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帝国的暗面-大宋名将狄青之死

帝国的暗面-大宋名将狄青之死

公元1057年,即宋仁宗嘉佑二年三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护国节度使,判陈州狄青去世,寿四十九岁。此时距离他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只过去了半年,按理说,狄青去世时年纪并不很大,他从军多年,身体壮健,之前也没有重大疾病,是完全可以活得更久一些的。

而狄青的真正死因,乃是因为他出任枢密使触碰了大宋王朝最为阴暗,最为隐晦的游戏规则:

武将不能参政。

宋仁宗

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宋仁宗皇佑五年,即公元1053年,宋仁宗为表彰狄青平定侬智高叛乱,安抚两广的大功,不顾宰相庞籍等人的反对,力排众议,任命狄青为枢密使,即国家军事部门最高长官,这一任命引起了巨大轰动,平民出身,从大头兵一路干起来的狄青破天荒地进入帝国权力中枢,一时之间成了大宋举国瞩目的风云人物。

宋代的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史载当时枢密院与中书省“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东府中书省的长官即是宰相,宰相人数不定,常有二三人,而西府枢密院的长官是枢密使,枢密使则往往只有一人,因此,自北宋中叶开始枢密使的权势可谓不在宰相之下。

问题在于,在重文轻武极端严重的宋朝,枢密使也通常是文官出任,上一个以节度使身份出任枢密使的武将,已经是七十多年前平灭南唐后的曹彬了。

而狄青是以护国节度使,河中尹的本官头衔兼任的枢密使,故其官阶为从二品,实际品级还在以尚书、侍郎衔出任中书门下同平章事的宰相之上。根据宋代合朝班制,狄青在上朝时位列中书令,侍中,亲王,三公之下,参知政事之上。由于宋代三公,中书令,侍中不常设,所以能排在他前面的只有首相和亲王,他在朝廷的地位不言而明。

据说,狄青出任枢密使之后,脸上仍然保留着当兵时的刺字,宋仁宗命枢密副使王尧臣劝说狄青用药去除黥文,没想到狄青回复说:

“青若无此两行字,何由致身于此?断不敢去,要使天下贱儿,知国家有此名位待之也。”

——《能改斋漫录》

如此慷慨激昂之言,令文官的虚言矫饰黯然失色,奉旨当说客的王尧臣,在狄青当兵的同一年中了进士,如今反位居狄青之下。狄青的存在,成了大宋全国草根奋斗的榜样,也成了帝国文官集团最大的心病。

二、山雨欲来风满楼

狄青去世的上一年,即仁宗嘉祐元年正月,46岁的宋仁宗突然病了。前一天晚上京师下了大雪,由于第二天是百官朝贺的日子,仁宗冒着雪祈祷天晴,结果因此中风,在百官就位的当口突然人事不知,幸亏左右急救才苏醒,这一次的朝贺典礼也就草草结束。

然而,皇帝这一次的病情并不简单,当月,宋廷在紫宸殿接待辽国使节,丝竹悦耳,鼓乐大作,宴席开始之际,宰相文彦博按惯例向皇帝敬酒,皇帝看着他说:“今天不奏乐吗?”

文彦博愕然,旋即反应过来:皇帝耳聋了。

仁宗突发急病,却一直没有立太子,这成了朝野关注的焦点。可能有年长的人还曾记得,宋真宗天禧二年,围绕着立太子的问题闹出了“帽妖”事件,搞得大宋天下鸡飞狗跳,这次仁宗生病,又不知要出什么幺蛾子。

宋仁宗:今天不奏乐吗?

幺蛾子很快就来了。这一年的五月,京师发大水,淹没的民居官舍达数万家,开封府一时间成为泽国,狄青也带着家人到相国寺避难。《续资治通鉴》说:

“及京师大水,青避水徙家于相国寺,行止殿上,都下喧然;执政闻之始惧”。

其实,我愣是没看明白为什么狄青搬到相国寺能让执政大臣紧张成这样,直到我看到了《默记》:

青为枢密使,避水般家于相国寺殿。一日衩衣衣浅黄袄子坐殿上指挥士卒,盛传都下。

浅黄色袄子,坐殿上指挥士卒……大家能想到什么细思极恐的情节?

对,宋太祖黄袍加身!

