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争,泛指封建官僚结成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又称朋党之争。
有党争,先得有朋党。
朋党,就是封建官僚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封建时代所谓的党,和近现代政党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朋党,几乎贯彻整个封建官僚政治,封建官僚建立源自春秋战国之交。
朋党一次首先出自于《战国策.赵策二》:“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
“朋党”从来都不是一个褒义词。
朋党起初指同类之人为了私人目的、私人恩怨而互相勾结,后引申为朝中官员各树党羽、互相倾轧。
朋党的形成,基本以相同的出身背景,比如同年(同榜进士)形成的年党,;相同的地方籍贯,比如蜀党,浙党,齐党;相同的政治主张,比如新党,旧党;相同的党首或政治诉求,比如阉党,帝党、后党。
不管哪种,说白了,朋党就是围绕朝中大臣或因政见不同,或因为求私利而组成的政治集团。
这样的集团,毫无道义可言,所谓的忠君爱国在朋党面前,就是一个光鲜却自欺欺人的谎言。
正所谓结党营私,不营私,结党干嘛?
因此《晋书·郄诜传》就指责道:“动则争竞,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罔,诬罔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
《新唐书·李绛传》更直截了当地说:“趋利之人,常为朋比,同其私也。”
也正因为如此,一旦出现朋党,同党之人为遂其私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往往不择手段,或者为反对而反对,或肆意诬陷非党之人,对其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是政治陷害。
以朋党之名攻击政敌,历来是官僚政治集团斗争的可怕武器。
极大的污染官场风气,扰乱统治秩序。
自朋党这词出现以来,就为皇帝及有志之士、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绝。
对统治者来说,朋党现象是不祥之物,朋党兴则国衰亡。朋党成为一个国家灭亡的征兆。
但是由于封建官僚制度的确立,封建王朝政治权力的集中化,朋党却屡禁不绝,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以至于唐朝牛李党争时,唐文宗哀叹道: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
到了宋朝建立后,文官势力逐渐抬头,文官政治逐渐达到顶峰。朋党之争达到一个新的巅峰。
其实宋朝大臣,很早就出现了朋党化现象。这就是北宋初期的南北之争。
或者说是北宋皇帝和朝中大佬对籍贯在南方大臣的歧视、打压和排挤。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可能是因为南方人和北方人性格,格格不入,互相瞧对方不顺眼
第二,是自唐朝以来,南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地理与文化地理的根本改观,同时给南北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带来了深刻变化。
但总的来说,五代以前,由于南方较为落后,所以基本上是南方接受北方的影响;五代以后,由于南方的发展,开始进入南北相争,交相争辉的阶段,南方人开始积极影响北方。
这样一来,南北矛盾日益尖锐,大多数北方人士对对南方政治势力的崛起采取了一致的敌对态度。
北方人士如此,当然南方人士也不会自甘菲薄,双方从各个角度、利用各种手段展开攻击,其势头之猛烈、目标之明确、阵线之清晰,前所未有。(本段出自《唐宋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地域特征》)
第三,是因为北宋篡夺的后周属于北方政权,北宋初期政治大佬都是北方人,难免对新降的南方人有所看不起。
宋太祖就最不喜欢柔性多虑、心思细腻的南方人,而喜欢刚性憨直、性格好爽的北方人。
并且他为了保证宋朝的武备人才彪悍与北边契丹人的彪悍保持相当,他觉得北宋必须保证北方人占据统治地位,搞出个人为地域歧视政策。
宋太祖曾明确提出:“不用南人为相。”
据《开基万年录》、《开宝史谱》记载:宋太祖曾说:“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尝上。”
据北宋末年邵伯温《邵氏闻见录》记载:“祖宗开国所用将相皆北人。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后世子孙无用南士作相、内臣主兵。’”
南宋赵彦卫的《云麓漫抄》则记载:“艺祖(艺祖即开国之君美称,此处即宋太祖)御笔:‘用南人为相、杀谏官,非吾子孙。”
宋太祖重北轻南的政策,让南方人悲剧了半个多世纪,给南方人带来了巨大的地域歧视的痛苦。
不仅皇帝歧视南方人,朝中大臣也很歧视南方人。
这个以北宋名臣寇准最为典型。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今陕西渭南)人,因评书故事误将其认为是山西人,又称他为寇老西。
十九岁的寇准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也就是在这时寇准娶了给事中许仲宣的女儿为妻,开始成家立业。
等到寇准巴东任满后,又改任成安知县,而后他又先后升任盐铁判官、尚书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等官。
端拱二年(989年),寇准曾奏事殿中,大胆进谏。由于忠言逆耳,宋太宗听不进去,生气地离开了龙座,转要回内宫。
寇准却扯住宋太宗的衣角,劝他重新落座,听他把话讲完。
事后,宋太宗十分赞赏寇准,高兴地说:“我得到寇准,像唐太宗得到魏征一样。”
太宗一句话,金口玉言,既自诩李世民,又将寇准比作魏征,皆大欢喜。
而寇准因为此言,名垂青史的同时,仕途进入高速通道。
正所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有了宋太宗的青睐,寇准从此成为北宋政坛新星。
淳化二年(991年),三十二岁的寇准升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后改任同知院事),正式成为宰执官。
结果就在这时寇准摔了个大跟头!
