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揭秘靖难之役错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于朱元璋!

揭秘靖难之役错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于朱元璋!

对于明朝来说,“靖难之役”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也可以说是明朝的一个遗憾。

靖难之役军事路线图

表面上,靖难之役是皇孙朱允炆登基后,急于削藩,藩王不服进行造反,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这其中,有两点是大家默认的:

朱允炆削藩过急,方式过激,才导致藩王被逼造反。

朱棣有失人臣之礼,夺了侄子的皇位。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答案是未必,其实在朱元璋设立了“伪分封制”,并且选择了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之后,就注定了,老朱家宗室之间会发生一场腥风血雨的较量,朱元璋为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明朝国家格局:“伪分封制”

明朝,朱元璋创立的国家格局是这样的……

朱元璋前前后后分封宗室皇子皇孙二十五人为藩王,驻守在边塞要镇和国内重要战略要地,以此来拱卫国家。

长子为太子,二子朱樉为秦王,三子朱棡为晋王,四子朱棣为燕王……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明太祖实录》

大家可以脑补一下明朝势力分布格局。

明朝藩王大致势力分布示意图

皇帝居中于首都南京,在内一圈为一群小藩王,在外一圈为一群大藩王,大藩王们守卫着国家边疆,小藩王们则制衡着大藩王。

为什么说他是“伪分封制”呢?

因为他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有点不同,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是完全将土地分封出去,受封领地的领主自由度高。

只要满足以下五点要求即可,其他事情完全自己说的算:

听命于周天子

镇守边疆

朝觐述职

进贡纳税

若有外敌来犯,随从周天子战斗

至于,你在你的封地里做什么,如何管理你的封地,几乎是你自己的事情,诸侯王就相当于诸侯国里的“小周天子”。

朱元璋创立的分封制与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有所区别,区别在于:

藩王并无行政权,只有军事权

藩王们负责练兵、用兵,以保卫国家,抵御外敌,至于如何治理封地,则由皇帝说的算,明朝藩王们的自由度相对先秦时期的诸侯王要低很多。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采用了一系列的制衡手段,以平衡各方势力,使其互相牵制,从而不能威胁到中央皇权。

朱元璋与朱标

但是无论朱元璋如何“规划布局”,分封制的本质没有改变,就是藩王们掌握军事大权。

有些时候,有了军事大权,有了绝对的武力,就相当于有了一切。

以上就是朱元璋所创立的“伪分封制”。

“伪分封制”下的弊端

其实,制度创立之初的想法都是好的,但是随意时间的流逝,各方势力利益的角逐,往往都会使制度走型,脱离本意,朱元璋创立的“伪分封制”也是如此。

起初,朱元璋给藩王们的护卫数量,是这样定义的:

“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

护卫人数居于三千到一万九千之间。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实情况是: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朱氏八支宗谱·宁献王事实》

单单一个宁王就具有近十万兵马。

而明朝的北方门户,则近乎全部被藩王们所掌控,其中燕王朱棣更是号称有三十万精兵。

明朝藩王势力分布图

明朝大臣叶伯巨所担心的藩王割据,尾大不掉,终于发生了

“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盖惩宋、元孤立,宗室不竞之弊。而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

此时的藩王势力明显失衡。

皇位继承人朱允文

说完分封制的问题,我们在来说一下导致“靖难之役”发生的第二大要因,皇位继承人问题。

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对于明朝来说,无疑是一巨大损失,但是“地球离了谁还都要转”,朱标死了,明朝的国家机构仍要继续运转,太子也要在选。

经过朱元璋的精挑细选,最终的储君人选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对此,众王爷、众藩王是颇有怨言的,但是碍于朱元璋的权威,他们敢怒不敢言,只好俯首称臣。

但是在朱元璋死后,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我们看一下朱元璋死后,明朝王爷与皇帝朱允炆之间的具体情况。

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一个读书好、学习棒的好学生,史书肯定是不少读的,只是缺乏经验,汉朝的七国叛乱,晋朝的八王之乱等,让朱允炆深深的认识到,对于皇权的稳固来说,藩王强势绝对是一个不稳定因数。

朱允炆

因此,手握重兵的叔叔们,让朱允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寝食难安,而最好的方法就是“除掉”这些叔叔们,也就是削藩。

藩王王爷

朱允炆难受,藩王们也很难受,自己虽然手握重兵,但是凭借他们那点实力,跟大明帝王相比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么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懂,所以,对于藩王们来说,朱允炆就是“一把悬在头顶上的利剑”,随时都可能斩下来,让自己人头落地。

而解决这把利剑的最好方法,就是毁灭这把利剑。

综上,在朱元璋死后,大明王朝是这样的:

朱允炆削藩成功,扫灭诸藩王。

藩王造反成功,消灭朱允炆。

靖难之役一触即发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削藩战争”打响,而被祭刀的对象则是周王朱橚。

理由:

周王的次子朱有爋告发父亲谋反

过程:

朱允炆派早已准备好的李景隆将周王一家押解到南京

结果:

将周王一家贬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

次年,齐王朱榑被贬为庶民,软禁在南京;湘王朱柏被贬为庶民,举家自焚;代王朱桂被贬为庶民,软禁在封地大同;岷王朱楩被贬为庶人,迁往漳州。

削藩

总之,被削藩了的藩王下场无不凄惨,要知道,藩王们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大家庭,几百口人都要受此牵连,家破人亡。

五位藩王被削除后,众藩王人心惶惶……

而朱允炆经过五个小藩王练手后,觉得时机已到,准备对大藩王朱棣下手。

自从朱允炆削藩周王朱橚时,朱棣就已经察觉到了危险的信号,而齐王、湘王、代王相继被削,朱棣就已经知道自己难逃一劫,并且同时也认识到朱允炆的真正目标是自己。

从那时,朱棣就开始着手准备“反抗”,为了拖延时间,朱棣先是装病,后又装疯,最后诱杀了监视自己的朝廷将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发动“靖难之役”。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写下这样一条:

如果朝廷之中没有正臣,而都是奸邪之臣,一定要举兵诛讨他,清除君主身旁的小人。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皇明祖训》

朱棣就是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发动叛乱。

朱元璋肯定不会想到,自己用来保全皇室的手段,竟然反而害了皇室。

燕王朱棣

经过四年的靖难斗争,朱棣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时刻录品历史

靖难之役的发生,错不在朱棣,也不在朱允炆,而在于朱元璋。

正是朱元璋亲手培养出众多老虎,而一山不容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对于朱棣以及朱允炆来说,不消灭敌人,被消灭的就是自己。

大战一触即发,悲剧就此发生。

不得不说,靖难之役是一个遗憾。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参考资料:

《明太祖实录》

《朱氏八支宗谱·宁献王事实》

《明皇祖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国家,明朝,朱元璋,势力,宗室,周天子,皇位,朱允炆,靖难之役,朱棣,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周王,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国家,明朝,朱元璋,势力,宗室,周天子,皇位,朱允炆,靖难之役,朱棣,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周王,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国家,明朝,朱元璋,势力,宗室,周天子,皇位,朱允炆,靖难之役,朱棣,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周王,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