大宋朝的媒体记者们新闻嗅觉一点不比今天的同行差,这一消息很快上了头版成了全城热议,但这也成了压垮狄青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想说,写这个新闻的作者并不是普通的记者,能把握如此敏感的细节,并有胆子写出来的,一定是手眼通天的人物。

三、有人出手了

最早开始攻击狄青的人是右正言、知制诰刘敞。知制诰是个差遣,虽然没有品级,但由于负责经手和起草国家重要文件,相当于皇帝的高级秘书,地位十分重要。

刘大人本人官声不错,特别是学问很高,在帝国文人中间很受推崇。其实刘大人一开始的言论还是比较温和的,主要谈了几点:第一,狄青名望太高,每次出门都引起京城的老百姓围观,导致交通拥堵,这已经影响了皇上的权威;第二,皇上生病,老百姓反而更多地提到狄青,这样影响不好;第三,狄青家的狗长了角,晚上家里发出奇异的亮光,这是不正常的兆头。

刘大人最后振振有词地下结论说:为了保全功臣的声誉,请朝廷下令免去狄青的枢密使职务。

什么,狄青家的狗长了角?你是哪只眼睛看见的,再说,这跟你刘大人有什么关系?

至于狄家晚上的亮光,事情很快就调查清楚,原来当时京师晚上有规定,过了子时不能点烛,以免引起火灾,结果有一次狄家做祭祀烧纸钱,仆人忘了提前通报巡夜的,巡夜的见到狄家夜有火光,急忙报告开封府和救火的,等人们赶到时火早已灭了。第二天京师又开始盛传狄家晚上红光冲天……

这宣传攻势,说背后没人操盘都没人敢信!

意犹未尽的刘大人听到这个消息,语重心长地对代理开封府尹王素说:“当年朱全忠家住午沟的时候,晚上家里经常有奇异的亮光照出屋子,邻居以为他家邻里失火就赶去救火,今天的事情好像有点类似。”

这话的潜台词是:之前做皇帝的人,家里总会有些奇特征兆,比如有奇怪的光亮啦,狗头长角啊什么的。这种荒诞不经的说法,经过一代代宣传渲染,在当时的大宋变成了人人都知道的常识。

刘大人,这就有点过分了啊,朱全忠是什么人?是篡夺唐朝天下的大奸臣,后梁的开国皇帝,狄青是什么人,是平定叛乱,保卫国家的大功臣,你要把这两人硬凑在一块说他们有点类似,敢问你是摸着自己的良心说话的吗?

王素无语:这就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

四、莫须有并非南宋首创

然而,还有更过分的。

我本来不想提这个人:大宋名臣,三司使韩琦。在抗击西夏前线,韩琦曾经是狄青的上司,两人并肩作战挫败了西夏军多次进攻,让李元昊无计可施,为安定西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两人又同在河北定州共事,相处十分融洽。

《清平乐》韩琦

应该说,韩琦是一个人品正直,也很有能力的人。然而,这一次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狄青不再是边疆统帅,而是中枢大臣,韩琦也不是地方长官,而是统筹全国财政的“计相”三司使。此时,双方所站的位置完全不同。

韩琦听说,全国的士兵对狄青十分敬仰,每次领到钱粮衣服,都会感激地说:“这是狄爷爷赐给我们的。”这意味着狄青已经俨然成了军方利益的代言人。无论从国家利益来讲,还是从文人阵营利益来讲,他都不能坐视这种情况发展。从国家利益来讲,大宋推行重文轻武,兵将分开,文人掌兵等一系列政策,本质上都是防止今天的事情发生。

今天的事情,就是武将得军心。用文人的话说,这就是乱阶,就是皇帝大权旁落的前兆。

而从文人阵营的利益来讲,矛盾就简单直接多了,那就是不允许武将掌握中枢权力,参与朝政,这只能是属于文官的特权。所以韩琦毫不迟疑地投入到了反对狄青的舆论攻势中。听到狄家失火的消息,韩琦居然赤裸裸地问救火人说:你见到狄枢密出来救火时穿着黄袄子吗?

及青家遗火,(韩)魏公(韩琦后封魏国公)谓救火人曰:“尔见狄枢密出来救火时著黄袄子否?”

——《默记》

更重量级的人物还在后面:首相文彦博。文彦博一生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太师潞国公平章军国重事,出将入相长达五十年,享寿九十二岁,富贵寿考,堪称北宋政坛的不倒翁,在狄青是否罢职的问题上,文彦博的意见才是最有分量的意见,然而,他的表现是不遗余力地倒狄,而且其言论让人不寒而栗。

文彦博

在仁宗朝曾任起居舍人、知谏院,即中央舆论部门长官的范镇在其著作《东斋记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时都下夜吟:“汉似胡儿胡似汉,改头换面总一般,只在汾河川子畔。”以为(狄)青汾河人,面有刺字,不肯灭去。又姓狄为汉人,此歌为是人也。欲予言,予曰:“此唐太宗杀李君羡事,上安忍为?适以启君臣疑心耳。”

范镇已经把事情讲得很明白了,有人编造指桑骂槐的歌谣想陷害狄青。唐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疑心小名“五娘”的武连县公,左武卫将军李君羡是“唐三代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的嫌疑人,就找借口杀了李君羡。此事被人后人传为笑谈,范镇是个有良知的官员,他说有人想让他向仁宗举报这首歌谣,离间皇帝和狄青的关系,但他知道这事情的荒谬也就没有答应。