寇准和他的顶头上司,宣徽北院使、枢密副使、知院事张逊严重不和,两人格格不入。
一天,寇准和他的同事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温仲舒在下班途中,碰到一个疯子。
这疯子也不知道咋回事,直接拦着寇准的马,高呼万岁。
当时寇准也没当回事,这要是阴谋,未免也太下作了,他就当倒霉遇上疯子了。
马大哈的寇准没当回事,有人可就拿这事做起了文章。
张逊知道这事后,马上唆使左金吾王宾把这件事禀告宋太宗,弹劾寇准谋逆!
寇准马上叫温仲舒给他作证,而张逊则让王宾单独上奏。
寇准一时情急,和张逊开始大吵起来,并且互相指责对方的短处。宋太宗很生气,一板子下来,贬谪了张逊和寇准通通倒霉,两人被罢相,寇准贬知青州。
但是简在帝心的寇准很快就东山再起,第二年,寇准就被召回京师,拜为参知政事。
要说寇准胆子还真大,他回京这会,正值宋太宗面临选接班人的时候,立接班人这事,没有多少人敢直接说,当时有个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直接被宋太宗贬到端州(今广东肇庆市)。
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
结果寇准倒好,刚从青州回京的他,马上向宋太宗建议立太子。
结果宋太宗还真被他给说服了,第二天就宣布第三子襄王赵元侃为开封尹,改封寿王,后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恒,这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也就是说寇准成为了宋真宗的从龙功臣,成为宋真宗信重之臣。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宋太宗驾崩,太子赵恒继位。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八月,寇准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位极人臣。
可以说寇准是太宗和真宗朝数一数二的重臣!
说起来,寇准还是宋太祖的连襟,两人有个共同的老丈人——宋偓。
就在三十二岁的寇准成为宰执的时候,寇准的原配夫人许氏病逝,年轻有为、身居宰执的寇准顿时成为开封城中的钻石王老五,很快娶了宋偓的小女儿为妻。
宋偓这人比较牛,他本人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外孙,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女婿,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宋太祖,小女儿嫁给了寇准。
也就是说,宋太祖是寇准大姐夫。
寇准和大姐夫赵大一样,是一个十分歧视南方人的主。
《宋史·晏殊传》记载,当宋真宗想赐晏殊同进士出身。寇准马上表示反对,反对原因只有一个,晏殊是南方人(晏殊是今江西临川人)。
寇准态度之蛮横无理,连宋真宗也觉得不像话,反驳说:唐朝的张九龄难道不是南方人吗?
最后晏殊因为真宗的强烈要求,得以赐进士。
晏殊算运气不错,可不是每个南方人都有晏殊这么好的运气。
据《邻几杂志》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科举,本来打算点萧贯(新余人)作状元,结果寇准又出来反对道:“南方下国,不宜冠多士。”
最后在寇准的力主下,北人蔡齐夺魁。
寇准出院,居然对同僚夸耀:“又与中原夺得一状元!”
萧贯多冤,就因为自己是南方人,到手的状元给飞了。
后来南宋陆游在《论选用西北士大夫扎子》感叹道:“伏闻天圣(宋仁宗年号)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寇准持之尤力,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
因此在北宋君臣的大力排挤下,使得北宋南方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弱羽惊弦势未安”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太祖、太宗两朝,乃至真宗朝前期,宋太祖“不用南人作相”的规定得到了坚决地贯彻。
宋太祖时期的宰相共有六位:范质、王溥、魏仁浦、赵普、薛居正、沈义伦,没有一个南方籍人士。
宋太宗时期的宰相共九位:薛居正、沈义伦、卢多逊、赵普、宋琪、李昉、吕蒙正、张齐贤、吕端,也全是北方籍人士。
一直到宋真宗前八位宰相,吕蒙正、张齐贤、吕端、李沆、向敏中、毕士安、寇准、王旦。
也全都是北方人。
直到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籍贯今天江西新余的王钦若出任宰相,才打破了北宋南方人不得出任宰相的铁律。此时距离北宋开国已经有57年。
也就是说在北宋初期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南方人都没有出任宰相。
这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这必须严厉谴责!
这个时期所谓的南北之争其实就是北方人对南方人的碾压局,也算不上争。
而自从宋真宗破例以王钦若为相,王钦若出任宰相后,越来越多的南方人成为宋朝宰相,南方人逐渐扭转局面。王钦若之后北宋有五十四个宰相,其中南方人二十九个,压倒了北方。
毫不夸张的说,南北之争贯穿整个北宋,就连后来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新旧党争,也是南北之争的一个延续。
因为新党核心王安石、吕惠卿、章惇、曾布等人都是南方人,而旧党中坚人物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程颢等人都是北方人。
北宋南北之争,成为北宋党争的一个显著特点。
接下来,食堂将会以此开始,每天更新大宋党争的那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