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1年8月22日晚朝结束时,宋太祖赵匡胤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酒兴正浓时,赵匡胤屏退侍从面对将领叹气地说道,“我非尔曹力,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高枕卧也。”
皇帝连睡觉都睡不好,将领们自然要询问原因,赵匡胤则回答道,“卿等固然,设麾下有欲富贵者,一旦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次日,将领们纷纷交出兵权,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众所周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戮,以至于“靖难之役”发生时,建文帝一度无大将可用。有人就问了,为何赵匡胤不愿将将领们赶尽杀绝。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兔死狗烹”不是开国皇帝最喜欢干的事情吗,赵匡胤真的没想过将功臣们杀掉,一了百了吗?赵匡胤不是不想杀,而是不能杀。换句话来说,这些将领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虽然建立了北宋,但国家并不稳定,周边北汉、契丹等国虎视眈眈,各地的反叛势力依旧存在。同时,赵匡胤的皇位本身就充满争议,自己安全感实在有限。
这些拥戴自己的将领们,还有存在的必要。如果像刘邦、朱元璋等开国皇帝那些诛杀大臣,会直接激怒很多人,到时赵宋江山能否继续存在下去都是一个问题。多次考虑之后,赵匡胤认为自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把将领们的兵权解除,但养着他们。
史书记载,赵匡胤在解除将领们的军权后,还开导将领们,“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
反观朱元璋诛杀功臣的背景,当时明朝已经完成了统一,各地平叛势力基本上都以扫除。朱标没有病死前,朱元璋发现自己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不仅宅心仁厚,而且如同温室里培养的花朵,很难是开国功臣们的对手。权衡之下,朱元璋向开国功臣举起了屠刀。
当朱标病死后,朱允炆被选定为继承人,朱元璋的杀戮之心再次爆发,于是京城血流成河。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一句话,赵匡胤是不能也不敢屠杀将领的,而朱元璋则反之。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