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理想现实一样不一样,大时代下的唐玄宗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理想现实一样不一样,大时代下的唐玄宗

公元712年,秋高气爽的夜晚一颗彗星划过唐帝国的星空。

古代彗星出现,要么帝王降临要么祸端迭出。

自从有了天人感应说之后,这样的典故数不胜数,果不其然这彗星也带来了变故。曾受迫于母亲武则天权威,两让天下的唐睿宗李旦决定三让天下。

(盛世大唐)

继承人则是他雄心勃勃的儿子李隆基,一个将大唐引向巅峰,也带进沟里的人。

刚一上位,李隆基就雷霆出手,发动了清除奶奶余党的政变。

太平公主不太平,大唐女人退二线。女强人主导大唐半个多世纪局面,回归了正轨。

回归正轨后的大唐,迎来了属于李隆基的时代。

这个时候的大唐到底如何?

(励志青年)

一:贞观遗风

李隆基继承的大唐,看上去强盛无比,却也问题多多,状况并不算好。武周时代结束后,帝国政治走势一直在动荡,政变迭起也引得朝堂上野心家投机者左右逢源。

取巧之人多佞幸,顺带又让奢侈荒淫之风弥漫整个贵族阶级。

政治上投机者冒头,风气上奢侈泛滥,经济也必定会受影响。

虽没崩溃,但频繁自然灾害也使得民不聊生,土地兼并加剧,流民四起,内忧无数。

随内忧而来的,还有外患。渐渐强大的吐蕃蠢蠢欲动,突厥也不时骚扰,至于发展中的契丹,也时不时过来打秋风。三大外敌敲门,对谁唐朝都没有必胜把握。

如此内忧外患,让无数人怀念起太宗时代万国来朝,还有那“贞观之治”。

为了挽回民心,为了恢复民志,初登大宝的李隆基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像太宗看齐的决心,誓言恢复贞观之治。

二:玄宗理政

由后世来观,很多人都有种感觉,那就是李隆基施政风格和李世民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李隆基和李世民都算不上事必躬亲上位者,几乎从不介入具体事务执行,而是听取汇报为主。他们的精力主要致力于政治秩序的构建和大方向的把握。

其次:李隆基将高宗朝时代出现的密谋政治,暗探政治风气扭转,政治决策的透明度放开,恢复了贞观时代史官、谏官地位,政治氛围越发开明。

(开明专制的玄宗)

再次:李隆基和李世民共性就是皇权保留对律法尊重。减少干涉律法执行,将武则天、中宗时期皇权对于行政横加干涉的风气扭转,让政治氛围变得稳定而有据可巡。

最后:李隆基、唐太宗还有共同爱好,就是重视文化发展,致力于意识形态建设。太宗时,君臣经常举办文化宴会,皇帝和臣下诗友坐而论道,因此诞生不少名篇。

武则天、唐中宗时因为压抑的政治风气,宫廷文学宴会虽依旧盛行,却成了阿谀奉承之所,诗人变成倡优,他们为了争宠勾心斗角,毫无文人士子风骨和体面。

李隆基上台后,阻止了文人逢迎阿谀之风,给予无数有才臣子以尊重。知识分子又一次获得了和帝王坐而论道讨论治国的权利,而不再是皇权玩偶。

“翰林学士”也从倡优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学士。如此层层递进举措之后,开元时代的政治风气,越来越趋近于贞观时代。

唐朝也在恢复了元气的政治空气中,恢复了跳动的脉搏,步入了正规!

(恢复生机的王朝)

三:齐民心聚民意,如何做?

恢复元气的政治空气,让唐朝顿时有了拨乱反正的感觉,有这感觉后,该做什么?

按顺序而言,应是!

第一:齐民心,确立意识形态

第二:复经济,进行经济改革。

第三:肃吏治,改革吏治选拔。

这三个方向,从内到外面面俱到,都是国家实力恢复的关键。

首先:意识形态上。

唐玄宗重新确立了儒家治国理念,不仅如此还亲自撰写《孝经》将儒家孝道通过书籍传播,顺带宣扬自己皇族兄弟“兄友弟恭”关系和睦。完全不记得,唐朝无数政变和骨肉相残。

尊孔尊儒后,唐玄宗对于佛道两家也并无排斥尊崇有加。

这一点和唐太宗时包容并蓄的宗教观,高度一致。唯一的区别是,唐太宗并不信这些,而李隆基是真信,特别是“祥瑞”和谶纬之言,在唐玄宗时代很有市场。

(尊儒)