可是他不敢说出要他向仁宗诬告那人的名字。纵观满朝文武,只有文彦博有这么巨大的能量,能够操纵朝廷舆论部门的行动。只不过他遇到了范镇这个死脑筋,这借刀杀人的计划无法如愿,便只能亲自出马了。

八月,文彦博借着相国寺事件“以熟状出青判陈州。”

嘉佑元年八月,枢密使、护国节度使狄青,罢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判陈州。

——《续资治通鉴》

所谓“熟状”,就是皇帝签字的文书,但是,像枢密使这样级别高管的罢免以往是需要翰林学士起草诏书的,匆忙罢免狄青,其实说明以文彦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也知道自己理亏,罢斥狄青的理由没办法拿到台面上来说。

你说,要是为了人家家里一条狗头上长角这种事情就罢免了枢密使,那要传出去这丢人可就丢大了!

更搞笑的是,为了安抚狄青,文彦博提出要给狄青增加一个节度使头衔,即任命狄青为两镇节度使。这做法狄青自己都看不下去,吐槽说:“我并未建立功勋,却被加封两镇节度使,我并无罪过,却被贬出朝廷,去地方任职。”

你是不是当我傻?

据说,文彦博拿着免去狄青枢密使的熟状找宋仁宗签字时,皇帝直接怼他说:“狄青是忠臣。”作为帝国政界职业玩家,宋仁宗早已看透了文官集团的目的,并深深地感到不屑。

故事的高潮到来了,面对皇帝的质疑文彦博冷冷地说:“太祖皇帝也曾是周世宗的忠臣。”

文彦博不愧是大宋国权术顶级玩家,只一句话,就回怼得宋仁宗无话可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狄青在皇上你这朝是忠臣,万一皇上你驾崩了,新皇帝上位,那狄青做不做忠臣可就难说得很了!

果然,这句话让宋仁宗无言以对,作为妥协,文彦博同意授予狄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护国节度使,即使相的荣誉头衔。可怜狄青还蒙在鼓里,拿着熟状到中书省找文彦博抱怨,文彦博直勾勾地看着他:“你想要理由?没有理由,皇上怀疑你而已。”

狄青闻言大惊失色,倒退了好几步。

这一次,接替狄青担任枢密使的人正是韩琦。

五、名将的陨落

尽管狄青已经离开了京城,但文官集团对他的打击和迫害并没有停止。令人脊背发冷的是,文官集团的手段阴险而卑鄙,没有贬官,没有批评,只是每个月派宦官来陈州查探。查探的目的就是,看看你病没病,死没死啊?

狄青

这种手段其实是大宋文官打击对手常用的伎俩,公元1020年,宰相李迪被贬,李迪的政敌丁谓为了彻底整死李迪,授意传旨的宦官用锦囊把剑袋挂在马前,在宋代这就是“赐死”的信号,李迪见状果然中计,差点自杀,幸亏儿子及时救援才幸免。

中使承谓指,以锦囊贮剑揭于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中使至浑州,迪闻其异于它日,即自裁,不殊,其子东之救之,乃免。

—《续资治通鉴》

狄青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见到朝廷的宦官一再“来访”,知道已经不容于当权的文官,到陈州不久就嘴上生了毒疮抑郁而亡。

就青在镇,每月两遣中使抚问,青闻使来,即惊疑终日,不半年病作而卒。

—《野老记闻》

其实,狄青在被贬陈州时就已经知道自己无法再生还京师了,在去陈州的路上,他对部下说:“你知道吗?陈州出产一种梨子,叫做‘青沙烂’,我这次去陈州,看来是死定了啊。”没想到一语成谶。

狄青作为北宋中叶的名将,一生南征北战,力挫李元昊,平定侬智高,威名赫赫,然而最终他没有死在敌人的刀枪之下,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流言蜚语之下。从他出任枢密使,到被贬陈州,我们没有看到狄青为自己分辨过一句,在那个武将没有话语权的时代,他也没有分辨的权利。狄青之死,就是宋代重文轻武传统国策的一个典型缩影,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参考资料:

《续资治通鉴》

《默记》

《野老记闻》

《东斋记事》

《能改斋漫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仁宗,狄青,什么,名将,国家,宰相,刘大人,京师,皇帝,相国寺,观点评论,宋仁宗,狄青,文彦博,陈州,韩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仁宗,狄青,什么,名将,国家,宰相,刘大人,京师,皇帝,相国寺,观点评论,宋仁宗,狄青,文彦博,陈州,韩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仁宗,狄青,什么,名将,国家,宰相,刘大人,京师,皇帝,相国寺,观点评论,宋仁宗,狄青,文彦博,陈州,韩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