、北宅教授,靖康之难时宗学废弃,高宗绍兴四年(1134)恢复诸王宫大小学,学员仅止于南班宗室且徒具形式,至绍兴二十七年(1157)仍

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4)甚至对宫学教授进行裁员,此后"月朔止一人上讲,所教惟南班宗室十余人,往往华皓。每教授初除及朔望,则赴堂一揖而退",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十二月将宫学并入宗学,隶属宗正寺,"于是宗室疏远者皆得就学,而彬彬可观矣"。由于宗学的迫切性肇始于神宗允许宗室外居,打破原本宫宅聚居格局后,故设置时间比较晚,加上宫学与宗学间具有模糊性,

因此今人亦容易混淆。

实际上宫学和宗学是两种不同的宗室教育形式,前者以诸王宫为单位,类似家庭教师的小班制;后者则设于宫外,招收对象不限宗室世系亲疏,属于大班制,最迟在徽宗崇宁初(1102)才于西京和南京设置。

(二)院外宗室的教育

宫学和宗学为居住临安睦亲宅宗室提供由政府出资的教育管道,但在泉州南外宗正司,大部分的宗室不愿意居住在免费的睦宗院内,尽管住宿免费且给予的津贴更多,他们宁愿搬出去住。

一方面可能与这些宗室的在地化有关,二来他们与皇室的血缘已经疏远,必须依靠科举出身才能光耀门楣,第三即是宗室人数多到睦宗院容纳不下,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知州倪思(?-1220)曾经奏请朝廷加以增建,但仍不敷使用;最后,我们可以发现,现存大部分的南宋墓志铭都属于住在睦宗院外的宗室。

南外宗正司设置于泉州,乃肇因于其为南海贸易的中枢港,能够负担庞大宗室津贴。西外宗正司所在的福州除经济繁荣,还以辈出学者、进士闻名,吕祖谦甚至以"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登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来形容福州文教昌盛。

孔庙

根据《淳熙三山志》记载,唐代时已在福州建有州学,五代时期持续有所建置,却在北宋初学制毁坏,直到仁宗景祐四年(1037)权州事谢微请准于依托孔庙立学,熙宁三年(1070)又遭毁坏,

可见当地士人对州学的重视,就学者从最初的十来人,到元丰初(1078)增至数十人,直至绍兴十年(1140)张浚增为二百四十人,干道元年(1165)定额为三百人,这还只是为了获得解试名额的门路之一,而福建路登科占南宋总数,不到五人便有一人来自该路,而福州更占福建路之冠,顾今天下士子多而解额窄者,莫甚于温、福二州",而"向来解额太窄,出游者众",也绝非光靠州学、县学培养可以达成"终场万八千人,合解九十名"的人数;

福州民间教育,已于北宋中期有所发展,本籍福州的名臣陈襄(1017-1080),于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前便和和士人陈烈、周希孟、郑穆号为"四先生",而出于陈襄门下者更以"显者居多",南宋《淳熙三山志》对元旦后入学盛况描写极为生动:

尽管至南宋中期许多士人赴太学游学,加上越来越多求学者,由家族父老合力聘请教师到书社的教学情况大幅减少,教书已变成一种行业,反映民间教育普及的情况。

由于宋朝宗室主要依官得禄,除和皇室血缘较亲近的南班宗室可获得直接赐名授官外,受熙宁改制"其袒免以下亲更不赐名授官,祇许令应举"影响,宗室疏属必须靠科考任官来获得俸禄,至南渡后宗室散居各处,此状况更加明显。

古代科举

为求中进士而特重教育,与名士交游、为子弟寻求名师势在必行,选择居处常以文风鼎盛之地,如赵汝愚和汪应辰(1118-1176)结为学侣,汝愚子孙四世六人皆名列《宋元学案‧玉山学案〉;赵师恕师承黄干,为朱熹的再传弟子,曾任泉州知南外宗正司。

参考文献:

《中国阿拉伯海上交通史》

《宋会要辑稿》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文献通考》

《宋代宗室史》

《道光晋江县志》

《中国地方志集成》

《宋代之市舶司与市舶条例》

《宋代商业史研究》

《东莱集》

《淳熙三山志》

《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漫塘集》

《古灵先生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宫学,进行,诸王,教育,宗室,机构,宗正司,宋太宗,管理,待遇,观点评论,宫学,宗学,宗室,正司,宗正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宫学,进行,诸王,教育,宗室,机构,宗正司,宋太宗,管理,待遇,观点评论,宫学,宗学,宗室,正司,宗正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宫学,进行,诸王,教育,宗室,机构,宗正司,宋太宗,管理,待遇,观点评论,宫学,宗学,宗室,正司,宗正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