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走到了东晋,短命的西晋结束了。总感觉有那么一点点的悲伤。
晋元帝:司马睿
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的曾孙,司马懿第五子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谥号元皇帝,庙号中宗。
南迁--保留晋室血脉
皇帝生来就和别人不一样,司马睿也一样,史书上记载皇帝一上来往往就是天生异相。晋书载:
生于洛阳,有神光之异,一室尽明,所藉藁(gao一种草药)如始刈(yi割)。及长,白豪生于日角之左,隆准龙颜,目有精曜,顾眄炜如也
。这种相貌,这种奇异,直逼刘邦。可惜,司马睿在历史上算不上什么有作为的皇帝。只在一堆庸庸碌碌的晋朝皇帝来看,司马睿貌似还可以。可惜了这份上天赐下的这些吉兆
公元290年,司马睿的父亲去世,年仅15岁的司马睿袭封琅琊王。早年的司马睿没什么特别的贡献。当然,司马昭去世之后,整个司马家族的后人除了窝里斗以外,整个皇族就没什么建树。这时期,司马睿结交了对其一生影响甚大的琅琊王氏的王导。琅琊王氏在晋朝的牛逼程度,几乎到了贯穿了整个晋史。
八王之乱,永嘉之祸的大背景下,公元307年,司马睿接受王导的建议,南迁,镇守建邺。自此,晋朝的政治中心逐渐南迁。对于南迁这个事情,有很多积极的意义,最大的贡献是保留了晋朝的血脉,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血脉。但是,我觉得,南迁这个事情,王导可以做,因为他不是皇室,但是司马睿不能这么积极,毕竟司马睿流淌的是司马的血,整个家族都不保了,这时候应该积极响应,为天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可惜,整个皇室少了这点男儿的血气方刚。
登基称帝
北方一团糟了,南方的司马睿完全没有北上出兵勤王的打算。整天就是哀伤。公元316年,晋愍帝司马邺出城投降,司马睿哭鼻子,在别人的恭维下,称晋王。这事情标志着东晋的建立。好在司马睿还有点心,死活不称帝,因为司马邺只是投降,还没死。一直到公元317年司马邺去世,318年4月23日,司马邺去世的讣告到了建邺,三天之后的4月26日,司马睿才以天下为己任,登基称帝。
公元319年的地图
这个时期的东晋,其实还占有山东,努力一下,王师北定也未可知啊。
王与马,共天下:没啥能力的中兴之君
别以为,中兴之君就很牛,那是对别的朝代,晋朝则不然。司马睿在位仅五年,这五年不说北方的风云变幻,单说司马睿自己地盘,他就搞不定。
司马睿就像一个突然冒出来的领导者,在势力和威望上,司马睿都不是顶级的。这自然很难让天下信服。司马睿转而依靠仕族,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琅琊王家。王导利用他在士族阶层中的威望,让南迁的士族都支持司马睿,在短时间之内稳定了局势。这让司马睿很赶紧王导。王导的权势也到达了顶峰。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要是个人能力突出,拉拢望族支持,能压得住,这没什么为题,但是司马睿压不住啊。开国的司马炎就是亡国迹象,这位皇帝刚开头就让让大权旁落。
王敦造反
司马睿对王导完全信任,称王导为“仲父”。王导的堂兄王敦控制着整个长江中下游的兵权。当时,朝中四分之三的官员与王家有关。司马睿不懂帝王之术啊,不懂得大臣之间的互相制衡。
司马睿不是司马衷那个傻子,当然不会不察觉,可惜任用了几个人,如刘隗、刁协、戴渊,完全不成事。打压的多了,人家直接造反。王敦就直接攻入了都城。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王敦以诛杀刘隗为名,直扑石头城。司马睿刚动手,人家那边就来了个“清君侧”。没兵权的下场啊。司马睿信任的王导也不是什么善茬。王导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与王敦里应外合。王敦不费吹灰之力的攻入了都城。
万般无奈的司马睿,给王敦近似哀求的说道:
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则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当归于琅邪,以避贤路
。这意思就是说,你王敦要是想当皇帝,就直说吗,我可以让位,回到琅琊就可以了,没必要弄的天下大乱。哎!皇帝当到这个份上,也是狗窝囊的。司马睿曾下诏:能杀了王敦的,赏赐五千户,人家王敦就自封了万户。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啊。
王敦这次叛乱,最后并没有称帝,而是回到武昌,继续遥控朝局。司马睿终其一生都没能干过王敦,平定王敦还是在司马睿去世之后,还是在王敦病逝之后。
忧愤病逝
经历了这次叛乱之后,司马睿急迫的提拔了荀组为太尉,以图压制王家,可惜,天不助司马家,荀组刚上任不多久就病逝了。
在多重大家下,司马睿撑了不到一年,忧愤而死,时年四十七。
评价:
晋书是这样评价司马睿的:
恭俭之德虽充,雄武之量不足
。这句话算是中肯的。这种能力的人,如果在和平年代还能有些作为,但是在乱世,就不够用了。
司马炎没有给整个晋朝开一个好头,司马睿没有给东晋开个好头。可惜啊,可惜啊!!!
一个野史传说
传说,牛继马后,传说司马睿是其父亲的妃子夏侯氏与一个叫做牛金的小吏所生。这就是牛继马后。姓牛的继承了司马的天下。这个说法,在晋书中提了一下,并没有正传中提及。如果是这样,那司马就更悲哀了。哎!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