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仲甫一回朝,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纣王破口大骂。
闻仲是殷商太师,也是帝乙的托孤大臣,负责辅佐纣王。然而,纣王即位后,闻仲由于亲自领兵征讨北海,对纣王疏于约束,结果纣王被九尾狐妲己迷惑得神魂颠倒,昏庸无道,作恶多端。
征讨北海回朝后,闻仲得知纣王的种种劣迹,怒不可遏。
而此时的纣王,却浑然不知自己的种种劣迹已被闻仲察觉,得知闻仲回朝,还引颈期待他入宫朝见。
闻仲当然要朝见纣王,一是面君复命,二是教纣王如何做人。
见到纣王后,闻仲恭敬地行礼。纣王非常高兴,连忙称赞道:“太师远径北海,登涉艰苦,鞍马劳心,运筹无暇。欣然奏捷,其功不小。”
闻仲的表现依旧很恭敬,一听到纣王称赞,立刻拜伏于地,道:“感陛下洪福,灭怪除妖,斩逆贼,征伐十五年,臣捐躯报国,不敢有负先王。”
然而,正当纣王感动之际,闻仲突然话锋一转,连珠炮似的发问:“臣在外闻得内廷浊乱,各路诸侯反叛,这是什么情况?臣又听说陛下仁政不修,沉迷酒色,诛杀忠良,有没有这回事?臣还听说陛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这是不是真的?”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被一个大臣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质疑,威严何存?换作任何一位普通帝王,都难免龙颜大怒,何况纣王这样昏庸无道的君主。
可向来脾气火爆的纣王,却对闻仲的质疑没有一点脾气,反而耐心地一一解释。
没想到纣王完全不听纣王的解释,反而更加愤怒,并认为殷商一切乱象,都是源于纣王昏庸无道:“今四海荒荒,诸侯齐叛,皆陛下有负于诸侯。陛下不修德政,一意荒淫,数年以来,不知朝纲大变,国体全无。”
如此犀利猛烈的怒斥,且不说一国之君,即使普通人,又有谁受得了?
纣王当然也无法忍受,但面对闻仲的破口大骂,始终敢怒不敢言。原著第二十七回写道,面对闻仲的批评质问,“纣王无言可对,只得进宫阙去了”。
这可不像纣王,纣王是个心狠手辣,连亲叔叔比干都敢杀的无道暴君,为何却对闻仲敢怒不敢言?
这恐怕与纣王的王位得来有关。
纣王的父亲是帝乙,帝乙有三个王子,长子名叫微子启,次子名叫微子衍,第三子才是纣王。
古代有立嫡以长不以贤之说,也就是说,帝王选择接班人时,优先考虑长子,而不是贤德的儿子。
而纣王作为帝乙的幼子,既不是长,也谈不上贤德,为何却能超越大哥微子启和二哥微子衍成为帝乙的接班人?
正是得益于闻仲的大力扶持。闻仲是殷商三朝元老,早在帝乙的父亲文丁时期,便已是殷商权倾朝野的重臣,帝乙能够继承皇位,没准儿也有闻仲的一份力。闻仲大力拥护纣王即位,而微子启和微子衍背后却没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很难坐稳王位,帝乙当然只能立纣王为接班人。
既然纣王是闻仲亲手扶立,当然对闻仲有种天然的敬畏心理。
闻仲既然可以立他,自然也可以废掉他,面对闻仲的怒骂,纣王敢怒不敢言,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