其次:复经济,进行经济改革。

唐玄宗统治时期,对于财政问题一直保持了高度重视。

有鉴于执政早期,无数商人私铸钱币风盛行,源源不断的私铸货币不断流向市场,冲击唐朝中央货币同时也引发了经济生态的混乱。面对如此局面,唐玄宗一上台就主导了对私铸货币的战争,历经数次强令收缴私人劣币重铸举措。

却引发大商人反弹,他们人为制造恐慌,制造交易困难,囤积曲奇后,政府无奈只能改禁为限。

问题尾大不掉后,唐玄宗另想了两个办法,第一“括户”,第二“节级转运”。

这两高端大气看不懂的词语,其实用一个成语就能诠释“开源节流”。

开源=括户:意思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清查人口数据,各种隐匿或逃亡人口,政府既往不咎,不仅不罚,反而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重新登记,这无数隐匿逃亡人口,就成了国家税赋新来源。

节级转运=节流:意思是,通过改良运输方式、仓储、流程,将南方税赋和粮食以较低成本,较少损耗运输到中央。让原本路途上的大量损耗,都成了国库收入。

这一系列改革,在宇文融、裴耀卿等财政精英主导下,顺利施行,虽然他们也有不少人,因为占据肥差有了贪污名声,不过这一切在财政利益面前,也不算什么了!

务实的唐玄宗深知治吏根本,非口号而是实干,这又和后续唐玄宗吏治改革挂钩。

(经济繁荣的玄宗朝)

最后:整肃吏治

如说唐玄宗时代按施政而言,什么最优秀,那绝对是吏治建设。

好皇帝和为民的政策,如果没有合格官吏去执行也是伪命题。

最后好经绝对念成了恶法。

深知吏治重要性的唐玄宗,在科举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唐朝时官员选拔制,原本是科举海选,再通过铨选二次选拔。参与科举高中的人,就有做官资格,至于做啥官,则要通过铨选来定。

这铨选则是属于三类人的舞台。

第一类:科举高中者,第二类:高级官僚子弟,第三类:表现优异的低级公务员和等待改任官员

这三类人可谓可有特点。

科举属于新贵,高级官僚属于旧贵,低级公务员改任官员则是给官员以奔头。涵盖了大唐官场的方方面面,还照顾了阶级利益,上升诉求。

但却有个致命问题,能做官的越来越多,职位有限,预备官员太多位置不够!

(人才机制变化)

这几乎是历朝历代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唐玄宗的解决方法可谓巧妙。

首先:开元十八年,在吏部尚书裴光庭建议下,唐玄宗借鉴北魏经验,改革了选拔办法,无论中下级官员任期政绩如何。在任职期满后都要停职数年,等待一个选拔期,选拔期过了后,如果没有作奸犯科重大问题,一律拔高一级任职。通过人为调整,一次性将国家中下层官员数目扩容一倍多,官员预备人才也安于稳定在体制内。

其次:所有一刀切的政策弊端,唐玄宗也考虑到了。

为了人才能物尽其用,唐玄宗还特设各种考试,让不甘心等待轮职的人才参与考试以晋升,相当于给特殊人才开绿色通道。甚至为了充分锻炼人才,经常让中央京官和地方官互换任职,锻炼治政能力。

(唐朝文官)

再次:进行官员俸禄制度改革。

唐玄宗时,创造性的将政府财政和公务员工资挂钩。所有地方政府,都专门设置“公廨本钱”款,这个制度初创与南北朝隋朝,用的最好时候则是玄宗时代。

具体就是以“公廨本钱”专款为商业借贷资本,通过借贷利息,作为公务员工资来源,甚至公务经费来源。通过资本再利用,节约公务经费支出,也创造了财政收入。

最后:改良“分职设官”创立“使职差遣”制度。

这两制度也能用两成语形容,“分职设官”,就是责权划分,“使职差遣”,就是特事特办。

“分职设官”算中国政治传统,三省六部制就是这个设置延续,每个官员都有他任职部门,专人专事。但这个制度弊端也很明显。官员职责甚至部门都是固定的,办的事情也是固定的。

这一切都固定了,对于新事务就会有认知偏差。

社会形势、政治环境甚至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无数新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不是一个部门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多部门协同。协同就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多个职能部门配合的事情。

(唐朝制度)

这就难办了,谁是头?谁的责任大?谁做什么?都不清楚!

一配合后,就不断出现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甩锅事出现,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务实的唐玄宗决定用“使职差遣”制度解决!

这个制度特点就是,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代表自己全权处置事务,这官员就是“×使”。直接有凌驾于各部门之上权威,统合各部门后,行政效率就此空前提高。

最著名的“节度使”制度,就是如此特事特办基础上诞生的!

玄宗后期,原本临时编制的“使职差遣”慢慢因各种新问题出现,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固定,进而成官僚机构主体,节度使成了常任官员,甚至连宰相任命也使职化。

这也是中国政治制度转变趋势开始,原本以职能分工为中心处理政务的中国政治,开始走向以事务统筹为中心的新时代。

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这个制度也被后来的宋朝全盘继承。

(唐朝版图)

四:开元盛世性格特点

经历过思想文化、经济改革、吏治整顿创新后,唐玄宗时代焕发了勃勃生机。这一切渐进式变革中,唐玄宗将自己干练务实、致力创新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不是一个如唐太宗一样,即有卓越政治才能,又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君主,唐太宗的成功基于对传统的坚持,而唐玄宗的成功则源自治理举措行政上的不断创新。

简而言之。

唐太宗看中道德兼顾才干,道德在前才干在后,他以此要求自己。

唐玄宗看中才干看轻道德,才干在前道德靠后,他以此要求臣下。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太宗时,有道德楷模魏征,有贤相房谋杜断长孙无忌。

唐玄宗时代,则多圆熟干练、富于行政能力的干臣能吏,至于德行,则差了太宗时代不少,比如著名的李林甫就以“口蜜腹剑”声名狼藉。但他却是个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一个以老辣周到深谙人心闻名的权臣,就连不安好心的安禄山都对他谨小慎微。

理想主义的太宗贞观,现实主义的玄宗开元,这就是两个大唐帝王最大区别吧。

(唐玄宗的疑惑)

五:盛世瓦塌背后,大时代背景下的民族性格之变。

玄宗时代,充满现实主义色彩,也充满实用主义色彩。这个时代最大特点就是务实,也因务实,而变得功利。

皇帝不论德行,仅看手腕,宰相不看下属德行,看办事能力和逢迎能力,如此层层传导后,整个朝代因高效的办事决策获得繁荣,也因功利的政治氛围而隐患无数。

可这是一朝一夕,甚至玄宗时代几十年就引发的结果吗?不不,这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历史,经夏商周古典时代,秦汉第一帝国时代后。在胡汉杂糅三百年动乱分裂中迎来了浴火重生的隋唐时代。隋唐时代,和夏商周,甚至秦汉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唐朝是破而后立,进而飞速发展的时代。

随胡汉杂糅,文化交汇,包容并蓄成大唐气质。

随江南经济发展,中国传统经济中心也不断南移。

随印刷术普及,知识不断下沉,民智开启成时代旋律。

随官制改革科举完善,统治阶级扩大,庶民政治走上前台。

知识传播,阶级流动,经济中心转移,民智开启,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这一切在大唐产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也不断出现新问题。既有的,顾我的思维如何能应付这不断变革的时代,由此才有了唐玄宗的顺势而为,不断的制度性创新出现。

(年表背后的时代趋势)

可是,这所有的制度性创新和超前举动,却有个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无论如何务实的君王,依然无法逃脱私欲的束缚。

他为国为民,执政手腕高超,可他依然有私心,依然会担忧大权旁落,依然会担心儿子威胁,依然会受小人蒙蔽。

于是,一个精明政治家,年纪越大,越懒散,越不愿下场控盘,反而将一切委任。最后所托非人,前期一切的轻信和创新都害了唐玄宗。

实事求是的说,唐玄宗拥有巨大的人格张力,用一己之力成就一个宏大盛世,却又让这盛世如昙花一现。不得不感叹,当盛世基于个人时,这个盛世不过瓷娃娃而已。

盛世长存,制度先行。

(盛世难久)

参考书目:

《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资治通鉴》

《新唐书-选举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现实,时代,大唐,理想,李隆基,盛世,太宗,唐朝,唐玄宗,观点评论,大唐,李隆基,唐太宗,玄宗,唐玄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现实,时代,大唐,理想,李隆基,盛世,太宗,唐朝,唐玄宗,观点评论,大唐,李隆基,唐太宗,玄宗,唐玄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现实,时代,大唐,理想,李隆基,盛世,太宗,唐朝,唐玄宗,观点评论,大唐,李隆基,唐太宗,玄宗,唐玄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